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微斋的灯火熬干了最后一滴灯油,李明等人刚把热气腾腾的试点章程封存好,准备呈送东宫。 一道明黄色的圣旨,如同金灿灿的雷霆,毫无预兆地劈进了静观居。 “圣旨到——翰林院修撰李明接旨——!” 尖锐的宣旨太监嗓音,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李家上下,连同熬得双眼通红的东宫属官们,呼啦啦跪了一院子。 李承宗和王氏交换了一个惊疑不定的眼神,李芸紧张地攥紧了帕子,张铁柱则努力瞪大他那双还带着点睡意的眼睛,好奇地盯着太监手里那卷金灿灿的绸布。 李明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微皱的青衫,从容上前,撩袍跪倒:“臣李明接旨。” 宣旨太监展开圣旨,用他那特有的、拉长了调子的嗓音,清晰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漕运新法,试行扬州,关乎国本,兹事体大。 兹有翰林院修撰李明,才具优长,洞悉时务,于革新之道颇有建树。 特旨钦点李明为‘巡漕御史’(临时差遣),赐尚方剑(代指巡查大权),克日启程,前往扬州河段,坐镇督导新法试行事宜!沿途府县,一应官员,务须全力配合,如有懈怠阻挠,许其便宜行事,先斩后奏!钦此——!” 巡漕御史! 尚方剑!先斩后奏! 每一个词都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院子里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惊呼和抽气声! 李承宗猛地抬头,看向儿子挺拔的背影,眼中瞬间爆发出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王氏捂着嘴,眼中泪光闪烁,那是喜悦与担忧交织的泪水。 李芸激动得小脸通红。 周正等属官更是振奋不已,皇帝此举,不仅是对李明的绝对信任,更是对新法试行的鼎力支持! “臣李明,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明的声音沉稳有力,双手恭敬地接过那沉甸甸的圣旨和象征无上权柄的尚方剑(形制略简的御赐金牌)。 阳光落在他身上,青衫虽旧,却仿佛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 圣旨的余威让整个李府都处于一种兴奋的忙碌中。 午后,太子朱翊铭亲临静观居。 “明之!”太子屏退左右,只留李明在书房。 他用力拍了拍李明的肩膀,眼神炽热而郑重,“巡漕御史!父皇这是把半副身家都押在你身上了!扬州之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殿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与殿下重托!”李明肃然道。 太子点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和一个薄薄的册子:“名单上是扬州府及沿途几个关键州县,孤认为可用或需重点提防的官员。 册子里,是孤能动用的部分江南暗线,关键时刻,或可一用。 记住,”太子压低了声音,目光如炬,“扬州是块硬骨头,钱有德虽倒,其党羽、漕帮残余、还有那些靠旧法吸血的蠹虫,绝不会甘心!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遇事,务必以保全自身为要!孤在东宫,等你捷报!” “谢殿下!”李明郑重接过。 这份信任与支持,重逾千斤。 送走太子,李承宗将李明唤入了书房。 不同于之前的激动,此刻李承宗的脸上写满了凝重。 “明儿,巡漕御史,位不高,权却极重。 这是陛下对你的莫大信任,也是将你架在了火炉之上!”李承宗开门见山,手指蘸着茶水,在桌面上快速勾勒出大致的运河沿岸地图。 “你此去南下,水路为主。 沿途有几个关键节点,务必小心!” “第一关,通州!此地乃漕粮入京咽喉,盘踞于此的漕运总督衙门虽已被父皇清洗,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新任总督乃刘阁老门生,虽倾向革新,但根基尚浅。 你要提防的是其下属那些被触动利益的胥吏和当地根深蒂固的仓场势力!他们最善阳奉阴违,制造小麻烦!” “第二关,山东济宁!此处河段复杂,号称‘闸河’,水闸林立。 把持水闸的‘闸官’们,品级不高,却个个是地头蛇!旧法之下,过闸费、‘孝敬’钱是他们重要的灰色收入来源!你的分段责任制和稽核司,直接断了他们财路!这些人胆大妄为,勾结地方,甚至暗通水匪,不可不防!尤其要小心一个叫‘过江龙’的闸官头目,此人背景复杂,与三皇子外家似乎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第三关,便是扬州!”李承宗的手指重重点在扬州的位置,“盐、漕、河工,三股势力盘根错节!新任知府杨弘文,是陈阁老的门生,素有干吏之名,应会配合。 但你要警惕的是漕运衙门残余、地方豪强,尤其是那些靠包揽漕粮运输牟取暴利的‘漕口’!钱有德虽倒,其在扬州的爪牙和利益网络,必有后手!还有…” 李承宗的声音压得更低,“三殿下那边,绝不会善罢甘休。 沿途必有‘关照’,你务必打起十二万分精神!”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承宗的分析,条理清晰,直指要害,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沿途可能遇到的明枪暗箭一一标注出来。 李明听得心潮起伏,又倍感压力。 父亲虽远在京城户部,对地方势力的洞察竟如此深刻! “父亲放心,孩儿记下了!”李明沉声应道。 李承宗看着儿子沉稳坚毅的面容,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更多的却是难以掩饰的担忧:“明儿,此去山高水长,险阻重重。 记住,雷霆手段要有,菩萨心肠也要有。 该用尚方剑时,绝不手软!但也要懂得刚柔并济,分化瓦解。 保全自己,方能为国效力!” “是,父亲教诲,孩儿铭记于心!” 后院的气氛则温馨许多,却也弥漫着离愁。 王氏拉着李明的手,眼泪终究是没忍住: “我的儿…这才回来多久,又要去那么远…还是去那等险地…娘给你准备了些厚衣裳,南边冬天湿冷…还有这些药丸子,都是你二姐按古方配的,防风寒、治水土不服、解瘴气…都带上…”她絮絮叨叨,恨不得把整个家都给李明塞进行囊。 李芸则细心得多,她指挥着丫鬟,将一叠叠浆洗熨烫得平整无比的衣物、一包包分门别类装好的干粮点心、甚至还有一套小巧精致的银针(说是防身加验毒),有条不紊地放进特制的樟木箱里。 “小弟,这是姐姐绣的荷包,里面放了安神的香料和一道平安符。 ”李芸将一个精致的湖蓝色荷包塞到李明手里,眼圈微红,却强笑着,“你如今是钦差御史了,代表朝廷脸面,在外要稳重些,但也别太委屈了自己。 遇事…多想想爹娘和姐姐。” 李明看着母亲和二姐为自己忙碌的身影,听着那充满关切的絮叨,心头暖流涌动,鼻尖也有些发酸。 他郑重地收下荷包:“娘,二姐,放心。 明儿会照顾好自己的。” 就在这时,厢房里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翻箱倒柜的巨响,伴随着张铁柱兴奋的大嗓门: “找到了!找到了!俺的老伙计!”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张铁柱兴冲冲地从他房间里跑出来,手里高高举着一根…油光发亮、足有小儿臂粗、两头还隐约带着面粉痕迹的——擀面杖! “少爷!你看!”他献宝似的把擀面杖捧到李明面前,一脸得意,“俺的‘兵器’!俺娘传下来的枣木擀面杖!结实着呢!打遍李家村无敌手!这次南下,谁敢对少爷不利,俺就请他尝尝俺这‘打狗棒法’的厉害!”他还煞有介事地挥舞了几下,带起呼呼风声。 满院的离愁别绪,瞬间被这憨货搅得烟消云散。 王氏和李芸哭笑不得。 李明扶额,看着那根杀气腾腾的擀面杖,再看看张铁柱那副“神兵在手,天下我有”的豪迈表情,只能无奈点头:“…好,柱子,带上你的‘神兵’。 ”他默默祈祷,但愿这“打狗棒”真的只用来打狗,而不是把哪个不长眼的地方官给开了瓢。 沉甸甸的尚方剑,与这根油亮的擀面杖,即将一同南下。 这奇异的组合,预示着李明这趟巡漕之旅,注定不会平凡。 PS:求催更,求书架,请各位大大们不要养书,每天固定3章,你们的催更就是作者的动力,感谢!!! 小礼物送一送嗷,还有免费的为爱发电,你们送是不要钱的。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