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红薯(1 / 1)

这样想着,天幕的讲解安排倒也巧妙—— 等他们找到稻种,也可以试试那杂交的技术。虽然里面关于基因的解释让人理解有些困难,但等时间久了,总能理解的,应该? 桑弘羊有些不确定的想着,他回忆了一番关于前面杂交水稻的介绍,步骤倒是不难,但涉及那什么基因观察就有些无能为力了,不过结果如何还是能够在后续中看出来的。 都要时间啊…… 还有旱稻……那他们这边北方少水之地也能种了? 不过多想无益,想再多也得先等稻种拿到手再来谈其他。 【在我国的餐桌上,水稻和小麦制品一直是重要的主食,也正如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使得宋朝的人口增长有了底气。 到了明清之际,出现的两种海外引进的食物也渐渐出现在了餐桌上,虽然无法取代水稻和小麦等五谷的地位,但也为明清的人口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一个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红薯,也就是别名叫做番薯、甘薯的。】 天幕上图片变换,出现了生熟两种状态的红薯,尤其是烤熟了的,金黄流汁,些许热气氤氲,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然后又出现一张图,上面是红薯的简介列表。 【红薯,学名番薯,又名山芋、红芋、甘薯、番芋、地瓜等。 我们可以看到,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它的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有着“长寿食品”的美誉。 明代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中便记载着“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同时也提到说海中之人食之长寿。 从这方面上来说,中医视红薯为良药。】 一说到长寿,不少皇帝眼睛都微微一动。 “食之长寿”?真的假的? 前面天女否定了仙神的存在,这边又满是长寿康健的记载。 而且前面提到过的孙思邈可是活过了一百多岁呢!那这个李时珍呢?他们这些学医研药的,是不是都知道些什么,怎么好像都活的挺久的。 嬴政想到这里看了一眼夏无且,医师,长寿吗?莫不是他们比那些炼丹士靠谱?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不过是他们这些学医的,更注重养生罢了,锻神养气,加上调理,自然更会保养自己。 夏无且自然是看见了自家陛下看过来的目光,他心下一紧,以为陛下是问他红薯功效一事。 他答道:“陛下,这水幕之上所言红薯有诸多好处,哪怕不尽详实,也应是相差不远。” 这一点嬴政也想到了,天女能够把这些东西拿出来讲,至少还是可信的。 不过,又是海外啊…… 怎么感觉海外的好东西这么多呢?他余光瞥到案上根据天幕绘制下来的世界地图,伸手拿过来端详了一下。 嬴政看了一会儿,忽然笑了一声。 “原来早就已经给出信息了。” 这地图是宫中巧匠根据天幕一比一绘制下来的,上面自然也包括了各地物产,里面便有着这红薯的画像。 旁边的臣子们也有些好奇地瞥了几眼,似乎也想看个清楚。 嬴政没有看很久,他放下手中的地图,看回殿中的水幕上,脸上没什么表情,但心中开始思考。 海外之地啊…… 【这红薯其之所以也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 【其实说起来,就是红薯最早种植于海外之地,它产自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16世纪初,西班牙便已经普遍种植红薯了。然后,西班牙的水手把红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 其中,红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约在16世纪末叶,主要从云南、广东、福建分三条线路进入中国。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 “‘舶来品’,”朱棣顿了顿,说道,“倒也贴切。” 他看着自家子孙的名字出现在天幕上,有些好奇接下来的发展。 若是和占城稻一样,推广开来,那确实是功德一件,也是不小的政绩。虽然他觉得宋朝朝廷有些软弱,只会求和,但也得承认,这宋真宗虽然签订了“澶渊之盟”让他观感一般,但他下令推广开来的占城稻在当时确实是功德一件,干旱之下,也就这占城稻不受影响的长成,给了不少人活下去的机会。 这样想着,他对接下来如何介绍自家子孙推广红薯有了几分期待。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在明朝晚期传入的红薯,并没有得到上面的重视,也就没有能够在命长上下推广开来。 反正他这边还高兴着,也预备着打算让郑和下一次下西洋走另外的线路,那些海外的好东西得带回来啊。 他可是拿着那张世界地图研究了好久的,上面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也还标注着一些金银矿石,他看了都想要。 其实也就一会儿,玉不识接下来的话很快就打破了朱棣的遐想,让他顿时一口气噎在了那里。 【只是,当时的明朝并没有重视这小小的红薯。尽管有着许多义士能人发现了这红薯饱腹等的好处,也极力进行推广了,但没有朝廷助力的他们终究只能囿于一地。 这红薯最后是到了清朝才在全国上下推广开来,很难说当时清朝人口增长有没有红薯的助力——当然,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也清了不少隐户,这也是人口统计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实到了现在,也还有着这样的说法:“若是在明朝末年,朝廷如果能让百姓多种红薯,很可能给大明王朝续命百年。”】喜欢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一人:禁术那么多,你选大千录? 身高万米,还说你不是灭世巨兽? 我的战神女婿 大日我都吞了,你说我练错了? 住进阿姨家后,我觉醒了时间暂停 漫威:财阀大少,管家是蒂法 禁神之下 亚古兽也想当数码皇帝 阴暗宅女穿进只有男人的世界之后 重生七零之双面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