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再度解释。“自长安新城修建的时候,娄圭、甄尧两人的砖厂的规模就扩大了数倍,其砖石价格低廉到了极致。”
“后来二人就主动和各地官府商议,帮助各县修筑道路,所以如今关中的道路才几乎都有青砖铺成。”
诸葛瑾咋舌:“这不还是劳民伤财?用来修路的钱,不还是民脂民膏吗?”
“确实是民脂民膏。”
对方没有反驳。
“但是道路修筑之后,使得道路平坦,就算有珍贵货物运输时也不会损坏,而且使得马车的速度大幅增加,如此各地官府就能收受更多的关税……修路的钱很快就能连本带利的赚回来,何乐而不为呢?”
……
这些事情复杂吗?
不复杂。
困难吗?
也不困难。
但诸葛瑾就是觉得别扭!
这种别扭,和此举是否利民无关,只是觉得实在是颠覆了自己的观念。
朝廷,竟然主动帮助商人创造更良好的经商环境?
这是朝廷应该做的事情吗?
朝廷不应该,是对商人百般打压,提高商税,收取他们的不义之财补贴淳朴的农户吗?
这话再次引得周围人嘲笑。
“历朝历代,征收商人的钱财哪次用来补贴农户了?子瑜这话说的当真好笑!”
被嘲讽的诸葛瑾已经无力反驳。
又来到长安……
不对,这不是长安,严格来说此地距离长安还有几十里的距离,但其繁华程度,已经能够比拟江东的一些城池。
【长安农工大学堂】。
诸葛瑾总算是看到了一个令他感到欣慰,同时他也理解的东西。
推行教化之道,总该是没错的。
但诸葛瑾想象中的朗朗读书声还有之乎者也并未出现在这座大学堂。
一进入见到一名老者,诸葛瑾赶紧朝着对方行礼。以为是哪位德高望重的大儒。
但那老者赶紧摆手:“我不过是大学堂的学生,哪里能受此大礼?”
诸葛瑾再次凌乱。
“汝是学生?”
“正是。”
这老者的年龄,最少也有“知天命之年”。
何谓“知天命”?
就是已经到了该开始总结一生成败,不应该继续折腾的岁数。
结果你现在告诉我,你要开始学习?
“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老者看出诸葛瑾眼中的错愕。
“此处农工大学堂,一不教圣贤道理,二不教科举之术,不过是传授种地还有工匠的学问罢了。”
“老朽不才,虽不识圣贤道理,也不知论衡之道,但毕竟种了一辈子田地,在种田一事上还是领悟极深的,自然可以来此精进。”
“难道你这个后生以为,我们这些人,便不能读书,不能学习了吗?”
大学堂,本来就不是给那些需要启蒙的蒙童或者是立志入仕的士子开办的。
虽然一直都推崇少年治学,但难道长者就没有学习的权利吗?
而诸葛瑾更是被对方的最后一句话震撼。
谁说只有年少的人,进入仕途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教育。
难道一个年老的人,一个种田的人,就没有资格享受教育吗?
还是说,只要是年老之人,种田之人,注定比年少之人,入仕之人的身份更加卑贱呢?
诸葛瑾一直被人称为君子,便是因为其对任何人都以礼相待,没有贫贱区分。
但今日见到老者,诸葛瑾才忽然发现,自己不是没有歧视过别人,而是自己的歧视已经深入到骨髓当中,导致根本没有半点察觉!
反观大学堂其他人,面对老者、农户、工匠的出现都视若无睹,显然是当真不在意他们的存在。
何谓教化?
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
诸葛瑾抬头看向大学堂。
虽然此处没有朗朗读书声,没有圣贤的道理。
但诸葛瑾却觉得,此处才是真正的教化之地,是真正能够“美教化,移风俗”的学堂。
“大汉必将兴盛啊!”
发出感叹之余,诸葛瑾也知道——
自己这次的出使,大概率要无功而返了。
现在这个年轻且健壮的大汉,恐怕不会在任何事情面前妥协。
即便是长江天险,恐怕可依旧无法阻挡大汉一往无前的脚步!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