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个合作是杨爱民促成的,因此现在厂里把这一块的工作交给他。 杨爱民领着人出来接货,顺手递给宋海建一个饭盒,“这是给你的。” 宋海建接过时,饭盒还是热乎的。 “是什么啊爱民哥?” “食堂做的早饭。”杨爱民压低声音,“我跟后厨的张师傅关系好,他专门给我留的,你拿回去让你妈她们尝尝。” 宋海建顿时意外,“不要钱吗?” “我送你的。”杨爱民豪爽道,“之前不是答应你,不得让你吃亏吗?昨天我爸说你看在我面子上让价了……小子,你对哥讲义气,哥也不会亏待你,以后每天哥都给你捎早饭。” 这还真是…… 宋海建乐了,发自内心地感谢他:“爱民哥,谢谢你!我这个哥没认错!” “那是当然了。”杨爱民得意地摸摸鼻子。 出来一看,还有个小姑娘。 杨爱民下意识以为是宋海建的妹妹,“今天把你妹也带来了啊!不过你妹看着比你还高呢?” “不是,她是我邻家妹妹,叫蒲十三。”宋海建介绍道。 “哦!”杨爱民恍然大悟。 这时,蒲十三站了起来,扬起一个灿烂的笑容:“哥哥好,叔叔好,伯伯好。” 杨爱民和身后两个食堂的工人都笑了。 “嚯!老弟,你们大队的小孩都怪有礼貌。” 宋海建嘿嘿道:“那是我长征伯和兰姨教得好。” “不错不错。”杨爱民赞许地点头,听得蒲十三暗暗高兴,自己表现好了,说不定还能让厂里的人多关照下妈妈和阿建。 当杨爱民询问今天的生蚝够不够四百个时,蒲十三认真地回道:“我阿姐数了三遍,数出来是四百五十个生蚝,而且阿姐让我们专挑大的捡,里面也没有那种小不点的生蚝。” 杨爱民觉得好玩,“哦?你阿姐懂的怪多。” 蒲十三骄傲地昂起脑袋:“当然啦!我阿姐已经读四年级,后年就能上初中了,她成绩又是最好的,数到一千都没问题。” 小姑娘一言一行异常生动,让人很难不心生好感,杨爱民哈哈笑:“行,那我就信你一回。海建,今天先给你记四百五十个的账。” 宋海建提议:“你们还是点一点。” 杨爱民不以为意地摆摆手,“没事,等会儿张师傅会亲自点数的。” 鉴于宋海建家庭困难,所以厂里特批,每日当场结清货款。 杨爱民点出二块二毛五递给他,也不担心厂里吃亏,如果数目有问题,就从下次的货钱里扣。 雨伞厂就有这个底气,丝毫不怕宋海建不认账。 拿到了钱,牵挂母亲的宋海建立即向他们告辞,然后带着蒲十三朝镇上卫生所走去。 看着他俩的背影,杨爱民忍不住叹气。 “这小子命真够苦的……相比之下,我还真该烧高香了。” 摇摇头,杨爱民也转身回厂区。 没走出多远,宋海建就问:“十三,你累不累?” 蒲十三点头,“我腿好酸,手也好酸。” 宋海建朝推车示意:“那你坐上去,我拉你走。” “算了,我还能走。”蒲十三擦了擦汗水,“阿建,真没想到生蚝也能卖钱,这东西在我们村都没人稀罕,供销社也不收。” “所有东西都有它的价值,就看你能不能挖掘了。”宋海建说着,把饭盒递过去,“这是爱民哥给的,吃吧。” 这下蒲十三就不客气了,开开心心地接过饭盒,揭开盒子露出里面的包子、鸡蛋。 “哇!这个爱民哥也太好了吧!他送了你这么多包子,鸡蛋也有两个哎!” 宋海建不禁咧嘴打趣:“看到吃的你就这么高兴?” “阿建,你这话说的好奇怪,谁看见这么多好吃的能不高兴啊?”蒲十三一脸费解,“那他还是人吗?” 宋海建:我竟无言以对。 雨伞厂和卫生所离得不是很远,走了二十多分钟,他们就到了。 推车不能拉进医院,好在这推车破破烂烂的,也没人会偷。 两人还没走到病房门口,一直关注外面动静的冯玉芬,已经听见了蒲十三叽叽喳喳的声音。 冯玉芬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芬姨,我来看你啦!” 蒲十三一进来,就瞧见了靠坐在病床上的芬姨,当即雀跃地打招呼。 冯玉芬满脸欣喜:“哎,十三妹来了!今天你和阿建一起去送货的吗?” “是啊。”蒲十三走到近前,关心地问她:“芬姨,你好了吗?呼气吸气还难受吗?” “不难受了,就是胸口还有点疼,刚才医生来检查过,说是瘀血还没化开,叫我再输一天水,等瘀血散完就能回家了。” 冯玉芬说完,看向儿子,“家里还好吧?” “家里进贼了。”宋海建也没隐瞒母亲,将自己回家后看到的事情告诉她。 得知房契和地契都在,冯玉芬也是一阵庆幸。 “幸好当时听了你的话,把东西藏那里去了,不然……”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先不说这个了,吃饭吧妈,这是爱民哥送我的,路上我和十三吃过了,这些都是给你留的。” 宋海建打开饭盒递了上去,冯玉芬接过,“这么多?那你有没有好好谢人家?” “放心吧妈。”宋海建起身,“我去给你打水。” 蒲十三则是像只小喜鹊似地叽叽喳喳,说起了昨晚她们捡生蚝,还有海兰海生晚上想妈妈睡不着,最后要阿奶给她们讲故事来哄睡的趣事。 听得冯玉芬逐渐展露笑颜。 李婶子一家都是热心肠的,在她出事后,不但不嫌海兰海生麻烦,还对姐弟俩很关照。 当然,这种短暂的帮助,相信村里不少人都愿意提供……但肯定没人会像李婶子这样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 有了这些热心善良人们的帮助,冯玉芬这一关很快就度过去了。 出院后,碍于医嘱,冯玉芬不得不和儿子轮流上工。 于是宋海建清晨要去送货,回来要替母亲参加抢收,一直到傍晚时分,母亲接棒,他去赶海…… 本就处于生长期的少年,加上如此巨大的消耗,胃口自然大了好几倍。 但冯玉芬丝毫不心疼这点米粮,儿子上工时她在家做饭,不仅很舍得放米,而且还去找里人买鸡蛋,保证儿子每天都能吃饱饭,还能补充到营养。 这就导致一个月下来,秋收结束了,宋海建不但没憔悴,反而一下子蹿了不少个儿。 就连钱包,也鼓了不少,毕竟宋海建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是一个人赚两份钱的…… 从十月底开始的秋收,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历经抢收、脱粒、晒谷、交公粮这一系列流程。 终于,大队圆满完成了今年的任务。 队上便开始按照工分分粮。 今年是个难得的丰收年,交完公粮后还剩下不少粮食,按照工分来分的话,每家能分不少。 前提是那户人家不要太懒。 至于一些没了壮劳力,只剩老弱妇孺的家庭,大队也是有补贴的。 像宋海建家,除了冯玉芬凭工分分到的粮食,还能得到一份救济粮。 可这次到手的粮食,要撑到明年夏收分粮,按照以往的情况,这点粮食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但现在,冯玉芬不慌。 因为,她儿子正在给她清点家里的“存款”。 “这个月卖生蚝进账六十六块钱左右,供销社那边卖海鲜是七十六块八,加起来是一百四十二块八。” 宋海建在《家庭账本》上记好账目,把钱推到母亲跟前,“妈,你点点看。”喜欢八岁小娃,开局渔村赶海把全家宠上天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八岁小娃,开局渔村赶海把全家宠上天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