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把刚蒸好的枣糕倒扣在案板上,热气裹着蜜枣的甜香漫开来,在窗玻璃上凝出层薄雾。她用红线在糕上轻轻划了个十字,像老家做寿糕时的讲究——十字分四块,块块都带福。蒸笼里还留着块最大的,用纱布盖着,是特意给朵朵留的,等寄包裹时一起捎去。 楼下传来三轮车的铃铛声,小杨顶着寒风来送菜,筐里卧着只肥鸡。“阿婆,俺娘说山里的土鸡炖蘑菇最补,给您留着过冬。”他跺着脚上的雪,“小丫头打电话说,盼着太奶奶去山里吃她蒸的馒头,说要比您的枣糕还大。”阿婆往他怀里塞了块刚切的枣糕:“趁热吃,这糕里放了蜜枣,甜得能粘住嘴。” 姑娘裹着厚围巾来串门,手里拎着罐蜂蜜柚子茶。“阿婆,这是我新熬的,给朵朵寄去泡水喝。”她指着案板上的枣糕笑,“您看这糕的纹路,像不像大别山的梯田?一层叠着一层,全是甜。”阿婆往保鲜盒里装枣糕:“给你也带两块,回去配茶吃,比糕点铺的还润。” 冬至那天,三楼的媳妇抱着娃娃来借蒸笼,说要给孩子做南瓜馒头。娃娃指着案板上的枣糕,咿咿呀呀地要抓。“他也想给朵朵寄块自己做的馒头呢。”媳妇笑着说,“昨天拿着面团捏了半天,说要做个‘甜娃娃’给妹妹。”阿婆往娃娃手里塞了小块枣糕:“等会让你娘拍张照片,告诉朵朵这是小哥哥尝过的甜。” 夜里接到儿子的视频,朵朵正坐在灶台前,手里捧着个比脸还大的馒头。“太奶奶你看!”小丫头举着馒头转了圈,馒头上的红点被热气熏得发亮,“奶奶说这是‘团圆馍’,等您来了咱们分着吃。”阿婆把镜头对准案板上的枣糕:“太奶奶的枣糕也等着,等开春去山里,就着你的馒头吃,甜上加甜。” 小寒那天,阿婆把枣糕装进保鲜盒,往包裹里塞时,忽然想起什么,又添了包南瓜子。上次视频里,朵朵说要学炒瓜子,说太奶奶炒的比商店的香。风从纱窗钻进来,吹得布袋轻轻晃,枣糕的甜香混着瓜子的脆,像在说:路再远,甜也能跑赢时光。 包裹寄出去的第三天,儿子发来照片,朵朵举着枣糕笑得眯眼,嘴角沾着蜜枣的红。“妈,朵朵说这糕比山里的柿饼还甜。”儿子在消息里说,“她把枣核埋在了院子里,说要长出会结枣糕的树。”阿婆看着照片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像蒸笼里漫出的热气,裹着化不开的甜。 大寒那天,小杨送菜来时,带了包山里的野核桃。“阿婆,俺娘说这核桃要砸着吃才香,给您留了把小锤子。”他指着阳台的布袋,“小丫头打电话说,您寄的南瓜子她炒了,分给邻居家的孩子,说这是城里太奶奶的味道。”阿婆往他兜里塞了块枣糕:“回你娘的话,就说她的核桃脆,我替小丫头先砸了三颗。” 姑娘来的时候,手里捧着件新织的毛衣,是给阿婆的,用了柔和的米白色。“阿婆,这毛衣里掺了点羊毛,比去年的暖和。”她帮着把野核桃装进布袋,“您看这布袋越来越沉了,装的哪是吃的,全是牵挂。”阿婆摸着毛衣的针脚:“等开春去山里,就穿这件,让朵朵看看太奶奶的新衣裳。” 除夕前夜,阿婆把两个布袋并排挂在床头。城里的布袋装着枣糕、南瓜子、萝卜干;山里的布袋想必已盛满了馒头、板栗、野草莓干。风从纱窗钻进来,带着淡淡的甜香,像有人在轻轻哼歌——“一块枣糕一片心,一个馒头一份情,隔山隔水不隔甜,日子越过越像糖。” 视频里,朵朵举着个红灯笼:“太奶奶,这灯笼上有布袋的画!”灯笼的红光映着她的小脸,像颗熟透的野草莓,“奶奶说等您来了,咱们提着灯笼去看雪,雪落在灯笼上,会变成甜的。”阿婆指着厨房的蒸笼:“太奶奶的枣糕还留着块最大的,等见面了,就着你的团圆馍吃,准保甜得粘住牙。” 挂了电话,阿婆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照亮了案板上的枣糕,也照亮了墙上朵朵的画。画里的两个布袋在云彩上飞,一个撒着枣糕碎,一个落着馒头屑,底下的田埂上,长着棵结满甜果的树。她知道,这树会越长越高,枝叶伸过长江,掠过稻田,一头连着城市的阳台,一头扎着山里的院子,而每片叶子上,都写着:日子会老,甜不会少;山水再长,牵挂能到。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幽谷怨灵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