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迪百思不得其解。 库布里克的亲笔影评可是个重量级的话题,能带动杂志的不少销量。 于是编辑绞尽了脑汁。 但他的人脉和情报显然逊色于《纽约时报》,没能得到联美收购案更多的细节,也根本对电影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重点讲解了演员和导演的事迹。 “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父亲布鲁诺·格里菲斯收购了联美,即便经营不善使联美破产,也无法否认他确实对电影业和联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奥斯蒙德从小耳目渲染,年仅两岁就跟着父母参观拜访了《2001太空漫游》的拍摄片场,在进入纽约大学进行系统学习电影制作前,曾经担任库布里克《闪灵》的电影助理。库布里克是他电影路上的导师,对他的影响颇深,也直接影响了《多格版箱》。” 这话说得有些过高了,南加大和纽约大学都想要他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他身后的联美,而不是他的短片。 “《多格板箱》实际上是一部用于交付大二上学期课题作业的影片,但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为它付出了相当多的心血。故事题材致敬《闪灵》,投资400万美元,邀请来了著名演员肖恩·康纳利、娜塔莎·金斯基、马歇尔·保罗等,乐曲选择与配乐也请来了” 行了。 电影评价在市场、影评人的口中都会有一定的风向性。起码在主流媒体之间,不会有如此鲜明矛盾的对立。毕竟他们根本不至于为了一部还没上映的电影与同行宣战开撕。 乔迪非常不解,为什么《纽约时报》没有收到库布里克的影评投稿,又为什么这篇文章指向性这么强,甚至明显针对奥斯蒙德·格里菲斯。 他怀着狐疑又难以置信的态度走进了收发室:“昨天都给哪些公司发了传真或者打了电话?” 他接连报了七八个名字,最后,说出了那个乔迪一点都不想听到的公司:“纽约时报。” 乔迪深吸了一口气。 对方诚实地回答,并且疑惑:“昨天联美的负责人说是您给的文件要隐秘发给《纽约时报》。就交给了一直与对方联络的斯坦先生,他负责联络对接《时报》那边的人。” 乔迪惊愕地看了他一眼:“奥斯蒙德·格里菲斯?” 似乎突然察觉到了什么,以为自己闯了什么祸,年纪不大的实习生连忙道:“出了什么问题吗?需要和《纽约时报》那边协商吗?是文件不对吗?” 想也不用想就知道那文件上写了些什么内容。 “这件事你不要和任何人提起。” 可是这代表着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没有花一分钱,就赚足了关注度。 这小子,恐怕要赚的盆满钵满啊。 斯坦利·库布里克来回看了他的电影三四遍,越看越喜欢,甚至坦言这是他近几年来看过的最好的恐怖电影。他开口挽留他,请奥斯蒙德再给自己讲讲他拍摄这部电影时的想法以及镜头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