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结尾他说: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开玩笑,知道了靖康之耻还不赶紧亡羊补牢,等着当千古罪人吗? 六国贵族纷纷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态,咸阳宫中,嬴政的脸色不辨喜怒,突然问道:“李斯,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呵~”嬴政轻笑一声,似乎丝毫不受影响,“六国之败,岂在一端?他自言他朝事,与朕何干?” 李斯明白自家陛下的意思,拱手再拜:“陛下明达。” 【应该说,苏洵的认识是深刻的,不过显然,没有人听,连他的儿l子苏辙后来都主张弃边,苏轼似乎对武将也颇有微词,好像还嘴过卫青吧!宋朝有些士大夫的局限性实在太大了。】 众人觉得自己的滤镜有点碎:“苏家兄弟,怎么这样啊!” 刘彻没好气地让人将桌上的《赤壁赋》收起来并决定一个月不看苏轼的诗文,还嘴卫青,诗词写得再好都没用! 猝不及防被cue到的苏轼苏辙两兄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面前的苏洵一拍桌子喝道:“混账!” “父亲大人勿怒,孩儿l只是一时糊涂!”反应过来的苏辙赶紧认错。 好好的儿l子一个不留神长歪了,老父亲表示很糟心。 “嘶~” “十七国联军!” 众人都精神恍惚地听水镜里继续讲述:【为什么抗美援朝被称作是立国之战,是因为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脊梁。经此一战,世界终于认清了中国人民抗争的决心——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此后七十余年的和平,皆有赖于此。 最后一句说得掷地有声,短暂的沉默之后,众人都忍不住纷纷叫起好来。 刘彻只觉这句话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不错!若无强大之兵力,如何护卫疆土、保境安民?王朝尊严,只有自己能给!” 嬴政也对这句话赞叹不已:“落后必然挨打,跪不来和平。我秦先祖筚路蓝缕,才得以东出函谷,逐鹿中原。秦若不强,必将被其余六国鲸吞。后世哪一朝不是如此?偏偏宋朝不懂得这个道理。” 李世民咂摸着楚棠这番话里的信息,后知后觉地感到心惊:“一穷二白,迎战世界最强的国家,还是在立国之初,这个新中国,武德也太充沛了吧?!” 底下的臣子也震惊得几近失语,隔了好一会儿l才找回自己的声音。 “是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一击之胜,余威自然可震殊俗。说出这句话的人有魄力,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更有魄力。”孔颖达的眼睛亮晶晶的,显然也对话里的人敬佩不已。 朱元璋敛了敛神色,对着底下的儿l子说道:“再明白咱先前为什么说要富国强兵了吧?” 北宋。 可大宋呢? 想到这里,赵匡胤的神色坚定起来:“来人!宣二府三司百官前殿议事!” 同一时间。其余朝代的良臣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也纷纷进宫面圣,整个宋朝忽然紧张了起来。 李清照提步出门,看向天幕中犹泛光彩的水镜,这面水镜透露了她的生平,明示了大宋的屈辱,可似乎也带来了生生之望。 永遇乐、声声慢作业+青蒿素序 李清照的悲哀,实际是两宋之际所有人的悲哀。后来的后来,山河破碎风飘絮,各人身世也如雨打飘萍般浮沉无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樱桃进士蒋捷遗憾的,哪里仅仅是流逝的光阴? 楚棠说得认真。 彼时夫家深陷党争风波,公公赵挺之病卒,赵家难在京师立足,青州旧居的生活不复昔日优渥,可李清照却恬 “易安”二字,是她的明达,也是她的心中所愿。 略带叹息的声音下,是忽然动起来的画面和随之而起的悠长歌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她朱唇轻点良人相伴漫步灯火阑珊,换得一二金石字画细细赏玩;她劳燕分飞良人痛别,她乱世浮沉不得安息,她独上小楼满怀愁绪一潸然,却只怪花色残…… 歌声消散,李清照久久不能回神。那是她未曾经历的波澜壮阔的一生,那是她不曾获知的跨越千古的惋惜惦念。 她提笔,凭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将刚刚吟唱的词句一一抄录,也算成全一段心神交汇。 陶渊明浑浊的眼中隐有水光闪过:“李清照有易安之性,命途却与她难安一生,上苍何其残忍。” 李白对这个与自己同姓的小辈又是欣赏又是心疼:“明明身处繁荣之邦,却遭如此离乱,宋朝真是……唉!”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人别开眼,既怜后辈遭遇,又痛宋室江山。 一众女儿低眉:“虽是如此,却幸无此笔。” 坊间,许多倡优歌伎默默将刚刚那首歌的歌辞和旋律记了下来,即使这首歌中的唱法与她们所习惯的有许多不同,她们却还是想以自己的方式给那位才高疏阔、一生动荡的女子送去一些感佩与安慰。 【诗言志,词为心。说到这里,大家心中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 二者任选一位就可以了哦~ 水镜结束,众人沉默了一下,或多或少都松了口气。一首《永遇乐》,一首《声声慢》,承载了两宋几乎一大半的历史,其信息量之大还需要他们进一步揣摩和吸收。尤其是宋朝,诸代皇帝和大臣简直人人自危,油然而生一种紧迫感。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撑着座椅站了起来,极为郑重地点上了水镜上的大拇指按钮,发自内心地感谢这来之不易的机缘,随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就水镜中提到的问题和文武大臣商议起来。 嬴政向李斯招了招手:“先前说的诏书可拟好了?” 说着,李斯从袖中拿出拟好的诏令呈与嬴政。嬴政接过端详一番,郑重地在左侧印下印玺,点下水镜上的“提交作业”,然后将诏令的文字一页对准作业提交的区域。 “便把这诏令当作此次的作业吧!” “辛弃疾毕生所求唯君王一,光复河山,陛下以此诏令示他,恰可慰千载壮士心,陛下仁圣。” 嬴政鲜少有这样感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