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微微皱眉:“这胡适既然修文史,该是个有见地的人物,怎的这段话说得如此浅薄?” 苏辙也觉得这段话有失偏颇:“太白并未有一展才华之机,是否适合,能力如何,确实不宜如此武断地结论。” 贺知章脸色也不太好,李白是他举荐的人,他便是看中了李白的才华,认为对方能接替自己,才屡屡在圣上面前进言,这人直言李白不适合做官,岂不是在说他贺知章看走了眼? 李白笑呵呵地给他斟了杯酒:“贺监勿气,千载评说见仁见智,何必动怒呢?” 李白摇摇头:“我觉得我还是愿意做官的。” 三国。 他想起建安五年,袁绍帐下才士陈琳所作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那真是才气纵横酣畅淋漓,他读罢不觉惊出一身冷汗,连头风都好了。 想到这里,曹操又道:“我若让孔璋咏诵美人,犹觉得折辱,李太白才学更甚于孔璋,这玄宗真是不知惜才啊!对待才士,他不如我。” 汉初。 咸阳。 【要弄清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李白的生平及政治理想做一个简单回顾,大家看ppt。】 大约在十八岁的时候,李白隐居于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习纵横之术,所以他的身上当然也带有纵横家的印记; 汉初。 他玩味着水镜里念叨的那几句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简直把侠士形象和侠士精神写透了。 他实在太好奇了。 嬴政眼中也露出几分满意,李白竟然修习过纵横术!因为张相的原因,他对纵横家的观感还不错。 李白:…… 贺知章大笑:“还是老夫慧眼识英才!” 【后来李白又入长安求仕,但基本都无果,只好黯然离去。直到42岁那年被唐玄宗诏往长安,接道诏书的李白可太高兴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觉得自己又行了。】 刘彻没忍住笑了一下:“真是个狂士。”语气里到底是有几分欣赏。 【42岁到44岁在长安入仕,供奉翰林,后遭排挤,被赐金放还;44岁~55岁,他再次漫游;55岁-62岁,安史之乱时期,他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其后,唐肃宗以谋反罪镇压永王,李白也因为附逆永王而被流放夜郎,幸好玄宗还都,大赦天下,才得以返还;62岁,病逝于当涂。】 “李白……就这样病死了?” 他不是应该成仙了吗??? 不同于其他人讶异于李白的死讯,兴庆宫里的李隆基豁然起身:“安史之乱?!这安史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他深吸一口气,想到后面的玄宗还都,安史之乱,会让他把长安都丢了?! 之前听楚棠说他昏聩,满以为只有沉溺声色和任用奸小,没想到在这儿等着,连长安都守不住,这就是他的大唐,这就是他李世民的子孙! 李世民闭着眼呼出一口气,再睁开眼手指轻颤:“去,把稚奴叫来。” “治不了李隆基,朕还治不了他爷爷吗?!把稚奴给朕叫来!” 武周。 李隆基从被上官婉儿叫来起便是战战兢兢,听到水镜中的讲述心更是凉了半截,如今只得强行镇定下来,行礼道:“皇奶奶明鉴,此事还未发生,您不能就此定孙儿的罪。” “孙儿不敢反驳,但事还未起,孙儿如今还不是那玄宗,皇奶奶眼明心亮,孙儿斗胆猜测,您定然不会因此迁怒。” 天子威怒扑面而来,李隆基趴在地上,冷汗涔涔。 东宫,李亨(此时还叫李绍)以手叩击桌面,暗自沉吟:“肃宗平叛,玄宗还都,难道安史之乱爆发,父皇避离长安,那肃宗趁机……”自立了?! 与此同时,永王李璘只觉后背一股凉意蹿脊而上,现在的他,真的没想谋反啊! 作者有话要说:目测暑假可能要更忙了/悲伤天宝初的安禄山好像还没那么如日中天,所以设定玄宗没反应过来,把详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2高力士是爷爷辈人物那段参考的白哥纪录片,蒙曼老师的说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11 汉朝。 “昔年屈原放逐南湘,今日我遭谪长沙,他朝李白又落寞而终,士人求用何其难也!” 王勃于舟上怅望江水,迎着瑟瑟江风悲吟:“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那么,李白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两段文本。第一段出自他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里面是这么写的:……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浮五湖,戏沧洲。】 最后一句其实暗用范蠡的典故,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成就霸业,最后功成身退,一直被传为佳话,李白的理想就是像他一样,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归隐。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谢灵运:…… 显然,谢灵运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词叫拉踩。 李白顶着贺知章打趣的眼神抬头望天,他绝对没有觉得尴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