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说:唉!你去了恐怕会乱上加乱。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永恒的名。名称未界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界定之後,那是万物的母t。因此,总是在消解yuwang时,才可看出起源的奥妙;总是在保存yuwang时,才可看出母t的广大。起源与母t,这两者来自一处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为神奇。神奇之中的神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你又何必改变他们? 弥陀治国,以平等为法则, 我怎麽知道这样? 净土无恶名,佛子不颠倒: 净土无多变,佛子能专一: 所以弥陀说:我佛慈悲, 而佛子自在:我佛无为, 而佛子归真。 再说,南海观音将道德经演变成普门品经文,门徒认为是盗贼行为,但由於禅理而改变道理,所以门徒就会说我们利用他们的修养来加害他们,这是好名的结果。再说,水良复活这是违背了自然之理,是因为他贪得无厌,想完成《海燕》一书,这都是违背常理的结果,你难道没听说过吗?门徒认为偷来菩提心,不配是菩提心,你又何必执着?虽然如此,你一定有你的想法,不妨说来听听。 为政平等,人民不争; 灾祸啊,幸福在他旁边; 谁知道究竟什麽回事? 有常会变得无常, 人们迷惑,已经很久。 锐利而不会伤人, 明亮而没有耀眼的光芒。 冲虚道人说:先天知足的人不刻意修福,所以保存了先天知足;先天不足的人不忽略修福,所以失去了先天不足。先天知足的人无所作为,并且存在目的;推崇仁慈的人有所作为,但是存在目的;推崇义和的人有所作为,并且存在目的;推崇礼貌的人有所作为,而得到赞叹,就举杯共饮。所以,得到了《道》,才要讲求先天知《福》;失去了先天知足,才要讲求仁德;失去了仁德,才要讲求义和;失去了义和,才要讲求礼貌。礼貌的出现,是百家之首,也是开源节流。从前有智慧的人,把握《道》的根本,其实就是先礼後乐。因此,菩萨立身实在而不局於飘浮;存心真诚而不陷於薄情。所以要舍弃後者而采取前者。南海观音说:这是老子的反面,我知道。 没有b心诚更好的。 有了灵验,累积天份: 可以克服,就无极限: 治理国家,掌握根本, 和敬说:我没有更好的想法了,我只能引有左冷禅师的说法;世界因我们的神识而生。神识可善可恶,是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保存了我们累世的善种子或恶种子,成就我们。这样对门徒说可以吗?海燕说:他们会对你说恶种子是人的反面,是无道的,所以我们要学道。应顺其道的自然。和敬哈哈笑说:燕!为什麽你不说是修行呢?海燕也笑笑说:你们教婴儿分辨什麽是善与恶吗?婴儿顺应自然,你又何必急着对婴儿说法,你只要没执着也没有成见,一颗心就寄托在《顺其自然》上,这样就差不多了。 治理佛国,要像烹调小鱼。 六道失去妙用, 神来打扰人: 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 心安详,只求内安。心不详,有求外在。做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yan光,无私照亮;空气,无私奉献;水源,无私共存。有求必应,无求不得。是以弥陀发愿,终能成愿;佛子求悟,终能得悟。众生求ai,终能得ai。是以弥陀无yu,终不成yu;成不成,复众生之所愿,以成就佛愿之自然而为之。 佛国处於天下之最, 是修行者栖息之地。 极光偏照国土。 一国好:一家好各家好, 家与家讲礼, 佛国不过想让各国知道, 两者不可满足愿望, 和敬要出使西域,他请教海燕说:我这次任务十分重大,西域的珍妮已成功走出了文字世界,他从作者的笔下走了出来,发现了新世界,而我们就在这新世界相认了。我说我只是一个模子,活越在作者的心中,还会进一步达到的所谓的《坐驰》:身t坐着而心神四处遨游,任何事不论大小,很少有不合正道。我要和珍妮讨论合乎道的事迹,请燕你来指点我吧! 佛光,是菩提光。 不修行者的依靠。 不堕落人不坏。 又怎能舍弃菩提心? 说因道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吗, 修行者重视菩提心的原因是什麽呢? 不求菩提心不获得? 海燕说:天下有两则:一是平等,一是博ai。父母对子nv,这是平等之命,也是每个父母心不可解除的。国君对待子民,这博ai之义,无论任何国家的国君只要能有博ai之心,这就是则。所以父母对待子nv时,无论如何都让他们安适,这就是平等的极致。国君对待子民时,无论如何都让他们妥当,这就是博ai的典范。如果有人说平等和博ai不能共存,这些人是违背了自然之理,违背了自然法则。我再把自己听到的对你说:两个极t平等博ai有了分别,要靠信用来维持关系,要靠言词来表现诚意。言词的传达有喜怒,两个极t於大原则为戒,说的话就不是虚构,不虚构的话就让人相信。所以圣哲的格言说:要说平实的话,不要说那些多余的话,大概就能把话说清楚了。 人之初、 x相近、 事在人为。 天下之恶,一念之差; 是以佛陀说善恶,故能成其善。 是以佛陀不怕苦,故终得其乐。 冲虚道人说:一切寄托於《顺其自然》,是道家思想?南海观音说:那麽,冲虚道人认同了平等与博ai本是一t?冲虚道人说:我个人认同了。 心不详,有求外在。 yan光,无私照亮; 水源,无私共存。 是以弥陀发愿,终能成愿; 众生求ai,终能得ai。 成不成,复众生之所愿, 和敬请教海燕说:现在有一个人,天□□闹分别。如果顺着他的分别心,就会对某方面造成伤害;如果不顺着他的分别心,就会对我造成伤害。他的智力只能知道别人的过错,而很少观察自己的过错。像这样的人,我该怎麽办?海燕说:先端正自己,不迁就,要宽和。他的分别不给於迁就,要宽和对待他的分别。若是他像个凡夫,你就对他宽和,若是他像个屠夫,你别对他迁就。能做到这一步,就不会被责怪了。 弥陀善之为道, 要以智慧为先。 故以聪明治国,国之贫; 知此两者亦如法。 道德不远,存法在心, 你没有见过愤青吗?他们的言论足於造成毁灭,虽知道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愤青还是以螳臂当车。你没有看过僧人吗?nv人不敢在他们面前摆弄姿se,言语之间也不能轻浮fangdang,因为僧人以戒为师。你没有看过剑神吗?他们不拔剑而已,拔剑就要人命,因为剑神封剑是为了ai惜生命。你了解迁就与宽和了吗?恐怕你懂得如何处理了。愤青要对其宽和,僧人要对其迁就,剑神要对其迁就与宽和。 心能容善道之者, 故能贯彻始终。 必以言之下; 是以弥陀处上而民不重,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从西域来的珍妮,前往模子国,看见了和敬对他说:偷来的学问还是学问吗?学问如果有偷来的,这是学问吗?你为什麽不好好的学习,而要用偷盗的方式来成就学问?我想听你怎麽说。和敬认真的回答说:人无完人,学无止尽,学问如果有分别,还算是学问吗?若我运用你的学问,就无分别,若我运用别家的学问,就有分别,那麽彼此就得不到尊重,得不到尊重就闹分别,闹分别就有对错,有对错就有善恶,有善恶就有天堂和地狱,有天堂和地狱就不慈悲了。原罪是什麽呢?原罪就是我们有分别之心,没有顺因自然法则。珍妮,我说的对吗?珍妮笑笑说:水良复活,他违背了自然之理,我想听你怎麽说。和敬哈哈笑,他说:真我、不si、真心、不灭。生了又si,si了又生,我们的神识可善可恶,可从来没有灭绝过,这就要小心了,人心不善终成恶果。珍妮哈哈笑,他说:你偷来的学问,是菩提心吗?和敬说:顺应道的原则,就是菩提心了,只是我这心,无界定。偷来的学问,并非我的学问,是老师的学问。珍妮,我说的对吗?珍妮咪咪笑了。 天下皆为我愿大,似不肖。 若肖,故愿不大。 一曰佛,二曰法,三曰僧。 僧人以身试法,故能成器长。 弃退争先,则不妙。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绿州,这蘑菇屋就是我家。珍妮蹲下0着小男孩的头说:小男孩,你叫什麽名?小男孩回答说:姑姑你好,我叫惜缘。妈妈,姑姑是从西域来的吗?和敬回答说:珍妮姑姑是从西域来的。小男孩问:珍妮姑姑的头发为什麽是金se的?我好好奇喔。和敬回答说:西域的人都是金发碧眼的,你以後别觉得奇怪。珍妮好奇的问和敬:这是你的构思?还是水良的构思?和敬回答说:绿se净土,是海燕的构思,没有氧气,怎麽呼x1ai呢? 善为觉者,不武; 善用心,不弃;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冲虚道人说:英姑,无界近来可好?南海观音说:无界很好,每天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 吾不为主,而为客; 你若不言,我多说, 你若不慈,我惭愧, 固两相见,慈者胜。 冲虚道人说:我不认为孔子是个傻b,庄子是个傻c。水良小心了。 天下人虽知道,而不行。 正因为如此,众生了解我。 是以佛陀不求富而布施全天下。 杨小寻是一个穷苦人家的nv儿,没有兄弟姐妹,是独生nv,父亲和母亲都是种菜为生的。小寻三岁那一年,开始学说话,他学会了叫爹娘後之後,还会叫出陌生人的名字,他叫邻居的男孩子:张强。邻居的男孩子叫张强,小寻三岁那一年去邻居家玩的时後,见到大他两岁的男孩,就指着他叫:张强。大家都很好奇,小寻的爹娘问他:小寻!你怎麽知道他叫张强?小寻拍掌道:张强。张强的爹很奇怪,心想:三岁的小nv孩,怎麽知道我儿的名字? 无梦而不自以为有梦,不好。 因为他把幻想当作幻想。 所以他没有幻想。 杨小寻七岁那一年跟张强去菜市场玩,看到有人卖鱼,小寻和张强就蹲下看鱼,张强把两条鱼买了,两人站起身就走了,小寻说:张强!你是不是要去湖?张强说:小寻!你怎麽知道?小寻说:你是不是打算将鱼放了,让鱼回家。张强说:你猜对了。他两走到湖去,张强把鱼放生了。张强问小寻:你知道我为什麽要放了鱼儿吗?小寻说:因为鱼儿想见它的爸爸妈妈。张强说:你为什麽知道我的想法?小寻说:我就是知道。 不要杀人,不要祸乱众生。 只要不祸乱众生,社会才安宁。 ai惜众生而不误导众生。 张强和叶杰是同学,他两一同在杨小寻门下学习。张强对叶杰说:下课後,我送小寻回家就可以了,你去忙你的事情。。安徳鲁和水良,就是要开始《交流》篇写新章节了。珍妮说:海燕,你知道安徳鲁心里在想什麽吗?海燕说:我不在安徳鲁的设定中,我不知道他想什麽?珍妮说:他想让我也成为一个至妙之人,和你一同合作成就我们的绿州,可以吗?海燕说:可以,我们一同努力,一同学习。 实在的话不动听, 善良的人不巧辩, 了解的人不卖弄广博, 老子没有任何保留: 自己反而更充实; 自己反而更丰富。 是有利万物而不加以损害: 是完成任务而不与人竞争。达到化境,不能以念头创造世界。在一真法界,我们每一个佛子都能做到化境,因为我们求进的不是天下普门品经文,我用了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经文,没有演变,这是我对老子的敬意。没有看老子的道德经,我就无法完成普门品传奇。在这里也要感谢傅佩荣老师的注解。我只是做剪剪贴贴的工作,剪错了,贴错了,请大家别生气。因为人有错手,马有失蹄。普们品传奇圆满结束了,运用老子的一句话,没有最大的圆满,因为水良不圆满,敬请见谅。 雷雨和追风入定中醒来,雷雨说:我已知道什麽是御剑飞行了,我已不再执着成为剑神了。追风说:我已创造出夺命十五剑之万剑归宗,原来最後的结局是和对手同归於尽,我不再想夺命十六剑了。左冷禅师说:那麽你们还想不想以念头创造世界?雷雨和追风同时说:我们不想了。 追风见了左冷禅师,他说:你,我还能做什麽?左冷禅师回答:你遇上错的老师,所以不能悟道,从今以後,多听模子国佛说法,培养菩提心。雷雨见了左冷禅师,他说:你,我觉悟了。左冷禅师问:你悟到什麽?雷雨说:重新振作,重新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