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其中最关键的差异就在于,火力密度的差异。 其中核心点在于,坦克和步兵都要拥有宽阔的射界,都要保证能对各自的目标形成打击。 不得不说,印尼虽然菜,但在真正开打、真正遭遇强有力的反击之前,他们的“套路”运用,还是相当到位的。 还没见人就是一轮重炮轰炸,打断作战区域内敌人的指挥序列,逼迫敌人撤出掩体,寻找新的防炮击掩体。 随后,在轻步兵到达之后,坦克继续向敌方火力方向前进,拉出安全区域,建立火力阵地,把已经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一步步控制整片区域,拿下整片战场…… 而现在,在对方已经完全占领村庄、开始依托有利地形向树林方向前进之后,留给东风兵团的反击余地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 至少,东风兵团不需要再担心从天而降的炮火了。 他没办法像哈马斯的敢死队一样让自己的队员抱着炸药包冲上去,对坦克进行近距离爆破,也没办法利用远程投射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点杀”装甲薄弱的fv101。 跟大多数现役坦克不一样,老版本的蝎式坦克是没有热成像系统的。 直观点来说,这辆“侦查坦克”的体积就跟一辆民用qq车差不多大,如果车长和炮长同时出舱观察,看上去就跟从某些紧凑型suv天窗硬挤出来看风景的熊孩子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烟雾弹对坦克的干扰就相当明显了。 那么,作战计划中的几个难点实际上是非常清楚的。 第二,怎么在极短的时间内跨过近两百米的距离,突击到坦克的附近。 坦克的驾驶员又不是傻子,你烟雾弹都投出来了,人家还不会跑吗? 必须预判坦克的行进方向,在投出烟雾弹之后,在对方减速、掉头、重新加速的那十几秒的时间里,完成一阵套战术动作。 如果能够顺利炸毁坦克,人员怎么撤回来? 能过去,还得能回来。 同时干掉两辆坦克。 此时,两辆fv101已经转向到村庄西侧,它们充分发挥了机动性的优势,沿着村庄西侧的道路不断来回巡逻,同时用炮塔上的762毫米机枪对树林中扫射,压制东风兵团的反击。 完全没有任何机会。 敌人步步逼近,子弹不断从头顶掠过,所有人都开始紧张起来。 但随着他身形的暴露,坦克上的机枪立刻锁定了他的位置。 “别动!距离太远,烟雾弹投不过去,继续等待机会!” 此时,他们距离坦克还有接近100米,其中50米是稀疏丛林,50米是村庄西侧的空旷区。 陈沉把枪拿到了身前,他开口用中文说道: “接敌之后,我们迅速向南侧突击,不要管巴希尔了,如果我们能活着干掉坦克,再回头来找他也不晚。” “到达浅滩后,1组投掷烟雾弹封锁敌步兵视线,依托水体为掩护持续射击压制。” “队形尽可能分散,不要给坦克一发入魂的机会。” “2组两人携带c4在码头等待机会,我们会不断向东拉扯敌方火力,借助l型地形为掩护,赌他们的坦克会继续追究。” “对面的步兵基本没有防护装备,我们打他们就是打小鸡仔。” “明白!” 说白了,他是要用地形的复杂性去抵消对方机动性的优势,为步兵接近坦克创造机会。 但是问题来了 要想让这个计划能执行下去,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启动阶段。 石大凯脸上浮现出恍然的神情,而很快,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陈沉用英文向机动旅团的指挥官重复了一遍作战计划。 他没有说话,而是轻轻吐出一口气,握紧了手里的烟雾弹。 “烟雾弹!” “走!突围!” 机动旅团的所有人立刻起身,他们伏低身子向北前进,但东风兵团的成员却不为所动。 这是一个极短极短的时间差,但已经足够了。 而同时,战斗素质本身并不高的突击者步兵的注意力也被调开了一瞬,向西侧的压制火力密度降低,给东风兵团创造了突围的机会。 “烟雾弹!” 随后,数枚烟雾弹出手,从他们所在位置向东延伸的30米范围完全被烟雾弹笼罩。 热成像仪全部上脸,遮天蔽日的烟雾瞬间消失无踪。 为什么步兵作战都要强调侧翼进攻,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支没有经过高强度训练的队伍,在进攻过程中对侧翼的防护实际上是极为薄弱的,别说迅速反击,他们甚至连基本的掩体都没有安排。 每一秒钟,都能喷射出100发以上的子弹。 短短一分钟的时间,突击者的4个小组50人减员几乎过半,他们终于在混乱中建立了防守,开始配合村庄中的火力支援组,对烟雾中的东方兵团发起反击。 按照计划留下一组成员掩护之后,陈沉继续向东投掷烟雾弹,建立了沿湖边延伸到的通道。 也就在这一瞬间,远处的重炮火力再次呼啸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