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0章 骑战
“这是孩儿思虑的新战术,命名为墙式衝锋。”
高殷挥手示意,先让近百名具装甲骑们秀了一手。
这些甲骑贴得极近,各个骑兵队列仅留很小的间隙,形成一堵连绵不断的移动铁墙,
如兽群般向前杀去,整齐划一的马蹄落地震动这片营地,令高洋与他的隨从微微色变,轻声讚嘆。
“此將为何人?”
高洋指著前方戴著鬼面的將领,等他摘下面具,才发现是高孝。
“孝瑾竟有如此之能!”
高洋忍不住惊讶,心里觉得自己还是小看了他,忍不住看向高殷。
这种战法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並排衝锋的骑兵们完全牺牲了个体的灵活性,排成密集队形齐头並进,即便其中的单个人骑术与枪术都不怎么样,也能通过集体加倍发挥战力。
冲入敌阵后,骑兵们也不会单打独斗,而是脱出敌阵、重新整队,像扫地一样只进行单线衝锋,直到战胜或战死。
可缺点也显而易见,机动性不足,不可能绕袭敌军侧翼或执行任何队形变换,交战前也无法侦察到行进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各处障碍,一旦被针对就非常容易团灭,而且对骑兵的纪律与训练要求太高了,稍有不慎就会人仰马翻,连累整个队伍与后军。
墙式衝锋在战场上只有特定的情况可以发挥出神效,其他时候只能说是秀技,高殷也仅仅作为训练项目来使用,只是一种让训练时间不足的骑兵能在短期內快速形成战斗力的手段,高殷手底下也只有这么些人可以在高孝的带领下配合得好。
可虽然实操为零,但卷面是满分啊!
这种训练方式在平时就非常辛苦,需要培养出骑兵队列的默契,没有点兄弟情是不可能的。
而作战都是需要具体的人去执行的,执行者之间的感情越好,越有利於战斗,能勉强完成墙式衝锋训练项目的骑兵,只要正常的结阵战斗时保持一半的配合意识与节奏,就已经是一支能打的队伍了。
高殷虽然是战术的提议者,但能够执行起来的高孝才更加可怕,假以时日,必为一代名將。
而高殷居然能发现他的军事才能,並加以任用,实在不能不让人生疑。
莫非这小子真的有佛启?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高洋发现自己动摇,顿时大怒,急忙调整心態,重新审视这群铁骑。
原本骑兵的经典战法就是衝锋,无非是选择进行正面中央突破撕开敌方阵线口子,或从敌军侧后方进行的迁回包抄,而这些战术,具装甲骑都足以胜任,因此这个时代的骑兵往往都是全副武装,进而发展得有些邪门儿。
这也跟南北朝的军事发展有关,南朝尚且不论,北朝可是多胡混战,虽然吃鸡者凡有五胡,但具体的部落数量没有上万也有几千,因此一个强势民族的崛起,往往代表著有成千上百的小部落依附他们。
而强势民族肯定会更加倚重本族人,区別对待非本部落的军队,因此本族军队的装备愈发犀利与精锐,而非本族的部落只能用些轻装刀盾,组建较差的杂牌军担当先锋攻城等炮灰任务,这也是北国的大部分军队的结构。
交战之时,双方不仅要保持著战爭的胜利,还要计算著让外族人先死,多让本族人活下来,拓跋燾就曾对宋將藏质说过,跟你们打仗的时候弄死我的丁零兵,就少了常山赵郡的贼,弄死我的氏羌兵就减少了关中贼,好杀、快杀,杀得越多我越开心。
因此在残酷的战爭压力下,为了降低自己本部兵马的战损率,各方都必须將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宝贵的骑兵部队中,既不断提升骑兵鎧甲、战马具装的坚固程度,让他们更加金属化,重型化。
这种倾向,会隨著君主对部將的宠信有著资源上的倾斜,就好比高殷魔下的高孝与韩凤,高殷给高孝的资源必然是会比韩凤多的,因此高孝也会极力提高自己兵马的强度,依靠他们的战功保障自己的地位,进而谋求更多的利益与政治地位。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滑稽的战场现象,大家玩的已经不是人族骑兵了,而是机车族和猛兽族,在发展方向上高度的同质化,
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具装甲骑,都是攻高防低,两支队伍正面遭遇並发动集团衝锋的时候,很容易你杀我的同时我也杀了你,大家一起同归於尽。
这甚至不是枪械对战的那种手快有、手慢无,即便你戳死了我,我的户体与坐骑仍旧保持著惯性与衝击力,下一秒一起赴黄泉,简直是残酷的浪漫。
因此为了避免和敌人携手赴黄泉,骑兵们又开始了变异,也就是不断加长兵器的长度,我先戳死你就行了!
只要我的兵器比你长,你的兵器就戳不到我身上,“一寸长一寸强”的思路使得南北朝的骑兵马不断加长与重型化。
而这种重型化的思路发展到现在,已经超出许多骑兵的合理承受范围了,降低了战术动作连贯性,以前他们能打三套连招,现在打一套就失去了半管体力。
同时由於马的加重,也导致了许多骑兵无法携带弓箭,早期的骑兵还能带著弓箭打中远程,靠近了切换成马打近战,而后期变成了骑兵们把插在地上射箭,射完了再把马塑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