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如此,难道不对吗? 刚刚还在高兴的焦母脸色微变,水镜这是什么意思,是说她做错了吗? 【同为女性,焦母和刘兰芝面对着同样的困境,无论焦母是被礼教驯服,还是主动臣服,她最后都被规训,而后自然而然的想要规训刘兰芝,这是伦理所当然,可刘兰芝竟然拒绝融入伦理,这实在是太大逆不道了,所以必须打压。 嘶~众人倒抽一口凉气。 南宋以后的道学家气得双手颤抖,就差指着水镜大骂了。 “不错,焦母为女子,却不自觉用习见的礼教来评判刘兰芝,她被驯化,又帮着礼教来驯化别人,礼教害人何其深也!” 他沉吟着这句话,只觉越品越心惊,到底是什么人才能写出这样寻常又振聋发聩的话?冯梦龙看着堆在一边的书商的催稿信件,忽然想到接下来要写什么了。 袁枚向来同情女儿,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招收女弟子,他对楚棠的说法赞赏极了,却又不自觉含了悲愤: 想起故去的妹妹,袁枚对水镜里的观点更能共情了。 焦母悚然大惊,楚棠的话仿佛一阵飓风从她的心上卷过,掀起惊涛骇浪。她嘴唇颤抖着,说不成字句,只能一遍遍否认: “恭顺谦卑是女子之道,孝顺公姥更是礼之伦常,我以礼相约,是为刘兰芝好,我有什么错?” “娘没错,娘你没错,错的是……” 另一边,刘兰芝呆愣地望着空中的水镜,原来婆婆竟是因为这而不喜欢她!她忽然有些想笑。 刘兰芝悲哀不已,要想做一个好儿媳,就只能像曾经的婆婆那样,婉顺屈从吗?她想象了一下那样的场景,忽然觉得从脊背上窜出一股凉意。 唐朝,符离。 “夫人……”银瓶讷讷地不敢说话。 未央宫。 他掐了掐眉心,只得先叫来宰相吩咐,让各州郡乡里加强教化,以观后效。 李世民目露思索,他先前总以为楚棠是女子,所以才会对女子格外同情偏爱,可现在听来竟不是如此。礼教,以礼教化本是不错的,大唐也未对女子过度约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与亩产千金、驯服雷电的伟力相比,后世的思想,似乎更为吓人” 【综上,如果从这方面来说,焦仲卿等人的悲剧其实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整个封建礼教。《孔雀东南飞》也是教材上的内容,我们就借着这个机会提一下。 在这堂课里,我们通过《琵琶行》这首诗,感受了白居易以诗写声的高超技法,领略了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平民情怀,并由此引申到他的新乐府创作,进一步体悟到他的知节守正、关心民瘼的士大夫品格。 【最后布置一下作业,一是按要求背诵并默写全文;一是尝试用文字描述一段音乐,文体不限哦;另外也可以搜集一些关心民生疾苦的诗词,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请大家继续踊跃提交作业呀!这篇课文就讲到这里,我是楚棠,下节课再见!】 太极宫。 再说,李世民微微有些得意:“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都是我大唐的诗人,就是纵观百代也都排得上号,大唐文章,也算光耀千古了吧!” 贞观臣子向来不耐恭维,因为帝王不喜。但七篇课文大唐就上了三篇,还都是所谓文学史上一等一的大家,搁谁不骄傲?所以他们也忍不住高兴起来,面有喜色。 中唐。 白居易回过神来微微皱眉,赶紧去门外相迎,嘴里还道:“微之何时这么见外了,来我这里直接进来就好,还要通传。” 说着,他向一旁的白行简点头示意,白行简回以一笑,三人落座,元稹斟酌着开口:“乐天兄,你的事……” 他其实对这几个字的含义还不能说全然明白,但是他知道楚棠的意思,阻碍他和湘灵的,不单单是他的母亲。 白居易沉默一瞬,道:“我想此次返家,再同母亲争取一番,若母亲仍不同意,我便修书湘灵,劝她任意婚嫁,莫要再为我耽搁。” 话还没说完又被急匆匆冲进来的小厮打断:“大人,宫里来人了!” 传旨的宫人脸色并不好,白居易那些讽喻诗,一半的矛头指向宦官,他们能对他有好脸色就怪了。但皇命在身,况且陛下言谈间对白居易似有重视,这宫人心里在不爽也只能捏着鼻子忍受,尖声道: 白居易连忙跪下行礼:“臣领旨。” 三人心知肚明,水镜里的那些讽喻诗被天下人知晓,若造成民众与朝廷的对立,那麻烦可就大了。陛下此番,怕不是来兴师问罪的!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为大唐言,为百姓言,又有什么好怕的?纵然陛下当真治罪于我,左不过是元和十年的后事先演罢了,即便如此,我还有诗笔,效风骚而歌病苦。” “好!” “既然如此,那我也出一份力吧。”白行简在一旁插嘴道。 白行简摇摇头:“不敢与一位争锋,后世既说礼教森严,女子压抑良多,我想世间灵秀女儿总归不少,如《孔雀东南飞》一般的悲剧定是更多。愿以我之传奇拙作为女儿揄扬,聊作慰藉吧!” 或有人言,行简之兄白居易、其友元稹高举乐府之旗帜,言民瘼病苦、以刺时弊,不以权贵生畏;主政地方,亦可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履任之处百姓称道,声名天下煊。 几日后,北宋。 正是夜幕时分,汴京城繁华熙攘,风情不似蜀中,三人却颇沉得住气,闭门读书,只待考试之日。但外面的人就没他们这么淡定了,原因无他,老祖宗们算过时间,根据惯例,这两天估摸着就又是水镜播放的日子了,大家都有些期待。 “不要了吧,谁的诗能排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后面啊!”有人连连摇头,“反正我是最喜欢李太白的,简直神仙中人!” “我还是喜欢白居易,他写的诗好懂,又替穷苦人说话,是个好官。”因为新乐府,百姓们对白居易的喜爱度很高。 临窗的雅间,苏氏兄弟楼下依稀的争论,也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 苏轼饮了一口酒,不假思索地开口:“魏武沉雄、渊明质朴,李、杜、白各有卓然之处,除了屈子和曹子建,我想不出什么人配与他们登上同一册书,还是紧随其后。” 苏辙斟酌着:“李义山之七律颇有杜子美遗风,会不会是他?” 毕竟他们的教材,可是新旧文学兼有的。 不止他们在猜,宫里的赵匡胤也在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