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不知所谓! 院子有一架葡萄,两颗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在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斗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分钟。今年这两颗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这段话写得疏淡,和《故都的秋》的笔触大体不差,闲闲散散,含蓄深情,惹得水镜之下的文士心中一酸。 老年杜甫不自觉垂眸,即使已经过去半生,每当想起当年回家,亲眼见到幼子已然冻饿夭折的旧事,他都会心痛不已。人生最悲痛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郁达夫,怕是再看不得枣树,忆不得昔年种种,他眷怀的,哪里是北平,还是当年的弄子之乐。 归有光望着项脊轩外雨丝如注,眸中难掩哀怀。庭院里枇杷树葱茏,棕褐的枇杷果掩映在叶间,点点雨珠覆于其上,似是在晶莹的垂泪。他伸出手,仿佛想触碰,又颤着指收了回来,低低地念: 清朝。 袁枚想起幼时,妹妹素文也是个淘气的性子,看着他捉蟋蟀,自己也要跟来。寒冬风厉,蟋蟀冻僵而死,又是妹妹同他一起将蟋蟀埋葬…… “生前不堪想,死后不可知,为兄纵有许多交代,幽冥之下,你又可曾听见?” 郁达夫的几颗枣,一时挑起了许多人的伤怀。 水镜上截出了文章中的议论段落,底下的文人学士各抒己见—— “由景至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怎会有多余之说?”宋诗颇重理趣,梅尧臣倒是觉得这一段议论文字将前面的写景之笔深化了。 刚刚看完舆图的李世民盯着上面的国名:“英、德、法、意,世上竟有那么多国家!”突然感觉大唐也不是很大了。 咸阳。 在一排中国文字中突然看到外国语言,还不止一个,有些许强迫症的始皇陛下表示,他看着挺不习惯的。 欧阳修微微激动:上面说的欧阳子的《秋声》,一定是他的文章吧!这个名字取得真好,等看完水镜,他就去把文章写出来,不能让后世的学子失望! 苏轼对再次看到的这个熟悉的名字也产生了点好奇:“看来子是的,却不知作得如何。” 苏轼没忍住笑了笑,看着水镜上的那一行文字,赤壁,应是三国鏖战之场?苏东坡是我未来给自己取的别号?倒不知有何因由。后世多次提到他的诗文,那他应该也是能上教材的吧!苏轼忽然有些期待了。 哦?有八卦! 【我们知道,按照钱理群教授所划分的时段,现代文学可分为三个十年,郁达夫,可以说是第一个十年的顶流作家,连迅哥儿都要稍微避一避锋芒,找他约稿的杂志社不知凡几。 据郁达夫的日记,王余杞催稿非常之猛,写信上门都来了一套,郁达夫鸽了许久,快到截止日期了,才堪堪完成这篇《故都的秋》。 水镜之下的众人:…… 明朝。 他摇摇头:“若是有人这般向我催稿,我怕是要夜夜不得安宁。” 嬴政捉摸着楚棠的话:党者,集群也。《论语》中曾说,君子不党。其字常含贬义,楚棠提起“我党”来,语气极为自然,又隐隐有些骄傲之意,这个“党”到底代表什么,才能让她这样亲近? 诶?李斯猛然抬头,陛下说得对啊!若将法令颁于其上,令乡里小吏宣读,百姓便可知秦法,这于施政大有裨益! 李斯闭嘴了,因为楚棠放出了当时的书稿原件,泛黄的图片上分出了好几个方块,有大有小,上面是整齐排列的一行行小字,字迹清晰内容颇丰,右侧方框写着“当代文学”四个大字,正中间载着《故都的秋》文章。整张图片看起来比竹简容量大,比丝帛方便。 他赶紧转头看向秦始皇:“陛下……” “告诉墨家,若能造出水镜中的书写之物,朕再有封赏。” 同秦始皇一样,其他帝王也发现了图中 万万没想到,前脚还在取笑郁达夫,后脚他就成为了郁达夫。 包括文中的“是北国的清秋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或各国诗文的anthology”,许多论家也认为有凑字数之嫌。 楚棠讲到最后,自己没忍住先笑了起来,然而水镜下的众人纷纷表示:啊这……真的有人这样解读文章吗? “就是!此议论深而精,用在此处就如锦上添花,那些论家懂什么?” 【当然,这种解释写在试卷上是不会得分的,也不太庄重。我们来浅浅分析一下。 文人,或者说名家的写景散文,若想与寻常人之作区分开来,大多会采用的一个手段是议论,在议论中展现深度。 郁达夫在这里加入一段议论,恰恰是一种典型的文人之笔。他以古起笔,再谈到西方文学,就是要说明,世界各国对秋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怀,而最深沉的秋味,只有在中国的北平才感受得出来,再次回扣“故都的秋”的题旨。】 被提到的王安石面不改色:一草一木皆有感,这才是文人本色,有什么值得说的吗? 唐朝。 “我便说,古文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北宋。 苏轼状似认真地想了想,道:“或许是略论了几句曹操的败亡之理?”他觉得自己还是很喜欢议论古今的,名字都叫赤壁赋了,一定会写到赤壁之战的吧? 苏辙一喜:“甚好!那便坐等拜读兄长大作了。” “《浪淘沙·北戴河》,这是一首词?北戴河又是何地?”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朱元璋猛然一惊:“这是那个人写的词!” 太极宫。 他继续往下读:……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李世民说不下去了,他和朱元璋想到了同一个问题:换新天、换人间,后世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才会让人写出这样的惊人之句?! 长安别院,李白吟咏再三,赞叹不已。时人多赞他的诗发想无端,如滔滔江河,可眼前这首气势之磅礴、眼界之开阔,简直是亘古未有! 极为擅长怀古诗词的刘禹锡看到“往事越千年”之句时直接瞳孔微张,沧桑之变是怀古之笔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他也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