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严肃地说道。 一百五十名船长? “皇上,大明水师的船只……” “它们?” 朱允炆轻轻吐了四个字:“龙江船厂。” 古代造船业的辉煌 这是一个在中国造船史上留下浓墨重笔的名字,而它的传奇,与那领先时代的超绝技术,惊人智慧脱不开。 毫无争议。 说到古代造船,可以用“极其辉煌”四个字来形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 可以说在三皇五帝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最早的“造船”技术,只不过它们还只是浮具、筏具、独木舟等,如浮木、羊皮筏、“刳木为舟”的独木舟等。 在夏商西周时期,木板船与风帆出现。而为了满足诸侯争霸的需要,造船术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帆、舵、浆不断出现。 《华阳国志》记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船舩万艘, 米六百万斛, 浮江伐楚…… 秦朝造船业的发展,也与战争有关,史料记载,秦国为了平息南方战事,曾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船队,运输五十万石粮食支援前线。 很多人认为秦始皇是在寻找蓬莱仙岛,想要问道长生。 秦始皇海上巡游,极有可能是中国人海洋意识觉醒的一个表现,秦始皇对土地有着极度的渴望,现在土地打下来,自然也会将这份渴望转移到土地之外的大海。 汉代水师十分强横,其最主要的战舰名为楼船,楼什么意思,那就不需要说了吧,二层楼高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是近十层楼高! 这些楼船,往往分三层、四层或五层,每一层中还设置有防御敌人冷箭的矮墙,同时具备发射弓弩的窗孔,船体蒙有皮革,直接就像三个城墙叠高的建筑…… 唐宋时期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第二个高峰。 唐代崔融曾写下文字“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弦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来,昧旦永日。” 唐船舶体积较大,构造坚固,平稳性良好,日本所谓的遣唐使,就多次学习了唐代的造船技术。大唐实在是太开放了,没半点保密意识,不少好技术流落日本。 南宋不重视船都不行,万一人家飞过来,南宋小朝廷都混不下去了,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模型造船技术,就是先造个缩小比例后的模型,研究研究,然后再造船…… 需要说一点,那个沉了的铁达尼,虽然也学习了中国的水密舱壁技术,可是没学到家,技术还不过关,几个小时沉了也怪不了别人,谁让这些人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课…… 但事实还真不是这样,虽然有些人刻意弱化了元朝,但属于元朝的造船辉煌是无法磨灭的。 据史书记载,元朝初期,其水师战舰的数量达到了一万七千九百余艘。 在元朝时期,海上航行的船只,几乎清一色是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什么阿拉伯海船,根本就没有半点可比性。 而宝船的诞生地,正是南京龙江船厂! 龙江船厂历史悠久,前身是南宋时期的“龙湾都船厂”。 朱元璋打下南京时,龙湾都船厂依旧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规模。 经朱元璋与朱允炆推动,龙江船厂已有九个船坞,格局上为南五坞、北四坞。 兵部在龙江船厂下设了一个帮工指挥厅,承担着督造、监察任务,以确保造船质量。 而在这之下,还设置有数十个作房,如铁作房、木作房、细木作房、篷作房、索作房、缆作房、油漆作房…… 进入船坞,满是沉闷而燥热的气息。 朱允炆没有走几步,就感觉到额头有些冒汗,耳 众人行礼后,黄福介绍道:“皇上,这是工部都水司郎中万海平,兵部帮工指挥厅主事萧智,宝船总匠头梁尚才……” 梁尚才惶恐,连称不敢。 黄福前面带路,走了没多远,绕进一处宽阔且长的坝子,便可以看到远处船坞中,停靠着一艘巨大的船只。 朱允炆深深被眼前的巨舟所吸引。 眼前的船只,堪称后世的航空母舰,其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换算一下,长度大致是一百四十五米,宽近六十米,这意味着在这样的船只上,完全可以骑着马来回跑来跑去,举办个百米竞赛,说不定都不需要划弧线…… “还请总匠头为朕介绍一二。” 梁尚才指了指前面宽阔的舷梯,对朱允炆说道:“皇上,还请登船一看。” 踏着舷梯登上宝船,则是宽阔的甲板,船头设置有一层前舱,而船尾则设置了一座四层的舵楼。 朱允炆深深吸了一口气,古人的智慧,绝不容小视,他们虽然不懂得那么多物理学,但凭借着他们的经验与思考,早已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此一章,致敬古代造船业的先人。 朱允炆听得津津有味,目光不时扫过宽阔的甲板,高大的舵楼,拍打着坚实的船舷,满是骄傲。 “船头前舱,可以安置一百余水手,整个船只底尖上阔,船头昂,船尾高……” 朱允炆抬头看向,这宝船之上,设有九道桅杆,每一根桅杆之上,都挂有硬帆。 “若是没有风,却仍需速度时,该如何办?” 在追击倭寇的时候,郑和不止一次遇到没有风的情况,倭寇小船划拉几下,跑出多远了,可是大福船需要划拉更多才可能追得上,有几次甚至差点让倭寇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