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李世民忽然警觉了起来,这个词委实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的预感。 这个词最让他担心的就是一统。 虽然史书上对于秦皇汉武都有着穷兵黩武等负面的评价,但他身为一国之君,看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他还看见了一代代被刻入整个国家、整个王朝的一统思想。 割据,显然和“一统”是个有着相反意思的形容。 他自己就是武将出身,并不能因为他文治也很出色,就忽略他的武功。所以他也清楚地知道军队能有着多大的力量。 为什么一旦平和下来,朝廷就会走上“重文抑武”的道路,还不是因为武将加军队所带来的威胁性远大于文臣? 而且现在朝中的他所看重的文武重臣大多都是和他一起从战火中拼过来的,他对他们的“优待”,也是因为他能压得住他们的心思。 但现在他不得不思考起后来人的能力了,世间一切都是东风压倒西风,又或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果坐在他这个位置的人稳不住、压不住,那么接受反噬的就是他了。 他可以,但他后面的皇帝可以吗? 而且安史之乱一旦发生,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权威就会下降,这不正是地方势力崛起的大好时机吗? 这样想着,他对自己这个曾孙的观感再次急剧下降,或者应该说快要触到地了。还没有触底不过是因为对于他的介绍还没有完结,他还想知道这位曾孙未来是能够做出挽救的举措还是将大唐推入更加无助的深渊。 在武周,武则天冷眼看着李隆基脸上不断滑落冷汗,甚至在殿中冰冷的石板上积攒了一小滩液体。 “藩镇割据,节度使……”武则天能够坐上皇帝的位置,自然也不会是什么蠢人,她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宋朝那对武将的奇怪态度,“原来如此。” 她凤眼一扫,冷厉的眼风直接刺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跪下来的李隆基身上:“你就是是怎么想的!军政、民政、财政就交给了节度使,你是想在国内养几个不受自己控制的小国吗?就你这样胡来,唐朝不乱谁乱?” 有着唐玄宗给出的这些权势,这些节度使当真就是可以就地称王了。 而且唐玄宗若是把这些权力交给了值得信重的人又好说一点,但是这其中还包括了安禄山这样的外族人? 武则天气的狠了,直接抓起案桌上的镇纸朝李隆基身上甩去。 李隆基一动也不敢动。 当真是日子过得太好了,所以才想要找些刺激不是?! 而这个时候,天幕已经播放起了安史之乱的内容。 【安禄山于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使,天宝十载,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遂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 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 叛军军锋迅速指向洛阳,唐玄宗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6万,这些兵未经训练,很快被叛军击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洛阳失陷。 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 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辞,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废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 【而在洛阳失陷后,常山太守颜杲卿与平原太守颜真卿起兵讨安禄山,河北人民纷纷响应——而在这里,大家也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颜真卿。 是的,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对颜真卿的认识就是大唐的书法家,毕竟颜体实在有名,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那篇名垂千古、二百多字的《祭侄文稿》就是出自这段时间。里面书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也抒发了颜真卿满腔的愤怒。 如果有的选,他大概宁愿没有这篇千古流传的书法作品,大唐的百姓也宁愿一生忙忙碌碌也不想要战火连天的悲痛。 好了,题外话说完,我们继续——】 【并且此时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出师河北,屡获胜利;河北十余郡多杀叛军守将,重树唐帜,使叛军将士军心动摇,安禄山甚至想放弃洛阳逃回老巢。 这样看来,是不是唐朝很有讨平叛乱的希望?但现实或许总是不如人意——杨国忠猜忌驻防潼关的哥舒翰,不采纳他关于据险坚守以待敌内变和由郭子仪、李光弼引兵北取范阳覆敌巢穴的建议,怂恿玄宗促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 十五载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兵,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仓皇逃往成都,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宠幸的杨国忠之妹杨贵妃。并且马嵬民众遮道留玄宗,玄宗不从——他还是想要逃。 最后是太子李亨留了下来,但他也没有停留很久,很快就前往朔方节度使所在的灵武,并在同年七月,李亨于灵武登基为帝,是为肃宗,改元至德。】 【与此同时,大唐叛臣安禄山遣部将孙孝哲入长安,自己仍留洛阳。安军将领在长安胡作非为,大肆搜括民财,专以声色财贿为事,已无再进取之意,致使唐军得到了重整军备、调集重兵的机会。 至于当时的唐肃宗李亨,则是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 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至德二载,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称太上皇。】喜欢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