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脱好一块“脊坯”,蔡晓就要把“脊挂子”冲洗干净,否则框内壁发粘,下次就不好提“挂子”了。
一锨泥刚好够脱一块“脊坯儿”。
文龙脱完一块坯儿,洗洗“脊挂子”,就往后挪一下,再脱一块。就这样一锨泥一块“脊”,脱完一排,再来一排……
不用一上午,夫妇俩就脱完了“脊坯”。
蔡晓安排唤弟下午“看坯”5。并一再叮嘱:必须坚守岗位,不得私自擅离。否则……
今天天不错,晒一下午就能“佯干”6了。
落日前,文龙过来,把已经“佯干”的“脊坯”一块块儿地“侧棱着”7立起来,拿刮泥刀将“脊坯”背面粘上的沙土逐一刮净。
他抬头瞅瞅西天的太阳,看晚霞红透了半边天,不由松了一口气!暗道:老天照应,再给俺三天好日头,就能把“脊坯”晒透了。
“脊坯”这东西和打水泥预制板正好相反,“一个怕雨怕得要命,一个爱雨爱到不行”!要是“脊坯”脱完了,才晒上半天,刚刚“佯干”,“哗啦啦”地来了一场暴雨,得——全浇成了没了韧性的“糟坯”。朋友们说说,碰上这样的事儿,谁能不郁闷呢?
谚语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好在天助文龙一家,可爱的晚霞红满天,明日又是大晴天!
第二天,就要把干得差不多的“脊坯”“窄棱着”8高立起来。为防高立的坯被风吹倒跌破,文龙将它们一横一竖地倚靠在一起。
三天后,他们搓好的“脊”就基本上干透了。
【高密土话解析】
1——“泥凹窝”,就是一种黏土和泥做成的小碗状的孩子玩具,做成后,把底部捏的越薄越好,再向窝里吐口“吐沫儿”,窝口朝下,猛地往地上一摔,急速的气流就会将薄底儿鼓破。对方就需要心痛地从自己那儿取出一块差不多大的泥,拍成薄“饼儿”贴在那个摔出的破洞儿上,孩子们称其为“补盖垫儿”。
2——“跳房儿”,是俺们这边小女孩子们玩的一种游戏。即在宽阔的平地上画上六条等距的平行线,间成五个长条格儿,像那时候俺们用的有线本的页面一样儿。参与游戏的一方在格子边站好,弯腰把沙包放在第一格中,双腿跳入第一格,两脚夹紧沙包,跳起来,顺势把沙包抛到第二格中,依次类推,直到把沙包抛到最后的线外,然后两脚夹住沙包,360°转身,跳起来,借助两腿前甩的力量,使劲抛到第一格中,(如果沙包抛不到第一个格中,就算输了,要换下一个小孩子上。)再单脚跳回第一格中,拿起沙包。回身,重新站好姿势,起点跳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第五格。这个游戏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当然,若是实在找不到玩伴了,也可以单独进行。像咱们的唤弟小朋友就经常如此自得其乐的一个人玩。
3——“饧润”,怎么说呢?就是刚和好的“脊坯泥”,泥土的粉状颗粒还不能马上把水分从外表吸进内部。要给它一段足够的吸水膨胀时间,才能使土粒充分滋润,从而使泥团结构变得更加紧密。未饧好的“脊坯泥”搓出来的“脊坯”成品易裂口,当然,“脊坯”表面也会粗糙难看。
4——“脊挂子”,就是一种专用的“搓脊”模板。是个长约40厘米,宽约24厘米,厚约6~8厘米的长方形木框。
5——“看坯”,就是看着狗、猫、鸡等动物,防止它们上未干的“脊坯”面上摁脚印,尤其是得看住淘气的小孩,别让他们上去乱踩,不然,他们一家可就白忙活了!
6——“佯干”,就是“半干”。
7——“侧棱着”,即“将‘脊’的长边的窄面儿贴地,使其站立起来”。
8——“窄棱着”,即“将‘脊’的短边的窄面儿贴地,使其高立起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