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云麓词心录:白云着 > 第176章 腊月梅香引

第176章 腊月梅香引(1 / 1)

《云麓词心录·岁时织锦》 第一百七十六章:腊月梅香引 戊申年腊月初一,鹤岗的阳光像块被揉皱的棉布,轻轻盖在窗台上。 煜明蹲在天井里给梅树培土,指尖触到冻土下的潮意。妻子林疏梅端着陶罐出来,罐口飘出糯米香:"腌了新的梅酒,等开春泡梅子用。"她鬓角的白发在风里晃,让煜明想起《腊月》里"梅香暗度韵千重"的句子——三十年前,母亲也是这样在腊月腌梅,陶罐底总藏着几颗晒干的桂圆,说是给读书晚归的他留的夜点心。 "爷爷,这是什么花?"孙子阿砚拽着他的棉袄问,小手指着梅枝上的花苞。煜明握住那只肉乎乎的手,轻轻摩挲花苞上的白绒毛:"这是春梅,等下雪时就开了,像天上掉下来的星星。"阿砚歪头想了想,忽然跑回屋里,再出来时手里多了盒蜡笔:"我要画星星花!" 书房传来翻动古籍的声响,煜棠抱着《荆楚岁时记》出来:"爸,您看祭灶要供麦芽糖,咱们今年也试试?"她新烫的卷发垂在书页上,像极了书中插画里的仕女。煜明接过书,目光落在"以糖涂灶口,令其上天言好事"的记载上,忽然看见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掌心的老茧划过他虎口——那是常年握毛笔和麦芽糖棍留下的痕迹。 傍晚蒸年糕时,阿砚举着面团往脸上按,惹得林疏梅笑出眼泪:"小祖宗,这是要学灶王爷长白胡子?"蒸汽模糊了厨房玻璃,却让映在上面的祖孙三人影子愈发清晰:煜明在揉面,林疏梅在摆红枣,阿砚踮脚偷揪面团,像幅会动的《岁时礼韵》插画。煜明忽然想起《贺新春》里"暖日融光映岭松"的句子,此刻的暖光不在岭上,却在这方蒸腾着米香的小厨房里。 夜深人静时,煜明在书桌前铺开宣纸。案头的梅枝斜逸出半朵花苞,月光给它镀上银边,像极了《腊月》里"盼得归鸿寄信浓"的意象。他摸出狼毫笔,笔尖刚蘸到墨汁,忽闻楼下传来轻微的响动——是林疏梅在给阿砚盖被子,顺带把他踢到床尾的小熊玩偶摆回枕边。 第二章:祭灶烟火暖 腊月廿三,灶王菩萨上天的日子。 煜明在厨房摆好供桌,青瓷盘里盛着麦芽糖和糯米糕。阿砚踮脚望着供品,鼻尖几乎碰到糖瓜:"爷爷,灶王爷真的会吃吗?"孩子的眼睛在烛光里发亮,像两颗浸在蜜里的黑葡萄。煜明笑着往他手里塞了块碎糖:"吃不完的会变成星星,挂在灶王爷的马车边。" 林疏梅系着蓝印花布围裙进来,往香炉里添了柱檀香:"你爸当年祭灶,总说'甜糖粘住灶王嘴,坏话莫带南天去'。"她说话时,烟雾顺着窗缝往上飘,在玻璃上凝成细小的水珠,沿着"福"字的笔画往下淌。煜明忽然想起十二岁那年,父亲带着他祭灶,教他用麦芽糖涂抹灶神像的嘴角,自己却偷偷舔了舔指尖的糖渣,惹得母亲笑骂"老小孩"。 "爸,您看这个!"煜棠举着手机过来,屏幕上是儿子从美国发来的视频:异国的厨房里,小家庭在灶前摆着饼干和牛奶,儿媳用中文教孙子说"灶王爷辛苦了"。视频里的灶台上贴着煜明写的《祭灶君》书法,"甜糖奉与祈言善"几个字被胶带粘在抽油烟机上,在暖黄的灯光里晃啊晃。 供品撤下后,阿砚把吃剩的糖瓜捏成各种形状:"这是小马,这是星星船!"煜明看着孩子沾满糖霜的手,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用麦芽糖捏"糖人"的情景,父亲总是在旁边笑:"咱们煜明啊,以后能用糖捏出诗来。"此刻他望着孙子的作品,忽然明白,诗心从来不分形式,都是人间烟火捏成的星星。 入夜,煜明独自坐在天井里。梅枝上的花苞又绽开了些,暗香混着檀香,在冷空气里酿成清酒。他摸出小楷本,写下《祭灶君(新韵)》,笔尖划过"佑护家宅岁岁安"时,听见屋里传来林疏梅和煜棠的笑声——她们在给阿砚讲灶王爷的故事,声音像揉碎的月光,轻轻铺在冬夜里。 第三章:除夕灯火稠 年三十的雪,在黄昏时落了下来。 煜明站在阳台挂灯笼,看林疏梅在厨房剁饺子馅,砧板声混着雪粒子打窗的响,织成细密的年节韵律。阿砚举着电子烟花在院子里跑,蓝光映得雪粒像碎钻般闪烁,让煜明想起《除夕》里"华灯璀璨守良辰"的句子——四十年前,他在文工团演职人员宿舍里过除夕,十几个人挤在煤油灯下包饺子,有人用口琴吹《步步高》,琴声漏出窗缝,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爸,尝尝我调的饺子馅!"煜棠递来筷子,肉末里混着香菇和荸荠,脆嫩中带着酱香,像极了《岁时礼韵》里"玉馔佳肴宴至亲"的滋味。煜明咬了口试味,忽然看见林疏梅往馅里加了勺糖——那是母亲的秘方,她说甜能吊出肉香,就像苦日子里总要留些甜头。 年夜饭摆上桌时,暖黄的灯光里浮着蒸腾的热气。煜明望着满桌菜肴,发现每道菜都暗合岁时礼俗:清蒸鲈鱼是"年年有余",红烧丸子是"团团圆圆",就连阿砚吵着要的糖醋排骨,都摆成了吉祥结的形状。酒杯碰在一起时,他听见孙子用奶声奶气的声音说:"祝爷爷的词像星星一样多!"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守岁时,阿砚靠在煜明怀里打盹,小脑袋蹭着他的毛衣,发出均匀的呼吸声。煜明望着壁炉里的火苗,忽然看见父亲坐在对面的藤椅上,手里握着麦芽糖棍,正用它在火盆灰里写毛笔字。"岁时礼韵啊,"父亲说,"不是写在纸上的,是长在人心里的。"火苗噼啪响了一声,幻象消失了,只剩下林疏梅往火里添柴的身影,她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株倔强的冬梅。 子夜时分,煜明走到天井里放河灯。自制的纸灯漂在雪水积成的小坑里,烛光映着水面,晃出细碎的光。他在心里默诵《除夕》全诗,忽然明白"旧符焕彩祈新岁"的深意——不是简单的辞旧迎新,而是把旧年的星光折进新年的纸灯,让每一份思念都有处可栖。 第四章:老填仓里话丰年 正月廿五,老填仓节。 煜明带着阿砚在院子里用草木灰画画,孩子举着小木棍跟着学,画出的圆圈歪歪扭扭,却盛满了阳光。"爷爷,这是装粮食的吗?"阿砚问,鼻尖沾着灰粒。煜明笑着用袖口替他擦脸:"是啊,仓神看见满满的粮仓,就知道咱们日子过得富足。"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带着他在老屋院子里画仓,母亲总会在囤中心埋把小米,说是给仓神的"压仓粮"。 林疏梅端着新醅的米酒出来:"尝尝,今年的酒里加了您晒的梅干。"琥珀色的酒液在粗陶碗里晃,混着梅香和糯米的甜,像极了《老填仓》里"新醅满盏敬仓神"的意境。煜棠跟在后面,抱着一袋新收的绿豆:"我按您教的方法晒的,颗颗饱满。"她说话时,阳光穿过豆荚的缝隙,在地上织出菱形的光斑,让煜明想起母亲的针线笸箩,里面总藏着晒干的绿豆,说是给孙子辈做枕头用。 午后,一家人围坐在廊下筛谷粒。阿砚把饱满的豆子挑出来,放进玻璃瓶里,每放一颗就数一声:"一、二、三......爷爷,装满瓶子是不是就有好多粮食?"煜明望着孩子认真的模样,忽然想起《老填仓》的末句"丰年盛景惠斯民"——所谓丰年,从来不是单指谷物满仓,而是看着亲人在身边忙碌,听着孩子的笑声在院子里跑,让岁月的每个褶皱里都填满踏实的温暖。 黄昏时,煜明在书房整理诗稿。案头的梅花开了,一朵正落在《老填仓》的诗稿上,花瓣上的雪水洇开少许墨痕,像滴落在宣纸上的春日雨点。他摸出父亲留下的狼毫笔,在诗稿空白处添了句跋:"仓满非关谷粟多,心宽方得岁时和。"刚写完,就听见林疏梅在院子里喊:"老头子,快来帮阿砚种向日葵!" 他笑着起身,看见妻子和孙子在天井里挖坑,阿砚手里攥着向日葵种子,像攥着一把金色的小太阳。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啼声,惊起几星残雪。煜明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心灯"究竟是什么:是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诗的勇气,是在岁月的粮仓里,不断播种希望、收获温暖的能力。 梅香混着新翻泥土的气息飘来,他望向天际,云麓山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像幅未干的水墨画。而在这方小小的天井里,祖孙三代人正用草木灰、种子和笑声,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岁时礼韵》——那是比任何诗词都更动人的,生命的平仄。 【词心赏析】 《云麓词心录·岁时织锦》以传统岁时节日为经线,以煜明家族的生活细节为纬线,将《贺新春》《腊月》《除夕》《祭灶君》《老填仓》等词作织入时光的锦缎。祭灶时的甜糖不仅是习俗载体,更是代际记忆的味觉密码;老填仓的草木灰囤不仅是祈福仪式,更是对"丰年"的现代诠释——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满足在此交织,形成独特的东方生存诗学。 词作与叙事的互文如梅雪相映:《腊月》的"梅香暗度"既是嗅觉意象,亦是母亲与妻子的身影重叠;《除夕》的"华灯璀璨"不仅是物理光源,更是家族团聚的情感辉光。这种"以节为骨,以情为肉"的创作路径,让古典词牌成为打捞日常诗意的网兜——从腌梅酒的陶罐到画仓囤的木棍,从异国厨房的灶王帖到孙辈手中的向日葵种子,皆在平仄韵律中显影为岁月的珍珠。所谓词心,原是对时序更迭的温柔应答,是在节气轮替中听见亲情拔节的声音,是让每个传统节日都成为情感归仓的精神原乡。喜欢云麓词心录:白云着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云麓词心录:白云着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荒野大镖客之黎明 雄霸战王 我在末世种个田 求生从种田开始 一个俗人的无限之旅 星际时代,大佬身份瞒不住了 全能逆袭系统!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海贼:神之谷捡漏,获得神级果实 超未来世界韦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