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雨教室里的誓言 教师节这天傍晚,西城县文化艺术中心灯火通明。会场内悬挂着“热烈庆祝第二十三个教师节”的红色横幅,舞台两侧摆放着整齐的鲜花。台下坐满了来自全县各学校的教师代表,他们穿着朴素却整洁的衣服,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与期待。 林小华站在后台,透过帷幕的缝隙观察着会场。他今年四十五岁,身材挺拔,穿着一件深蓝色西装,内搭白衬衫,没有系领带——这是他在基层工作时养成的习惯。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演讲稿,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什么。 “林县长,五分钟后开始。”工作人员小声提醒。 他点点头,目光落在前排一位女教师身上。她约莫三十出头,穿着褪了色的淡紫色衬衫,头发简单地扎成马尾,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当其他教师交头接耳时,她只是安静地坐着,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节处有明显的粉笔灰痕迹。 “下面,有请西城县常务副县长林小华同志讲话!” 掌声雷动中,林小华稳步走上舞台。聚光灯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沉稳: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晚上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在那位疲惫的女教师身上停留了一瞬。她正抬头望着他,眼神里有一种他熟悉的东西——那是他在西江镇教书时每天在镜子里看到的神情。 “……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120名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进行表彰!”掌声再次响起,林小华微笑着等待掌声平息,“这些老师中,有坚守讲台三十年的老教师,有勇于创新的青年教师,更有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 说到“乡村”二字时,他的声音微微发紧。五年前,他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那时的西江镇小店小学,冬天教室里冷得像冰窖,夏天又热得像蒸笼。他记得自己批改作业时,汗水滴在作业本上晕开的墨迹。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关心下,西城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林小华念着稿子上的文字,却突然停了下来。他折起演讲稿,双手撑在讲台上,这个动作让会场立刻安静下来。 “但是,”他的声音变得低沉,“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 会场里鸦雀无声。后排几位正在偷偷看手机的教师也抬起了头。 “第一,教师流动缺乏制度保障,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长期滞留。一些年龄较大的青年教师……”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那位女教师身上,“特别是女教师,因为交际范围有限,个人婚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女教师猛地低下头,耳根发红。她身边的同事拍了拍她的肩膀。 “第二,”林小华继续道,声音越来越有力,“农村学校工作环境差,造成教师大量流失。去年,我县农村教师流失率达到18%,是县城学校的三倍!” 台下开始有窃窃私语。几位年长的教师不住地点头。 “我提议,”林小华举起一只手,“县教育局立即制定教师流动方案,对乡镇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尽快制定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每年改造一定数量的农村学校!” 掌声如雷,但林小华看到那位女教师只是轻轻鼓掌,眼神黯淡。他突然想起八年前在西江镇中学上学时,有个叫李秀兰的女老师,三十四岁了还没结婚,最后因为照顾生病的母亲不得不辞职。那时他无力相助,现在他有了改变这一切的权力。 散会后,林小华特意走到那位女教师面前:“你好,我是林小华。” 女教师显然没料到副县长会主动搭话,慌乱地站起来:“林县长好,我是铜钱乡中心小学的刘梅。” “您教什么科目?” “四年级语文,班主任。”刘梅的声音很轻,带着山区人特有的口音。 “几年教龄了?” “十……十二年。”她低下头,“毕业后就在铜钱乡。” 林小华注意到她手腕上有一道疤痕,像是被什么尖锐物品划伤的。他想问,又觉得唐突,便改口道:“辛苦了。有什么困难可以提。” 刘梅摇摇头,勉强笑了笑:“没什么,习惯了。” 那一刻,林小华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李秀兰。他暗暗决定,明天就去教育局了解情况。 次日清晨七点半,林小华就来到了县教育局。局长马恒昌显然没料到领导这么早到访,匆忙从食堂赶回来,嘴角还沾着一点豆浆渍。 “林县长,您怎么不提前通知……”马恒昌一边擦嘴一边说。 “我想了解真实情况,不是看你们准备好的汇报。”林小华直接走进会议室,“把农村学校和教师的数据说出来。” 马恒昌赶紧吩咐工作人员准备材料。半小时后,一份详尽的报告摆在林小华面前。 “全县有42所农村薄弱学校?”林小华皱眉,“改造计划呢?”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已经预算了资金,”马恒昌翻开另一份文件,“每年改造7所,六年完成。” “六年?太慢了!”林小华拍桌,“孩子们等得起六年吗?” 马恒昌额头冒汗:“资金有限,而且施工队也……” “教师流动情况呢?” “全县农村教师40岁以上988人,40岁以下682人……”马恒昌念着数据,“其中婚姻困难的男教师137人,女教师243人。” “243……”林小华想起刘梅粗糙的双手和疲惫的眼神,“立即制定方案,下一学年必须实施!” 马恒昌面露难色:“林县长,这需要协调多个部门……” “我不管有多难!”林小华站起身,“下周我要看到初步方案!” 三天后,林小华决定亲自去铜钱乡看看。铜钱乡是西城县最偏远的乡镇,山路崎岖,越野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乡中心小学校长王世军早已在校门口等候,他是个五十多岁的黑瘦汉子,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 “欢迎林县长检查工作!”王世军满脸带笑。 林小华摆摆手:“直接去看教室。” 校园很小,只有两排平房,操场是泥土的,雨后留下深深浅浅的水洼。林小华走进四年级教室,二十多个孩子正在上数学课。看到有人进来,孩子们齐刷刷站起来:“老师好!” “坐下吧,继续上课。”林小华轻声说。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暗了下来。远处传来雷声,接着豆大的雨点砸在铁皮屋顶上,发出震耳的响声。 “又漏了!”王世军惊呼。 只见教室角落的屋顶开始滴水,很快连成一条线。雨水落在课桌上,溅湿了书本。孩子们熟练地把书包抱在怀里,挤向干燥的区域。 “这教室去年就该修了!”他厉声问王世军。 王世军搓着手:“报告打了好几次,说是排到明年……” 马恒昌此时也赶到了教室,看到这一幕,脸色煞白。 “马局长,”林小华的声音冷得像冰,“你今天就留在这里,监督改造施工。工程不完,不准回机关!” 马恒昌张嘴想辩解,却被林小华打断:“看看这些孩子!看看刘梅老师!”他指向站在教室后排的刘梅,她的裤腿已经被雨水打湿大半,“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了多久?我们有什么脸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 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了林小华愤怒的面容。雨水从屋顶的裂缝中倾泻而下,在水泥地上汇成小溪。刘梅默默拿来一个塑料桶接水,水滴敲打桶底的声音在寂静的教室里格外刺耳。 林小华走到讲台前,拿起一根粉笔。粉笔受潮了,在黑板上留下断断续续的痕迹。他转过身,面对所有教师和教育局的工作人员: “我小时候也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过课。二十年后,我们的孩子还在经历同样的事情,这是我们的耻辱!”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从今天起,铜钱乡中心小学的改造是第一优先级。马局长,你亲自督办。” 马恒昌擦了擦额头的汗:“是,我马上联系施工队。” “不是马上,是现在!”林小华掏出手机,“用我的电话打,告诉他们,县政府办盯着这个项目!” 雨越下越大,但教室里却出奇地安静。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一幕,他们或许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能感受到气氛的变化。刘梅站在角落里,眼眶发红。当林小华看向她时,她迅速别过脸去,但那一瞬间,林小华看到了她眼中闪动的泪光。 “王校长,”林小华转向王世军,“把全校需要维修的地方列个清单,今天之交给王局长。” “好,好!”王世军连连点头,声音哽咽,“谢谢林县长……” 林小华摇摇头:“不用谢我,这是我该做的。”他走向门口,又回头看了一眼漏雨的屋顶和孩子们被雨水打湿的课桌,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我向你们保证,这样的日子很快就会结束。” 走出教室,雨小了些。林小华站在屋檐下,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秘书小声问:“林县长,还去其他学校吗?” “去,当然去。”林小华整了整被雨水打湿的衣领,“我要看看,还有多少‘铜钱小学’藏在我们的报表里。” 他的手机响了,是县委书记的来电。林小华深吸一口气,按下接听键:“书记,我在铜钱乡……是的,情况比想象的严重……我建议召开紧急常委会……” 雨幕中,林小华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他知道,这场教育改革就像眼前的大雨,虽然会带来短暂的混乱,但终将冲刷掉积弊,孕育新的希望。喜欢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