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林宴上,新科进士们身着华服,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宴席之间。 那荣耀与热闹的氛围,仿佛还未完全消散,朝廷便已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这些新科进士的授官事宜。 在大周朝,科举及第后的仕途发展前景,犹如一张错综复杂却又充满诱惑的瑰丽画卷,缓缓在众人眼前铺展开来。 大周朝的一甲进士,无疑是科举中的佼佼者,如同璀璨星辰闪耀在众人之上。 状元通常会被授予从六品的将作监丞等职,倘若能得到皇帝的格外赏识,更有直接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的先例。 榜眼和探花一般会获授正七品的翰林编修。 这些一甲进士,身为天子近臣,仿佛自带神圣的光环,他们时常有机会在皇帝和朝中重臣面前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因此,升迁的机会自然比他人多了许多。 一旦朝廷中有重要职位出现空缺,或者面临重大的大型事务时,他们往往会被优先考虑。 就像那太宗时期的吕蒙正,凭借着状元的荣耀身份以及自身卓越的才能,三度登上宰相之位,成为了大周朝官场中令人敬仰的传奇人物,激励着无数后来的学子。 二甲、三甲进士的仕途之路则相对曲折复杂一些。 那些成绩优异、文采斐然且年轻有为的进士,有机会入选翰林院成为庶吉士。 在翰林院这个知识的殿堂里,他们将接受为期三年的系统学习,三年后,经过严格的散馆考试,若能顺利合格,便能被授予翰林编修或者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之职。 而其他大部分二甲、三甲进士,则会被吏部外放,成为知县或者六部主事。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仕途就此被局限。 只要在地方上能够做出突出的政绩,或者在中央部门表现出色并顺利通过相应的考核,他们便有机会一步步实现升迁。 从知县逐步升至知州、知府等地方高级官员,或者从六部主事晋升为员外郎、郎中,进而踏入更高的决策层,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甚至,部分幸运儿还有机会调入翰林院、御史台等重要机构任职,为自己的进一步晋升积累宝贵的资本。 “唉,虽说我们二甲三甲进士起步不如一甲,但只要努力,未必不能后来居上。” 一位二甲进士感慨地说道。 “没错,在地方上做出政绩,一样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另一位附和道。 当然,在大周朝的官场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会对进士们的仕途产生重要影响。 “榜下择婿”之风盛行,许多新科进士会成为权贵富豪家的乘龙快婿。 一旦与权贵联姻,他们便可以借助岳父家族强大的势力,仕途可能会更加顺遂。 比如那冯京,两娶宰相之女,官运亨通,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另外,个人的才能与机遇也至关重要。 若是在文学、政治、军事等方面拥有特殊的才能,或者有幸遇到皇帝的赏识、特殊的历史事件等难得的机遇,即使是低等级进士或者科举名次不佳者,也有可能脱颖而出,在官场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那冯京能有如此官运,还不是因为娶了宰相之女。咱们没这等机遇,只能靠自己的本事。”一位进士略带羡慕又坚定地说。 “是啊,机遇可遇不可求,唯有提升自身才能才是根本。”同伴点头赞同。 然而,大周朝科举取士数量众多,仕途竞争异常激烈。 而且,受选人改官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少士人难以获得升迁的机会,只能在官场底层苦苦挣扎,为了那一丝晋升的希望而不懈努力。 说起这次授官,其他进士的安排相对简单,按照以前的规矩进行即可。 巍峨的翰林院前,一甲三鼎甲正受着众人艳羡的注目。 状元徐子建一袭绯色官服立于丹墀之上,十六岁的少年身量未足,眉宇间却已凝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吏部尚书文彦博手持象牙笏板,目光掠过这个连中三元的奇才,不禁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初入仕途时的模样。 "翰林编修章惇,领旨——" 随着黄门侍郎的宣召声,位列榜眼的青年趋步上前。 那双鹰隼般的眸子扫过徐子建时,暗涌的忌惮被恰到好处地掩在低垂的眼帘之下。 榜眼章惇面容冷峻,他身着崭新的官服,被授官为翰林编修。 探花徐坤则风度翩翩,温文尔雅,一袭青衫更显其书生气质,同样被授予了翰林编修之职。 “章兄,今日我们同被授予翰林编修,日后定要相互扶持。”徐坤微笑着对章惇说道。 章惇微微点头,“那是自然,只是那状元徐子建,授官之事恐怕不简单。” 苏辙、窦卞、罗恺、程颢、程颐、张载、王邵等殿试前十名的二甲进士,他们成绩优秀、文采出众,成功入选翰林院为庶吉士。 这庶吉士的身份可不简单,一旦拥有,便意味着成为了京官。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般来说,三甲进士获得同进士身份后,若是没有特殊关系,便需要在汴京排队等候选官,最长的甚至要等候三年之久。 而庶吉士则无需如此漫长的等待,只要有官职空缺,他们便能立马顶上,就如同拥有了一个VIP通道。 而且,在考核期过后,他们还能够进入翰林院任职。 翰林院可是朝廷重点培养官员的机构,大部分能够担任宰相的官员都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因此,翰林院又被称为“宰相摇篮”。 翰林院二进院的槐荫下,苏辙正与程氏兄弟研读《周官新义》。 庶吉士的墨绿官服衬得这群青年愈发清贵,他们都知道,此刻捧在手中的不仅是典籍,更是通往宰执之路的钥匙。 至于其他二甲、三甲进士,大部分会被吏部外放为知县或者六部主事。 徐子建的岳父盛宏,当年考上进士后,被外放州县做官,历经十多年的艰辛,尝尽了官场的酸甜苦辣,才调回汴京担任从六品的尚书台任。 而且,这还是在盛宏有才能、有关系的情况下。 由此可见,大周普通官员的升迁速度是何等缓慢。 徐子建的表姐夫刘庆,没啥背景,只能从知县或者县丞慢慢熬起,此次被授官为阳谷县令。 曾诚因为有曾家的关系在,被授官为鸿胪寺承。 “唉,像我这般无背景之人,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了。”刘庆无奈地叹息道。 刘庆虽然对于无法留在汴京有些不甘心,不过能在济州任职也算是值得庆幸了。 “有机会就好,只要努力,总会有出头之日。”曾诚安慰道。 而苏轼,因为殿试最后一名的缘故,根本不考虑参加此次选官,他正专心准备几个月后的制科考试。 “殿试名次又如何,制科考试才是我证明自己的舞台。”苏轼坚定地对身边的曾诚几人说道。 “子瞻兄才华横溢,制科考试定能高中。”刘庆满怀信心地回应。 众人的官职都安排妥当了,唯独徐子建这个状元的授官问题,引起了宰相们以及吏部官员的激烈争论。 徐子建,年仅十六岁,却已在大周声名远扬。 在科考之前,他就已经拥有正七品宣德郎文散官的身份。 此外,他还兼任登州水军统制,官阶从五品,统领着登州的水军,在海防方面颇有建树,肃清了登州周边的海盗还占领了济州岛;黄河河工营都监,正六品,负责黄河河工营的事务,为治理黄河出谋划策,不辞辛劳地奔波在治河一线;大周东城砂糖厂都监,同样是正六品,掌管着大周朝的重要情报事务。 除了这些兼职,他的本职又是齐王府记室参军,正七品,负责齐王府的文书事务虽然没有实际上班,不过却将他的心腹吴庸安插到了齐王府代为处事。 徐子建如此复杂的履历,让他的授官变得极为棘手。 从散官官阶上来说,徐子建原本是正七品宣德郎。 如今考上状元,按照惯例,大约要升八到十一小阶。 哪怕按照最低的八小阶来算,徐子建的文散官也要升到正五品下阶的朝奉大夫。 这对于一个刚刚考上状元的进士来说,实在是太过夸张了。 要是按照十一小阶来算的话,徐子建的文散官就要升到从四品上阶的太中大夫。 这样的结果,对于朝中所有文官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一入朝便是从四品,那眼前这个十六岁的徐子建,岂不是二十多岁就要做宰相了? “这徐子建虽有才华,但如此升迁速度,实在不合规矩。”一位吏部官员皱着眉头说道。 “是啊,若是开了这个先例,日后难以服众。”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不过,徐子建可是正儿八经连中三元考上的状元,哪怕按照最低标准授官,也得从正六品开始。 韩章、申屠行以及司马光等人,虽然有意打压徐子建,但也不敢做得太明显。 官场的潜规则还是要遵守的,若是真的恶意打压徐子建,那他们以后的子孙,也免不了会遭遇同样的待遇。 而且,徐子建可是嘉佑帝的宠臣,光明正大地打压徐子建,岂不是打了嘉佑帝的脸? “打压徐子建之事,需谨慎为之,不可操之过急。”韩章低声对同伴说道。 “那是自然,可也不能让他如此顺利地晋升。”申屠行冷冷道。 另外,徐子建还与欧阳修、文彦博、晏殊等文官重臣交好,想要打压他,谈何容易。 尤其是身为参知政事的文彦博,还兼任吏部尚书。 这次关于徐子建的官职安排,就是文彦博提出来的。 文彦博坐在书房中,眉头微皱,手中拿着徐子建的履历,沉思良久。 他缓缓开口道:“徐子建虽年轻,但才华出众,履历丰富。我看,集英殿修撰这个职位倒是适合他。” 一旁的幕僚疑惑地问道:“大人,集英殿修撰这个职位虽然品级不算高,但却是对官员很重要的职位,算是初步进入决策层了。这会不会引起韩党等人的不满?”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文彦博微微点头,说道:“韩党自然是不愿意的,不过这也是为了朝廷的长远考虑。徐子建若能在这个职位上发挥才能,对朝廷也是一件好事。” 文彦博给徐子建定的官职是集英殿修撰。 集英殿修撰,负责修撰典章故事等,为大周皇帝提供顾问和决策参考。 这个职位,对于徐子建来说,既能发挥他的才能,又能让他在朝廷中积累经验。 然而,韩党自然不愿意让徐子建得到这个职位。韩章在朝堂上,满脸不悦地说道:“文大人,徐子建身为登州水军统制,进入枢密院才是合理的。我建议,让他担任枢密院副都承旨。” 其他韩党官员也纷纷附和:“是啊,是啊,以文御武本就是我朝惯例,徐子建进入枢密院,再合适不过了。” 文彦博皱了皱眉头,反驳道:“韩大人,枢密院副都承旨一职,责任重大,徐子建虽有才能,但毕竟年轻,是否能胜任,还需斟酌。集英殿修撰这个职位,更能发挥他的长处。” 双方争论不休,一时之间,朝堂上气氛紧张,仿佛空气都要凝固了。 这时,嘉佑帝坐在龙椅上,微微抬手,说道:“朕看,就依韩卿家所言,让徐子建进入枢密院。不过,授官为枢密院都承旨,而非副都承旨,还兼任翰林院侍读。” 文彦博等人知道想让徐子建担任集英殿修撰是不可能了。 枢密院是副相富弼的地盘,想必也不会为难他一个小辈。这枢密院都承旨官位倒也不错。 韩党对于徐子建担任从五品的枢密院都承旨自然是不太满意。 毕竟原本六品的副都承旨要继续升迁正常要经历三年勘磨被评上等才能升职。 如今徐子建没有经历三年勘磨就多升了一级,以后想要打压他就更难了。 毕竟在大周朝担任了五品以上官员就算是大员了。 如今只能想办法尽快将徐子建调离汴京,之前安排人去西疆对付西夏人的计划也该提上日程了。 既然徐子建提出来对付西夏的《平戎策》,那么明年安排他去陕西路任职也很合理不是? “哼,这徐子建倒是运气好,不过我们不会让他得意太久。”韩章咬牙切齿地说道。 “没错,得尽快想办法把他弄出汴京。”其他韩党官员纷纷响应。 一甲的榜眼章惇对徐子建充满了忌惮。 哪怕他加入韩党初次授官也是按部就班授予正七品的翰林编修。 要想升到集英殿修撰最少也要三年以上。 而徐子建直接任职枢密院都承旨相当于比他少奋斗了差不多十年。这让他如何不忌惮! “这徐子建,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地位,日后必成我心头大患。”章惇心中暗自思量。 同样难受的还有探花徐坤,他即将迎娶高太尉家的嫡女。 今日同样被授予正七品的翰林编修。 看着被授予枢密院都承旨的徐子建嫉妒得冒火,却也无可奈何。 只能恶趣味地想着徐子建在枢密院任职的时候碰到其生父康海丰想必很有趣! 断绝关系的父子同一个官衙门任职,想到这里徐坤才心情好点! “哼,看你徐子建到时候如何自处。”徐坤心中暗暗期待着。 其他想要看笑话的人却不知道,如今徐子建在汴京的官职只是临时过渡的。 徐子建早就和嘉佑帝商议好年后要去西疆任职。 未来几年去陕西路收复河湟之地才是重中之重。 任职枢密院刚好可以提前做准备。 授官大典过后,徐子建被嘉佑帝叫到书房闲聊了片刻。 “徐爱卿,听说你快要和尚书台任盛宏家的姑娘成亲?” “陛下,小臣今年七月和华兰表姐成婚!” “哦,刚刚成婚没多久就要去西疆,倒是委屈你了!” “陛下,臣愿前往西疆,为朝廷收复河湟之地。” 徐子建坚定地对嘉佑帝说道。 嘉佑帝欣慰地点点头,“子建,朕相信你定能不负所托。 去吧,朕给你三月时间,完婚后再去枢密院任职。 结婚的礼物少不了你的!” “谢陛下!”徐子建恭敬行礼。 聊天结束时,暮色已染红宫墙。 徐子建沿着御街缓行,腰间新佩的银鱼袋随着步伐轻晃。 转角处忽然传来熟悉的檀香,他抬眼便见徐坤挽着高家嫡女的手登上马车,车帘垂落的刹那,两道目光在空中相撞,激起的火星转瞬湮灭在渐起的暮鼓声中。 “走着瞧!徐子建我一定不会输给你的!”徐坤冷哼一声。 这徐坤还真有点本事,为了攀附权贵甩手抛弃了在济州的未婚妻李思思,转身和高家嫡女定亲。 只是徐坤这背信弃义的回旋镖,怕是有一天会插回到他自己身上。 “无聊!” 徐子建看着正在和自己瞪眼的徐坤,有些好笑地摇了摇头,准备上马车。 "厂公,西夏密报。"暗处闪出的东厂密探递上竹筒。 徐子建就着最后的天光展开密信,唇角勾起冷峭的弧度。 他知道,三个月后等待自己的不仅是洞房花烛,更是西北荒漠的朔风与烽烟。 而此刻汴京的笙歌,不过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 ……喜欢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