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27章 咱们就应该把他们全解放了
虽说短短时间王德明和张寿春三女,都已经决定好她们的下一步去向,但是她们也没有火烧火燎的赶紧去参股的公司上班。
一方面是初来乍到,等跟包先生、霍先生、陈先生等人碰个头说一声。
另一方面几女既然来到香江,也得慢慢习惯这边的生活,慢慢的融入进去,所以最开始的一个月她们都是每天跟着霍夫人打麻将、到处溜达,外加大采购。
而王德明除了一边对医院进行选址,再就是盯着从国内发过来的各种古董、字画、玉石。
更重要的,也是继续关心大陆上的粮食情况,从印度运过来的十万吨小麦投入国内后,仿佛连一丝的水都没溅起来,转瞬就分发一空。
而距离60年的夏收至少还有四个月,这么长时间,国内的民众,尤其是农民是否能继续坚持?
随着58年完全确立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流动完全停止,只有三条路:读书、做工人、当兵,而只有读书是最保险和安稳的。
58年的大建设一下子涌进成立2、3000万劳动人口,60年开始又赶紧进行城市人口疏散,因为城市既养不活这么多人,也耽误了农业生产。
尤其是59年开始按照58年的粮食产量进行粮食调配出口
所以说三分天,七分人.
所以从60年代开始就开始号召城市的计划生育
王德明到了香江之后,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开始冷静的思考,不仅仅思考现在,尤其是结合着前世听来的,看到的,尤其是更有感触。
都tmd是好人,然后80年代都tmd翻身,结果就是80年代大吃大喝,企业连年亏损,办事不找关系办不成。
所以才便宜了香江啊,香江的崛起是离不开大陆的,从50年代大批的江浙沪一带的商人南下,除了带来钱,还带来了设备订单。
只要是设备订单的地址一改,新的设备就到了香江。而纺织业本就是民国时期江浙沪一带的产业集中地,所以香江从50年代开始纺织业就迅速的发展起来。
尤其是从随着世界两大极的冷战,美国对香江开放市场,60年代后,香江的纺织业,塑料业等轻工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就不难理解.
尤其从50年代,还有这两年不断从大陆涌进香江的广东沿海居民,更是提供了大批量的优质劳动力。
中国人的内卷是有传承的,为了过上好日子,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算什么?
从到香江,王德明每天必看报纸,主要是看大陆的群众日报,文汇报,大公报和一些香江的本地小报,比如《明报》,这个59年才成立的小报。
当然看《明报》主要是为了看武侠小说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