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国泰民安(1 / 1)

苏锦绣从御书房出来,心中仍回荡着萧承煜的话语。进一步扩大权力,统筹多个领域发展,这意味着她的改革将进入全新阶段。走在宫廷长廊上,秋日阳光透过云层,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预示着大衍王朝即将迎来的光明未来。 #34;娘娘,农部尚书赵明远求见。#34;刚回到凤仪宫,周伯便匆匆前来禀报。 #34;请他到书房等我。#34;苏锦绣微微点头,随即转向巧儿,#34;准备一下今年各地农业收成的汇总材料。#34; 片刻后,苏锦绣迈入书房,只见赵明远已在案前恭候。这位年过五旬的老臣,鬓角已然斑白,却仍精神矍铄,是朝中少有的支持农业改革的重臣。 #34;赵大人辛苦了,可是有要事相商?#34;苏锦绣坐到主位,示意赵明远就坐。 赵明远面露喜色:#34;启禀娘娘,今年全国粮食总产已清点完毕,比去年增长了四成有余!这在大衍历史上实属首次。#34;他奉上一份厚厚的册子,#34;这是各地粮仓存储情况的详细记录。#34; 苏锦绣接过细看,满意地点了点头。她推广的新型粮仓技术大大降低了储粮损耗,加上产量提升,如今大衍的粮食储备已经足够全国百姓食用三年有余。 #34;若无天灾,这三年内大衍不会再有饥荒之忧。就算遇到旱涝,有这些储备,也能从容应对。#34;苏锦绣合上册子,由衷感到欣慰。 #34;不仅如此,#34;赵明远补充道,#34;各地粮价稳定,百姓买米不再是负担。特别是西北地区,往年粮价居高不下,如今却与京畿相差无几。这都得益于娘娘推广的抗旱作物和水利技术。#34; 苏锦绣想起了三年前西北的大旱,当时若不是及时推广了抗旱品种和节水灌溉技术,恐怕会有数十万百姓饿死。如今西北不仅自给自足,还有余粮可售,这是她最引以为豪的成就之一。 #34;对了,娘娘提议的粮食轮换制度也颇见成效。#34;赵明远继续道,#34;按照制度,粮仓中的陈粮定期投放市场,价格略低于市价,既确保了粮食不因久存变质,又平抑了市场价格,百姓称赞不已。#34; #34;好事。#34;苏锦绣点头,#34;粮食安全乃国之根本。如今粮储充足,百姓温饱无忧,我们才有余力推进其他改革。#34; 赵明远神色忽然变得严肃:#34;只是有一事需向娘娘禀明。江南一些地区的地主开始囤积良种,以高价出售给农户,攫取暴利。农户不堪重负,有怨言四起。#34; 苏锦绣眉头微蹙:#34;这是意料之中的问题。技术推广初期,良种由官府免费或低价提供,但随着推广深入,必然会成为商品。我们不能禁止良种交易,但可以规范市场。#34;她思索片刻,#34;让农学院在各地增设良种培育点,以合理价格向农户提供,既保障供应,又抑制投机行为。同时,培训更多农户掌握留种技术,降低对外购良种的依赖。#34; #34;此法甚好。#34;赵明远称赞道,#34;如此既不违背市场规律,又能保障农户利益。老臣佩服娘娘的远见卓识。#34; 谈话间,巧儿带着两名宫女送来了茶点和更详细的农业数据。苏锦绣示意放在案上,随即翻看起来。 #34;粮食增产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整个农业结构的优化。#34;苏锦绣指着数据道,#34;看这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近三成,棉花、蚕桑、茶叶、水果等产量均创新高。这些高价值作物的增长,使农民收入比单纯种植粮食高出许多。#34; 赵明远附和道:#34;确实如此。臣走访各地时发现,参与新农法的农户家中,砖瓦房越来越多,不少人开始购买一些精致的生活用品,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34; #34;民生改善,才是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34;苏锦绣语气坚定,#34;接下来,要更加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工程和道路交通。唯有基础牢固,农业发展才能持久。#34; 赵明远深表赞同:#34;娘娘高见。臣已着手规划全国水利网络,准备在明年春前上奏陛下,请求增拨专款用于兴修水利。#34; #34;好,此事我会全力支持。#34;苏锦绣点头,随即又想起一事,#34;对了,农学院的学子培养情况如何?#34; #34;进展顺利。#34;赵明远面露喜色,#34;如今全国已有十七所农学院分院,在校学子近万人。第一批毕业的学子都已分赴各地,成为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他们扎根基层,深受农民爱戴。#34;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正是苏锦绣最为欣慰的事。她深知,技术推广不能仅靠一时热情,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如今看来,人才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34;农学院要继续扩招,特别要招收更多寒门学子。#34;苏锦绣强调,#34;他们出身农家,对农业有切身体会,更容易与农民沟通。给他们提供上升渠道,他们必将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34; 赵明远记下这一指示,随后犹豫片刻道:#34;娘娘,臣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34; #34;但说无妨。#34; #34;朝中有些大臣,尤其是世家出身者,对农学院招收寒门子弟颇有微词。他们担心这会打破传统科举制度,影响他们家族的利益。#34;赵明远低声道,#34;甚至有人暗中阻挠科举改革,不愿在考试中增设农业知识内容。#34; 苏锦绣并不意外:#34;这是意料之中的阻力。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但国家发展不能囿于一己私利。#34;她顿了顿,#34;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不仅要考察文章做得好不好,还要看实际能力。农业乃国之根本,朝廷官员岂能对此一无所知?#34; 赵明远深表赞同:#34;娘娘所言极是。改革虽难,但利国利民,定能成功。#34; #34;明日朝会上,我会就此事向陛下进言。#34;苏锦绣语气坚定,#34;科举改革也是农业改革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34; 送走赵明远后,苏锦绣又召见了几位农学院的骨干教习,详细了解各地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情况。直到夜幕降临,她才结束一天的忙碌。 站在凤仪宫的窗前,苏锦绣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京城,心中感慨万千。曾几何时,这座城市的夜晚是寂静而黑暗的,普通百姓连照明用的油都买不起。如今灯火辉煌,街市繁华,处处彰显着一个王朝的繁荣兴盛。 #34;娘娘,晚膳已备好。#34;巧儿轻声提醒。 #34;先不急。#34;苏锦绣转身走向书桌,取出一卷空白纸,开始书写。这是她准备明日呈给萧承煜的《农业改革五年规划》,总结了过去的成就,规划了未来的方向。 农业改革五年来,大衍国力显着提升,不仅在物质层面,更在精神层面。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与日俱增,社会稳定和谐。但苏锦绣深知,这只是开始,前方还有更艰巨的挑战等待着她。 深夜,当她写完最后一笔,放下毛笔,长舒一口气。窗外月光如水,洒在案上的文稿上,仿佛为这份凝聚了她心血的规划赋予了神圣的光辉。 就在此时,一封急报送到了她手中。苏锦绣展开一看,眉头顿时紧皱。江南盐帮不仅干扰药材交易,还暗中收买了几位地方官员,联手打压农学院分院,阻挠技术推广。 #34;看来有些人始终不愿看到大衍的繁荣。#34;苏锦绣冷声道,#34;传令下去,准备对江南盐帮势力进行彻底清查。不论涉及何人,都不能姑息。#34; 巧儿领命而去。苏锦绣站在窗前,目光坚定。改革越深入,阻力就越大。但她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接下来,就是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让这盛世景象持续下去,惠及更多百姓。喜欢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我,京圈太子爷,外号活阎王 七零:霍团长,你媳妇被国家收编啦! 奶爸:娇妻是顶流,开局带娃上门 天灾之主的逆袭 公主她受命于天 魔君!你死去的师姐在厨宗当厨子 少爷不做总裁学做起了饭2 四合院之血债血偿 超维武道通神 开局:我成了最大的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