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槐树下的新生 太平城的第一场秋雨,来得悄无声息。 我坐在药铺的窗前,看着雨丝斜斜地织在老槐树上,把墨绿的叶子洗得发亮。娘在里间碾药,石碾子转动的“咯吱”声混着雨声,像支温柔的曲子。桌上摊着本《儿科杂症》,是毒医婆送的,她说“太平城的孩子多了,得学点治小病的方子”。指尖划过“惊风散”的配方,突然想起影阁的“断魂散”——同样是药,一个救人,一个杀人,只在一念之间。 “霜儿,把这包‘驱寒汤’给学堂的孩子们送去。”娘端着药包出来,鬓角的白发被雨雾润得有些发亮,她眼角的朱砂痣在昏暗的光里,像颗安静的红豆。这半年来,她很少再提回魂教或影阁的旧事,只是偶尔在整理药柜时,会对着灵素仙师的半片玉佩出神,然后轻轻叹口气,把玉佩放回红木盒里。 我接过药包,外面的雨小了些,石板路上积了浅浅的水洼,倒映着老槐树的影子,像幅晕开的水墨画。路过学堂时,听见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是毒医婆在教孩子们念《本草纲目》:“曼陀罗,味辛,性温,有毒……”她的声音比当年教我淬毒时柔和了十倍,尾音还带着点笑意。 窗纸被推开,小石头探出头来,他比去年高了半个头,脸上的婴儿肥褪了些,手里举着支刚画好的草药图:“少主姐姐,你看我画的金银花,像不像?” 我摸了摸他的头,他的头发软软的,像小时候二哥的头发。“像,比书上的还像。” “那我明天画槐花!”他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转身跑回屋里,嘴里喊着“毒婆婆,少主姐姐夸我了”。 看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在影卫营的日子。那时的孩子,眼里只有恐惧和服从,哪敢像小石头这样,笑得没心没肺。 夜枭站在学堂门口的槐树下,正和几个城卫交代事情。他穿了件靛蓝的棉袍,是娘给他做的,说“总穿短打不像个队长”。看见我,他快步走过来,手里捏着张纸条:“少主,秦风派人送的信,说江南的回魂教余党都清干净了,问咱们要不要派人去帮忙清点旧部名册。” 我展开纸条,秦风的字迹依旧刚硬,只是末尾多了句“太平城安稳,便是天下之幸”。我想起他当年举着圣旨要进城搜查的样子,嘴角忍不住弯了弯——人总是会变的,仇恨能结冻人心,和平也能融化坚冰。 “让夜影去吧。”夜影是夜枭的堂弟,去年才从瘴气林找回来,识得些字,“让他顺便带些‘清瘴散’,江南的湿气重。” 夜枭点头应下,转身要走,又停住了:“少主,城西的张婶家添了个丫头,眼角也有颗痣,张婶想请您给取个名字。” 我愣了愣,摸了摸自己眼角的痣,突然笑了:“叫‘槐安’吧,槐树的槐,平安的安。” 夜枭眼睛亮了:“好名字!” 送完药回到药铺,娘正在给一盆新栽的槐花浇水。那是从断魂崖移植来的,副坛坍塌后,夜枭在碎石堆里发现了这株幼苗,说“沾了少主的血,得好好养着”。 “槐安,”娘念叨着这个名字,笑了,“比‘霜’字暖。” “霜也有暖的时候。”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幼苗嫩绿的叶子,“雪化了,霜就成了水,能浇花。” 娘的手顿了顿,突然握住我的:“其实,你爹当年给你取名‘霜’,不是想让你冷,是想让你像霜一样,看着脆,其实经得住冻。”她的声音很轻,像雨丝落在花瓣上,“他总说,影阁的女儿,得有副硬骨头,才能活下去。” 我想起爹在祠堂里挺直的脊梁,想起他被钉在柱子上时依旧瞪着的眼睛,突然明白:所谓的“硬骨头”,从来不是冷漠或仇恨,是在绝境里也能开出花的韧性。 傍晚的雨停了,夕阳从云缝里露出来,给老槐树镀上了层金边。学堂放学的孩子们涌出来,围着我喊“少主姐姐”,手里举着刚画的槐花图。槐安的娘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也来了,孩子睡得正香,眼角的痣像颗小小的朱砂点。 “凌姑娘,这名字真好。”张婶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将来让她跟着您学认草药,也当个能救人的姑娘。” 我看着襁褓里的小脸,突然想起在影卫营的第一个夜晚,蜷缩在草堆里,以为这辈子只会淬毒和杀人。那时的我,绝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在这样的夕阳里,给一个和自己有同样印记的孩子取名,希望她平安长大。 “想学草药,让她来药铺找我娘。”我笑着说,“我娘教得比我好。” 娘站在门口,听见这话,脸上的笑容像绽开的槐花。 夜里,我翻出那本蓝布封皮的《毒经》,坐在灯下一页页地看。父亲的批注、母亲的字迹、灵素仙师的方子,在昏黄的光里交织成一张网,网住了百年的恩怨,也网住了三代人的挣扎。看到最后一页,突然觉得指尖有些发烫——或许,这《毒经》不该再藏着,该让它变成《药经》,教孩子们哪些草能救命,哪些能杀人,更要教他们,什么时候该用前者,什么时候该弃后者。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一早,我把《毒经》送到学堂,交给毒医婆。她戴着老花镜,一页页地翻,手指在“化骨散”的配方上停了停,然后拿起笔,在旁边写:“此方可改,去腐尸菌,加金银花,能治恶疮。” “老东西,总算做了件正经事。”她抬头时,眼里闪着光,“等我改完了,给孩子们当课本。” 日子像老槐树的年轮,一圈圈平静地转着。太平城的城墙又加了三尺,夜枭说“防着野兽,也防着心里的鬼”;药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卖药,还开了间“义诊堂”,娘和毒医婆轮流坐诊,分文不取;小石头的算术学得越来越好,已经能帮着清点粮仓的账目,他说“将来要让太平城的每粒米都有数”。 入冬的前一天,秦风突然来了。他没带卫兵,只骑了匹老马,身上的铠甲换成了常服,看起来像个普通的商人。 “凌姑娘,”他站在老槐树下,看着落满黄叶的石板路,“皇上想召你入京,封个‘护国县主’,说你平定回魂教有功。” 我正在给槐树苗裹稻草,闻言笑了:“秦风大人觉得,我像是能住在京城里的人吗?” 他也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不像。你属于这里。”他从怀里掏出个锦盒,“皇上给的赏赐,我替你收着了,是块免死金牌,说‘太平城的人,永远不用跪’。” 我打开锦盒,金牌上的“免死”二字闪着冷光,却不如老槐树的枝干温暖。“替我谢皇上,”我把锦盒推回去,“太平城的人,靠自己的脚站着,不用金牌撑腰。” 秦风没再劝,把锦盒收起来:“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他抬头看了看学堂的方向,孩子们正在里面唱新学的歌谣,“其实,我这次来,是想辞了暗卫统领的职,来太平城当个教书先生。” 我愣住了:“你?” “我爹当年也是影阁的人,”他看着老槐树,声音低了些,“只是后来入了朝廷,再也没回去过。他临终前说,最对不起的,是影阁的兄弟。”他转身时,眼里有了释然,“我教孩子们识点字,也算替他还点债。” 夕阳落在他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我突然想起父亲日记里的话:“天下之大,能容身的,从来不是城池,是心安处。” 秦风留在了太平城,住进了学堂旁的空屋。他教孩子们练剑,却总说“剑是用来护人,不是杀人”;他算账目比小石头还仔细,却把朝廷给的俸禄全捐给了义诊堂。孩子们喊他“秦先生”,他听着,眼里的冰霜渐渐化成了春水。 除夕夜,太平城的人聚在老槐树下守岁。火堆烧得很旺,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扑扑的。娘和毒医婆煮了大锅的“平安粥”,里面放了红枣、莲子,还有晒干的槐花瓣;夜枭带着城卫营的人放烟花,五颜六色的光炸在夜空里,像散落的星辰;槐安被张婶抱在怀里,穿着新做的虎头鞋,对着烟花咯咯地笑,眼角的痣在火光里,像颗小小的火种。 我坐在火堆旁,看着眼前的一切,手里握着那半块龙纹佩。玉佩的边缘被磨得光滑,背面的“凌”字和“素”字早已模糊,却依旧带着温度——那是外婆的坚韧,娘的温柔,还有我的新生。 “霜儿,”娘递来碗热粥,“在想什么?” “在想,”我喝了口粥,甜味顺着喉咙暖到心里,“明年的槐花开了,该酿点槐花酒。” 娘笑了,眼角的朱砂痣在火光里,红得像年轻时的模样。 大年初一的清晨,我推开药铺的门,看见老槐树下堆着厚厚的积雪,却有株嫩芽从雪地里钻了出来,顶着点新绿。 是槐安。张婶说,这孩子天不亮就爬起来,非要在树下种颗槐树种籽,说“等我长大了,树也长大了”。 我蹲下来,轻轻拂去种子上的雪。阳光穿透云层,落在嫩芽上,折射出细碎的光。 原来,所谓的新生,从来不是遗忘过去,是带着伤痕,依旧愿意相信春天;所谓的和平,也不是刀剑入库,是每个人心里的那点善,能像槐树种籽一样,在雪地里也能生根发芽。 我摸了摸眼角的朱砂痣,在晨光里,它红得像颗跳动的心脏,不再是百年骗局的烙印,不是刺客之女的标记,只是凌霜的一部分——一个在血与火里走过,最终选择在槐树下守着人间烟火的普通人。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他们在雪地里追逐打闹,踩得积雪“咯吱”作响。秦风在扫学堂门口的雪,夜枭在给城卫们分新年的糖果,娘站在药铺门口,朝我招手,手里拿着刚温好的槐花酒。 新的一年,开始了。 老槐树的枝干在风中轻轻摇晃,像在说: 活下去,爱着,守护着。 这就够了。喜欢凤舞情仇录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凤舞情仇录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