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宫,紫宸书房。
气氛有些压抑。
正如贾兰所说那般,国库里,没银子了。
说来有趣,许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隆正帝上半年抄家抄的飞起,看着金山银海往国库里趟,爽的不要不要的。
可“报应”转眼就来,西域一战,别管到底是怎么打下来的,可报战功的名单,可以沿街铺上半里地。
要封爵的人数,多到隆正帝看的头疼。
虽然心里不舒坦,可毕竟黄沙军团的确打下了西域。
再者,马上就要拆分了人家,总要给些甜头吧?
所以,也就捏着鼻子认下了。
这一认,就认出了大问题。
光为这些新封武勋们准备宅子府第的银子,都要上百万两。
再加上其他没封爵的有功将领士卒……
隆正帝真真想哭的心都有了。
可是,他敢对文臣苛刻,却不敢对有功武勋苛刻。
贾环说的极有道理,所谓武勋,都是提着脑袋,九死一生为国效力。
若是有功不赏,日后还有哪个会替朝廷卖命?
而仅此一项,朝廷就要付出近八百万两的赏银。
再加上受灾省份接下来几个月的赈济,往西域迁徙的流民,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一堆事,哪一样都缺不了银子。
如此一来,张廷玉在江南设局筹来的银子,竟花的七七八八,快见底了。
说起来,也是隆正帝这个皇帝做的失败。
像太上皇在位时,几乎从未为银子之事发愁过。
不是他善于敛财,而是孝敬他银子的人,极多。
天下二十三省,每个督抚进京后,都会给太上皇包个大红包。
听起来荒谬,但这却是真真发生的事。
而且,数额还颇不小。
单张面额,都是一万两起底。
再加上其他官员的孝敬,及内务府平日里攒下的银子。
每次到了国库艰难时,太上皇都会从内库中拨银。
不仅能解难,还能得到圣君的名声。
相比之下,隆正帝就惨了。
他要求吏治清廉,一个地方督抚,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二千两,哪个要敢给隆正帝孝敬一万两,那不是在作死吗?
断了这一项收益,再加上赈济灾省时,隆正帝早就将内务府掏的海干河尽。
如此,到了现在,竟只有束手无策之份。
虽说张廷玉存留的余银,还能维持一个半月,最多两个月的周转,但若万一再发生些事,朝廷就真的连一点应急银子都没了。
可偌大个天下,哪天不发生些意外?
再加上,这才刚刚祭完天,还出了那样一档子事,若紧跟着朝廷财政破产……
隆正帝这一年,就真的将人丢尽了。
“陛下,都怪臣无能,掌管户部,竟到这个地步,请陛下治罪。”
张廷玉跪地请罪。
若是换个人,隆正帝说不得一肚子郁火就喷发出来了。
可张廷玉……
隆正帝看着他短短半年,就霜白的鬓发,和微微佝偻的腰身,眼睛都有些发酸。
张廷玉当初可是出了名温润如玉的儒雅贤臣,现在却……
“起来吧,如何能怪到你身上?哪一项都是不得不花费的银子,若不是你在江南筹了那两千万两,朝廷连现在都支撑不住。”
隆正帝温言说道。
张廷玉也不啰嗦,知道不是说废话的时候,谢恩后,站起身来,道:“陛下,还是得尽快想法筹措银子,不然……马上就要到年末了。”
后世有发年终奖的习惯,其实这个时代,甚至再往前推二百年,也一样要在年底,对“公务人员”进行奖励。
商铺要分红,衙门也要发过年的银子。
这一项开支,却是不能少的,因为这是天家的恩典和朝廷的体面。
以前年年发,今年要不发,那天家和朝廷的名声怕会更难听……
见隆正帝阴沉着脸,紧锁眉头,张廷玉知道,皇帝也没甚法子,陶朱公的点石成金术,不是每个人都会,帝王也不成。
他想了想,道:“陛下,臣之前有些想法,可是……”
“可是什么?”
隆正帝沉声问道。
张廷玉苦笑道:“当初宁侯的银行和国债之说,给了臣极大的启发。
国债……筹集千万银两之后,力已竭。
但银行,还是大有可为,甚至更甚国债。
聚民之财,付以例钱,暂做周转,可极大解决困境。
臣以为,朝廷困顿,也只会困顿今年一年。
今年天下罹灾,江河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