【仔细来看,宋朝的意难平实在太多了。辛弃疾大呼“杀贼”,溘然长逝;老将宗泽高呼三声“过河”,抱憾而终;而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岳元帅那两句“天日昭昭。”】 水镜的讲述突然振奋,众人的心似乎也随之振奋起来。 【却又在即将直捣黄龙的时刻被帝王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功败垂成。】 汉朝。 未央宫中的臣子面面相觑,似乎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自己刚刚听到的消息。 他调整了一下呼吸,有些艰难地开口:“他们的皇帝莫非当时正身体抱恙,烧糊涂了……?” “咳咳……” 觉得皇帝有病的不止武帝朝的君臣。 刘邦瞪大眼睛,与自己的后代臣子保持同样的脑回路:“这皇帝别不是疯了吧?!” 李世民试图让自己的表情显得平静一点:“除非金人迂回直入宋都,皇城告急,否则朕想不到有什么必然回师的理由。” 赵匡胤握着的拳头下意识的收紧,不断调整呼吸以做好继续听下去的准备,而南宋及以后诸人却都心照不宣地掩面,不忍再听那一触碰就会让人怨愤交加的故事。 ??? 搞笑呢!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知道,岳飞面对审讯丝毫不惧,露出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那是他的母亲亲手刻在他的背上的,他一日也不敢忘。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岳飞那时,连四十岁都没有?!” 更何况那讲述里,岳飞的战绩是如此耀眼,简直是天生的将才!用好此人,宋室何须担忧无法收复中原?! 【曾有人质问秦桧,岳飞抗金,何罪之有?岳飞谋反,证据何在?秦桧支支吾吾答不出来,最后说,这事大概,就是“莫须有”吧!】 嬴政一甩袖子,满脸冰寒:“这个秦桧如此明目张胆地陷害忠良,他们皇帝是死的吗?!” “秦桧怎么敢,分明就是那什么宋高宗的意思!” 刘彻直接气笑了:“怎么,他们宋朝的武将都是这么拿来糟蹋的?” 唐朝。 他本来还想着是不是京都危急才必须让岳飞回师,结果呢?仅仅是为了议和,仅仅是为了……杀死岳飞! 【我们还记得岳飞的那首《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家国之耻,忠臣之恨,想来在那卷宋史上,再难磨灭了。】 他转战千里,历经风云,胸中似燃着一团熊熊烈火,火光里是残破的都城、受辱的二帝、惨遭□□的百姓…… 铿锵激烈的词句震颤着诸时空里每一个人的心,他们仿佛从词里窥见了一个忠良炽热的魂魄。 司马迁眼眶酸涩。他阅览百代,点检史书,见惯忠勇遭弃,良臣落寞,却从来没有如岳飞这般令人叹息。尽忠报国,誓复神京旧土;功败垂成,只因君王无能。 东汉。 三国。 唐朝。 ——块垒于胸,不吐不快! 范仲淹振袖一礼,禁不住老泪纵横。 三苏等人叹息地背过身,不忍卒读。 “爹,”她以手掩面,“女儿l宁愿没有这个千古第一。” 宋初,汴梁。 他颓然地坐在席上,再三拍案:“是大宋,是老赵家……对不起岳元帅!” 宋孝宗深吸 “陛下,”辛弃疾单膝下拜,言辞切切,“岳元帅之事,系千古奇冤。岳元帅之心,唯血池报国。陛下已为元帅昭雪,庶几可稍慰元帅英魂。当务之急是重振旗鼓、再拾决心,继承元帅、宗老将军等诸位先辈将领之遗志,雪耻国恨、收复汴京、再振山河,如此,方可告慰前人啊!” 辛弃疾顺着他的力道站起来,退后一步拱手,认真道:“陛下言重。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大宋,还有机会!”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为忘记。为恶的,一时之快,千载骂名;为善的,时人叹惋,百世流芳。】 “好!干得好!” “哼,这四个杀千刀的小人,若是俺路过那里,定要好好给岳元帅磕个头,再狠狠地扇那四个人几巴掌!” 反正这种人,也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于是,由秦至唐,一座座风波亭拔地而起,建成以后,总有百姓自发前往,拜岳王,顺便掌掴秦桧。而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官员更是心神巨震,连行事都小心谨慎了许多。史书刀笔可以不怕,但铸像留耻就由不得他们等闲视之了。 赵匡胤有些疲惫地招手:“让画师将上面岳元帅的像临摹一份,使人装裱后悬在朕的寝宫。” 【其实宋朝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骨头却是软到不行。澶渊之盟打了胜仗还要赔钱也是千古奇闻,还有人觉得打仗花费的钱比议和花费的钱多所以宁愿花钱买和平。求和,是宋朝对外的主要政策。其实也有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样做的不妥,比如苏洵。】 【苏洵的这篇《六国论》是下册的课文,我们在这里顺便一起讲一下。在这篇文章中,苏洵率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咸阳。 谁懂,前脚还在吃宋朝的瓜,后脚戏就唱到自己身上来了。 遥想先祖创业艰难,子孙把土地送出去却是这样轻易,可土地到底是有限的,秦国的欲望又是贪得无厌的,以地事秦不就像抱薪救火吗?这里苏洵主要针对的是韩、魏、楚三国。 七国争雄的背景实际上是纷繁复杂的,苏洵在此也并不是要为六国复盘,他有他的现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