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握着木勺的手有点抖,看着锅里的牛奶咕嘟冒泡,慌忙往旁边躲。姑娘笑着把她往旁边拉:“阿婆慢点,牛奶沸起来烫得很。”她抓起一把薄荷叶子,在掌心揉出绿汁,轻轻撒进锅里,“这样就有薄荷香了,比外面买的奶茶清爽。” 小杨刚把草莓放在桌上,就被三楼的娃娃抓了个红透的。娃娃举着草莓往阿婆嘴边送,汁水滴在蓝布衫上,像朵小花开在了衣襟。“慢点吃,”阿婆用手帕擦着娃娃的嘴角,“小杨叔叔带来的草莓,要分给大家吃才甜。”小杨嘿嘿笑,从筐里又掏出个纸包:“俺娘寄的炒米,泡奶茶里香得很,阿婆您尝尝。” 阳光斜斜地切过厨房,照在姑娘新带来的玻璃杯上。杯壁上印着小雏菊,倒上奶茶时,琥珀色的液体里浮着碎碎的薄荷绿,好看得像幅画。阿婆抿了一口,眼睛亮了:“这比糖水好喝,嘴里凉丝丝的。”姑娘往她杯里加了勺槐花蜜:“我奶奶总说,再好喝的东西,也得有点家乡的甜味才对。” 三楼的媳妇忽然拍了下手:“对了阿婆,下周小区搞百家宴,每家出个菜,您就做槐花糕吧?”阿婆摆摆手:“我这老婆子做的东西,年轻人不爱吃。”小杨急忙说:“爱吃!上次我带您做的豆瓣酱去工地,王哥他们抢着拌面条,说比超市买的香十倍。”姑娘也帮腔:“就用我的槐花蜜做,保证大家抢着吃。” 接下来的几天,阳台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阿婆把蒸笼搬到阳台晾晒,小杨扛来竹匾帮她晒槐花,姑娘蹲在花坛边给野苋菜浇水,三楼的娃娃举着小喷壶给茉莉喷水。有天傍晚,对门的大爷也来了,手里拎着捆刚买的细竹条:“阿婆,我看你晾菜的竹竿有点弯,我给你编个新的晾架。” 大爷编竹架时,阿婆就在旁边择菜。大爷说他年轻时候在老家编过竹筐,娶媳妇那年,亲手编了个陪嫁的针线篮,上面还编了朵牡丹花。“后来进城带孙子,这手艺就搁下了,”大爷叹口气,又笑了,“没想到在这儿又捡起来了。”小杨蹲在旁边看,说要跟大爷学,以后给阿婆编个装菜的竹篮。 百家宴那天,阿婆的槐花糕一摆出来就被围住了。米糕上撒着亮晶晶的槐花蜜,透着淡淡的绿,是姑娘教她加的薄荷碎。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咬了一口,忽然红了眼眶:“这味道跟我外婆做的一模一样,她总在院子里的槐树下摆张竹桌,喊我吃糕。” 小杨的红烧鱼也很抢手,他娘特意打电话教他放紫苏叶去腥,说这是大别山的法子。三楼媳妇的凉拌苋菜被孩子们抢着吃,姑娘调的薄荷奶茶成了最受欢迎的饮品。阿婆看着满桌的菜,忽然发现每张盘子里都带着点“老家味”——有的菜里放了家乡的辣椒,有的汤里飘着熟悉的香料,有的主食里藏着只有同乡才懂的讲究。 散席时,有人往阿婆手里塞了张纸条,说是小区物业写的,想请她牵头办个“家常菜课堂”,教大家做家乡菜。阿婆看着纸条笑,姑娘凑过来说:“我来当您的助手,帮您记菜谱。”小杨也举手:“我负责买菜,保证新鲜!”三楼的媳妇抱着娃娃:“我们娘俩来当试吃员!” 那天晚上,阿婆坐在阳台的竹椅上,看着晾架上随风摇晃的干槐花,忽然觉得这阳台真像片小森林。薄荷的清香、茉莉的甜香、槐花的淡香,混着楼下飘来的饭菜香,在风里缠成一团,往远处飘去。她想起老家后山的竹林,风穿过竹叶时,也是这样沙沙地响,像无数人在悄悄说话。 夜里接到儿子的电话,说买好了下周末的火车票。“妈,小丫头天天数着日子,说要跟太奶奶学包槐花糕。”儿子在那头笑,“她还让我给您带点新茶,说太奶奶的奶茶里,得放老家的茶叶才够味。”阿婆笑着骂他啰嗦,挂了电话却摸出个布袋子,开始往里面装晒干的野苋菜——小孙女视频里说过,想吃太奶奶拌的苋菜。 风又往南吹了,带着满阳台的香气,掠过城市的屋顶,掠过长江的波浪,往大别山的方向去。阿婆知道,这风会告诉山里头的人,城里的阳台上,有片用牵挂种出来的森林,根须在烟火里扎得很深,枝叶在笑容里长得很旺。而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故乡味,早已在这座城市里,长成了彼此温暖的模样。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幽谷怨灵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