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王朝败家子-34-明英宗朱祁镇 【十月,瓦剌大军在也先的率领下进攻北京,主力集中在德胜门和西直门。 于谦则是亲自指挥,而明军依托城墙和城防设施顽强抵抗,他之前的布置都起了作用。其中德胜门一战,明军成功伏击瓦剌,重创敌军。 最后,经过数日的激战,瓦剌损失惨重,始终无法突破明军防线,最终在十一月初撤退。 有赖于朱祁钰和于谦的果断决策和指挥,以及北京军民的众志成城,这场北京保卫战以明朝的胜利告终。】 【此战的胜利也成功地稳定了明朝的局势,避免了亡国的危机。 而于谦也因为指挥有功,被誉为民族英雄。 其中,坚定支持着于谦的朱祁钰,他的统治也得以延续——至少,这位仓促登基的前郕王现皇帝陛下,在这场胜利之后,证明了他的决策是正确的,所以他的皇位稳定了不少。】 朱棣看着想一出是一出、最后葬送了大明二十万大军的朱祁镇,又看了看意志坚定,誓守北京的朱祁钰,幽幽叹气。 朱棣:“你说,当时的你是怎么选的人呢?”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大家也知道这是在对谁说话。 朱瞻基也沉默不下去了,但他能说什么,他现在一个儿子都没有呢! “举大事必慎其始终。儿孙知道以后该怎么做。” 他也明白,涉及到立太子这样关系国本的事,是一定需要慎重再慎重的。他也不想明朝就此断送在自己的手里,所以等以后他一定不会完全看自己喜欢了。 有时候,合适比喜欢更重要。 朱棣也没有多说什么,他也只是点了点自己这个有点性情中人的孙子,见他知道了,就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回水幕上。 倒是旁边的朱高煦有些咬牙,就这样轻飘飘地过去了? 但这边有着朱棣的压制,总体氛围倒是还好。 但在景泰一朝,就没有这样“和谐”了。 朱祁钰看着水幕上明晃晃地对朱祁镇的不满,有些坐立不安。 他是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当初镇守北京也算是被赶鸭子上架,本以为是等到明军凯旋归来即可。结果谁能想到二十万大军呢!就这样没了,还有众臣皆死、朱祁镇被俘等的发展。 不要说留守京都的这些大臣了,他看到前线传回来的战报也是傻眼。 到了后面,瓦剌还进军北京,势如破竹。于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那个时候他当真是对朱祁镇气得不行,没本事就不要揽摊子,大明又不是没有将军,哪里就需要你一个皇帝上前线,你又不是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逞什么能啊! 而当时朝臣们还分成两派就要不要南迁吵个不停,他只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工具人,只能看着他们在那里吵。 只能说幸好最后他压下了其他意见,听从了于尚书的意见,守住了北京。 有了这等成绩,他登基之后的政令还是推行的更加顺畅一点的。现在想起来当初的紧急危险,还是有些心有余悸。 但现在看着玉不识对朱祁镇毫不留情地批评,他只能强制自己稳住了表情,不要太表露自己的幸灾乐祸,毕竟他身上的皇位可是从朱祁镇身上接过来的。 不过他看着水幕,又想起之前于谦的提议,有些头疼。 当真要接回朱祁镇吗? 他其实是不愿意的。谁知道他回来后会作什么妖?而且之前天幕也还是说了,后来朱祁镇又复辟了,他和于谦等人都没有好下场。不过想来也是,就自己这位皇兄的性格,怎么可能给他们一个好待遇呢? 不过他也有些想不明白,朱祁镇是怎么夺回皇位的?他现在也慢慢理顺了朝政,对于朝廷的控制力不说多么强大,也不会那么不堪一击,所以朱祁镇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在这边思考着,群臣在底下也思忖讨论着,而天幕也是在继续直播——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因为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 但是瓦剌现在倒是愿意放人了,可是景泰帝不高兴接受了。 现在的朱祁镇对于哪一方来说,都是麻烦。 《明史列传》中记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就像记载中所说的,景泰帝其实是有些不情愿的,虽然突如其来他就登上了皇位,但他都做了皇帝这么些日子了,大权在握,他肯定也是不愿意就这样放手的。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朱祁镇身为“太上皇”,不管迎不迎回来,都是麻烦,但他依旧得面对。 其实景泰帝虽然最后听从了于谦的意见,但他的本意只是派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 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 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 ——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 《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而《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这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这位“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李世民看着朱祁钰的做法,虽然没有说出口,但他觉得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 若是你心狠一点,直接除了朱祁镇也就没有了后面的那些事;又或者你想要一个好名声,就不要这样“苛待”自己的兄长、也是当时的“太上皇”。 结果这样不上不下,既没有了好名声,最后又失去了一切,难道就符合你的想法了吗? 但他的想法没有说出口,别说是朱祁钰了,就是朝臣们都不知道。 所以自然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而其他朝代的皇帝也是各有想法。 杨坚看着朱祁钰的做法,他对此的评价是:“不够狠。” 当当是这样看管起来有什么用?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斩草除根。毕竟都被这样对待了,一旦被那个朱祁镇拿到机会翻身,他注定是没有什么好结局的。 不过他这样毫不遮掩的做法,杨坚能够肯定,朱祁钰在史书中的名声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他可是很清楚文人的那只笔的,从汉武帝开始的独尊儒术,儒家的文化就一直流淌在王朝的生命之中,有得必有失,所以他们身为皇帝也得注意儒家大义,仁义礼智信。而朱祁钰的行为正好给了他们下笔的机会。 “这样看,似乎朱祁镇还挺可怜的。”刘邦看着水幕也是点评道,“但之前死在那什么土木堡的人不可怜么?” “而且,朱祁镇这样的昏君又是如何能够再次登基的?究竟是谁在支持他?” 刘邦以前也是混迹乡野,很是明白一些不曾写明的大道理,但他也实在想不到,像朱祁镇这样被俘虏苟命,甚至玉不识还提到他残害忠良,这样昏聩的皇帝也有人拥护吗?难不成是朱祁钰做的太差了?所以他们忍不了? 那么朱祁钰这个皇帝究竟做的如何呢?似乎是知道大家的想法,玉不识也还是话题一转,简单提了提朱祁钰。 【这样看,是不是觉得朱祁钰做的也不地道? 其实关于朱祁钰,抛开他对朱祁镇的做法,他也称得上是一位承前启后,有功于国计民生的贤明之君—— 朱祁钰在即位后,任用贤能之臣、励精图治,稳定混乱的时局,组织北京保卫战使明王朝转危为安,继而发展经济,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安定社会。可以说,他这个皇帝做的挺不错的。 此外,他还命人修编的《寰宇通志》为明代地方总志,后人在此基础上修纂了《大明一统志》。 只不过因为他未能善待明英宗朱祁镇,使得兄弟间生有嫌隙招来萧墙之祸,加之更易皇储、废黜糟糠之妻等事,所以也颇遭后人诟病。 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的。 不过他的结局也并不好。 ——景泰八年、也是天顺元年二月十九日,朱祁钰于西苑驾崩,年仅三十岁。 而复位的明英宗削其帝号,谥为“郕戾王”,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是的,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未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最后还是明宪宗朱见深即位,承认朱祁钰的皇帝名号,追谥恭仁康定景皇帝。嗯,也同样是他,最后为自己的父皇收拾揽摊子,他不仅承认了朱祁钰的皇帝名号,也恢复了当时也被处死的于谦的名誉。】 看着朱祁钰的这部分内容,大家都是摇头叹息。 “这样看,除了私德上有些不妥外,他治国还是可以的嘛!” 于是之前的问题又再次被提了出来——“所以朱祁镇是怎么再次登基的?” 但这次玉不识就没有回答了。反而是弹幕中解了前朝人的疑惑。 被他们盖章是昏君的朱祁镇究竟是怎么再次登基的,原因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讲清楚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自然是因为昏君和奸臣臭味相投——哪个奸臣不想做王振第二呢?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毕竟朱祁镇对于王振的宠信,大家虽然嘴上说着不认同,其中忠臣良相们可以克制自己,但奸臣们可都是羡慕极了。 要知道,前面只是为了王振想要“衣锦还乡”的愿望,朱祁镇就可以更改行军的命令——虽然也有他自己想要逞威风的原因在,但这样的事情可不止这样一出两处啊!这只是他们的“日常”罢了。 朱元璋看得是怒火中烧,他愤怒地在大殿中走来走去,想要发泄怒火而不得。 这朱祁镇,前靠张氏和老臣拉扯,亲政后又是捅出这样大的篓子,还是弟弟朱祁钰收拾的烂摊子,后面再次登基又是残害忠良,又是儿子来收拾烂摊子,就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必要做这个皇帝吗? 在他看来,这完全就是浪费。看玉不识这介绍,皇位完全就是可以直接从朱祁钰过渡到朱见深身上,又哪里还需要朱祁镇呢? 而景泰朝,朱祁钰怔怔地看着水幕,发呆了好一会儿。 之前“他”的行为引发了言官们的不满和声讨,毕竟“他”囚禁朱祁镇的行为在他们眼里实在是做的很是不妥。 但后面大家看见当今陛下和于尚书的下场,都有些沉默。 虽然玉不识只是提到了他们两人的情况,但旁边可是列了好些人的下场呢! 从下狱到以谋逆罪名蒙冤处死,大家都有些被打击到了。 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还有那些虽然没有提到但大家也隐约能够猜到是谁的大臣、太监们,知道自己的下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无动于衷的。 朱祁钰回过神来,直接看向了于谦,向他问道:“于卿,看了天女所说的这些内容,你依旧坚持你的想法吗?” 于谦也是沉默良久,还是坚持应该接回太上皇。毕竟本朝皇帝还被扣留俘虏在外,确实不像样。至于回来后怎么处理,那就是后面的事情了。喜欢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