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点也不藏私,都到她这个年纪了,能有些作用,那是非常好的。
再说还是为纪县令做事。
他们整个沾桥县的百姓,谁不感谢纪大人给他们做的事。
从贪官污吏,再到匪贼,还有那些大户。
一件件事情,都让他们的日子好起来。
都做到这种地步了,还担心他们冬天过得好不好。
救济院众人说起话,满是对纪大人的敬佩。
为了纪县令,无数人都愿意赴汤蹈火。
毕竟她这辈子也没想到,失去的农田还能回来,还是自家的。
白婆婆从棉花播种开始讲起。
“麦子收获在五月份,收完麦子,立刻就能种棉花,但也有一个要求,必须浇地,让土地处于湿润。”
“如果收完麦子就下场雨,是最好的,不过听说咱们县已经在修水渠了,到时候肯定有水用。”
白婆婆一边说,纪楚一边记。
播种之前要湿润地面,水多了,种子长不起来,水少了连芽都不发。
接着是施肥。
“最好是骨粉,就是牲畜骨头磨成粉,白叠子最喜欢这个。”
棉花对翻耕也有要求,必须深耕,还要深翻,土地平整。
不仅如此,还有土壤稀碎均匀,上虚下实,田间更不能有杂草。
一条条说出来,纪楚跟傅书吏的笔都没停。
这些经验太宝贵了。
都是沾桥县一代代农人积累的宝贵经验。
纪楚甚至有点后怕,差点就要失传。
幸好还有最后一个传人。
接着还要处理种子。
棉种播种前,种子必须翻晒,这样有利于杀死种子的病菌,以及提前催活。
都说好种出好苗,好苗产量高,自然不用再讲。
翻晒之后,还要浸泡,同样是加速出苗。
这些跟其他农作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接下来说的播种期,播种量,以及深度,方法,则全是白婆婆他们的总结。
一连串写下来,什么“白沙土为上,两和土次之。高喜亢,恶下湿。”
甚至连如何轮作,都是有方法的。
沾桥县已经有了几百上千年的历史,这些经验,都是当地世世辈辈的农户们总结下来的。
是他们劳动经验所得。
纪楚只觉得手头的东西沉甸甸,让人心生敬畏。
这就跟你要做个新项目一样。
原本以为这个项目只能自己摸索,慢慢前行。
主打一个车到山前必有路。
然后呢?
然后在实验里,发现了前辈们留下的实验记录!
甚至还帮你归纳总结了!
几百年的经验啊,都在你手中了。
单那一句。
棉花密种者有四害:苗长不做蓓蕾,花开不作子,一也;开花结子,雨后郁蒸,一时堕落,二也。
后面还有什么根太浅,经不起风,也经不起旱。
再有容易生虫等等。
这一条总结的,便是棉花种得太密,后果有多严重。
整整四样害处啊!
想想就知道对棉花产量影响有多大。
而这样的经验总结,一定是失败了无数次,经历了无数春夏秋冬,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看似是一句话,实际上是农民们在田地里千百年的教训总结。
等到终于开花结果,还有一项也必须做,“摘心”,苗高二尺以上的,打去冲天心,这点也叫打顶,甚至现代也这么叫。
可见这项技术,影响有多深远。
估计白婆婆的身体,肯定不能一口气说太多。
这些东西分了半个月,陆陆续续才记录完毕。
就算是这样,白婆婆还觉得有疏漏,这些只能慢慢补充了,或者等到明年栽种时,让人跟着白婆婆,实时记录。
安丘县的书生林元志就是个好人选。
不过最近这段时间,就是傅书吏跟着记载。
纪楚则要带着回来的马典吏回安丘县了。
马上就要过小年,安丘县衙门等着他封印。
而且马典吏在外面时间也长,必须回家看看。
外面大雪都到小腿肚,两人还只能牵着马回去,路上耗时更久。
可到底是过年,到底是回家,不管怎么样都要回的。
临走之前,纪楚跟傅书吏再把这本《棉花要术》抄录一遍,回安丘县之后就可以誊录出来,分发给各处。
沾桥县也是如此。
但沾桥县识字的人少,需要找认字的人慢慢教。
好在要等到夏收之后再种棉花,他们还有时间。
只是傅书吏手顿了下,这个三十多岁的腼腆男人,看向纪县令时候,颇有些恭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