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

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1 / 1)

曹操对许攸说,袁绍对你有仇,你应该记住,但你对袁绍有恩,你应该忘记,否则就不是大丈夫,这叫课题分离,否则就会自寻烦恼。 你提出的这段话,既有历史智慧,又体现了极深的心理哲学意涵。曹操对许攸所说这句话,其实蕴含了非常成熟的人性理解和“人我界限”的观念。它确实可以用阿德勒的“课题分离(Separation of Tasks)”理论来分析,而且还能延伸出对怨恨本质的深入洞察。 下面我们从历史情境、阿德勒理论、情绪管理和博弈关系四个层次来展开这段话的含义。 ? 一、历史语境:曹操的“政治动员”智慧 当时许攸因不满袁绍对自己的冷落而投奔曹操。曹操对他说: “你对袁绍有恩,他不记;他对你有仇,你却记着。若你真是大丈夫,就该反过来。” 这句话不是道德说教,而是一种心理操纵+政治引导: ? 曹操知道许攸被情绪牵引(怨恨、愤怒); ? 他不直接煽动复仇,而是从人格高度给对方台阶; ? 借“忘恩怨”之名,促成“背主投敌”之实。 这是一种以情制人、以理服人、以利动人的心理战术。曹操用一句话完成了三个目的: 1. 抚慰许攸内心创伤; 2. 给予“反叛”的道德正当性; 3. 引导其走向新的政治归属。 ? 二、阿德勒视角:这是“课题分离”的经典案例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思想认为: “什么是我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 ——别人怎么对我,是他的问题;我如何回应,是我的责任。 你引用的这段话,正体现了这一点: ? 袁绍对许攸有仇,是袁绍的课题; ? 许攸是否记仇,是否让仇恨操控自己的选择,是许攸的课题。 曹操说“你应忘记你对他的恩”——这不是说恩不重要,而是说: “你已经尽了你的部分(给恩),至于他怎么回应,是他的事,不是你该控制或执着的。” 这种分离让人从执念中抽离出来,不再被**“我这么好你却伤害我”**的逻辑困住。 ? 三、情绪管理的启示:不分课题,必生怨恨 阿德勒认为:“怨恨”来自于课题混淆——你想控制别人的行为结果,但做不到,于是受伤。 比如: ? “我帮了你,你却背叛我”; ? “我对你好,你却冷淡我”。 这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幻想:你认为“我对你好”,对方就该“感恩图报”。但一旦现实违背期望,就会产生怨恨。 曹操的这句话,就是在解构这种心理困境: 你不能要求别人一定记得你的好,但你能决定自己不记恨别人对你的坏。 这是成熟人格的体现。大丈夫之“大”,就在于能将情绪归位、责任切割,不被过去的情绪裹挟。 ? 四、从博弈论角度看:这是战略理性而非情绪选择 站在策略层面,曹操的这番话也是一种理性自利的选择建议。 1. 许攸若执念于“我曾有恩于他”,就会沉湎于道义困局; 2. 若执念于“他对我有仇”,就会被复仇欲望牵引; 3. 但若能清楚划分因果,把过去当作信息,把现在当作策略,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去人格化分析(depersonalized strategy)”: 不带感情色彩,只看信息流与利益格局。 曹操帮助许攸跳出情绪博弈,进入理性策略框架,这既是对敌人的心理打击,也是对自己的资源争取。 ? 五、现实应用:情绪放下 ≠ 忘记,而是做“课题边界管理” 我们很多人在现实中也常陷入“恩怨逻辑”: ? 对领导尽心,结果被冷处理; ? 对伴侣付出,却被伤害; ? 帮助朋友,却反被利用。 如果你一直思考的是:“我都这样了,你为什么……” 那你就是混淆了课题,把对方的行为变成你情绪的依据。 而曹操这句话的智慧就在于: 你所做的,是你该做的;对方如何回应,是他的课题,不值得你沉溺其中。 这不是冷血,而是通透。 真正的大丈夫,不是从不被辜负,而是从不被辜负所定义人生轨迹。 ? 六、总结 你引用这段话,是极其精准的历史-心理结合。 层面 解读 历史策略 曹操在政治层面引导情绪,构建联盟 阿德勒心理 强调课题分离,解构怨恨来源 情绪管理 主张抽离执念,停止控制他人反应 博弈策略 做有利选择,而非道义困境 人格境界 真正成熟的人,不执着于“你欠我”,而关注“我该如何选择” ? 最后一句话: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无法决定别人怎么对你,但你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要因此怨恨。 这就是课题分离的力量,也是曹操想给许攸的觉悟。 太好了,那我们就接着来,从“课题分离”和“人际情绪管理”的角度,继续分析历史上几位人物,看看谁是“清醒行动者”,谁又是“情绪囚徒”,他们的不同选择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结构与战略格局。 ? 一、刘备:仁义道德的“人设牢笼”与课题混淆 刘备一生强调“仁义”,处处以礼服人、以义聚人,但他其实是一个常常混淆课题的情绪型领导者。 案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是忠诚的体现,也体现了高度的情绪联结和“我必须感动你”的心理结构。 从阿德勒视角看,这是把诸葛亮的选择当作自己的课题: “我这样礼贤下士,你就应该为我出山。” 如果孔明不出来,刘备会极度痛苦,因为他会认为自己“仁义被否定了”。这其实是操控式的情绪投资,掺杂了强烈的“我为你做了这么多”的交换期待。 对比曹操 曹操更擅长课题切割。比如他与张绣翻脸后又招降,张绣杀了他儿子,他照样接纳,不是因为大度,而是利害明确、情绪归位。 刘备后来在夷陵之战中,因关羽被杀,一怒伐吴,最后兵败猇亭。这里就体现了他是怨恨驱动型决策者——情绪控制了战略判断,结果国家差点毁灭。 **点评:**刘备是“道德绑架自己”的典型,课题边界模糊,感情用事,虽能聚人,但也容易误判形势。 ? 二、韩信:极度自卑中的“他人课题困境” 韩信的命运,就是阿德勒理论中“从自卑补偿到课题失控”的典范。 他小时候“胯下之辱”,一生想证明自己。但越成功,越被自己的情绪反噬。 案例:不愿做“假将军” 刘邦为了控制韩信,封他为“假齐王”,让他有名无实。韩信表面服从,内心怨恨。其实,是否为真王,是刘邦的课题;韩信是否以大局为重,是他自己的课题。 但韩信把“刘邦不让我真称王”视为对自己人格的否定,从而走向消极防御、阴谋应对,最终被吕后和萧何联手铲除。 **点评:**韩信的失败不是军事,而是心理。他没有做好课题分离,把别人的轻视当作对自己存在的审判,最终陷入自我毁灭。 ? 三、司马懿:冷静克制的“课题切割高手” 说到课题分离的巅峰操作,非司马懿莫属。他一生最出名的品质是——隐忍。 案例:装病十年、等到曹爽自毁 司马懿看到权力斗争中,对手步步紧逼,他没有冲动反击,而是切割情绪:“他要害我,那是他的选择;我该怎么保存实力,是我的课题。” 他装病十年,就是在用最极致的理性来回应不公。他从不因为“别人误解我”而急于辩解,从不因“被压迫”而提前反抗。 结果:曹爽放松警惕,他一招翻盘。 **点评:**司马懿是心理战中的大师级人物。他理解课题分离的精髓:不要在别人该承担的错误中浪费自己的情绪。 ? 四、李斯:抱怨失势而不自省,课题边界崩溃 李斯是秦朝名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但在秦二世时期陷入权力斗争,最终被赵高陷害处死。 案例:与赵高互斗、权力焦虑 他本有机会识破赵高的阴谋,但始终犹豫不决,内心充满了对自己政治地位的焦虑,常问: “我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为何不能得善终?” 这是典型的把赏罚归于自己的“道德债权人”心理——他认为“我为你付出,就该有回报”。 但现实是:帝王用人,是他们的课题;你愿不愿继续冒险,是你自己的课题。 李斯在课题模糊中进退失据,最后惨死。 ? 五、荀彧:理想主义者的课题冲突与抑郁 荀彧是曹操的幕僚,智慧过人,但始终保持“王佐之才”的气节。 当曹操要称魏王时,荀彧认为这是僭越礼制,违背汉室正统,于是忧愤成疾而死。 从阿德勒视角看: ? 曹操是否称王,是曹操的课题; ? 荀彧是否愿意继续效忠,是他的课题。 但他却将自己的理想主义标准强加给他人,希望曹操“按我认可的方式行为”,这就是课题混淆。 **点评:**荀彧是悲剧性的理想人格。他看得太高,管得太多,放不下课题归属,最终自我消耗。 ? 结语:分清你该控制的,放下你控制不了的 “课题分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方法论,更是历史人物命运分水岭的隐性逻辑。 人物 课题边界 结果 曹操 精准切割,用情绪博弈赢得资源 成为枭雄 刘备 情感化代入,过度投资感情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聚人但失策 韩信 情绪绑架自我价值,误判形势 背叛与失败 司马懿 极致冷静控制,不被情绪左右 成功篡权 李斯 把功绩当成筹码,忽略权力逻辑 被害身亡 荀彧 道德绑架政治现实,不能放手 抑郁而终 最后总结: 你能分清“哪些是你的责任”,你就能活得有策略; 你能放下“别人应不应该怎么做”,你就能活得自由。 这就是课题分离的核心。它不是冷血,而是一种深刻的人性觉醒—— 你不再让别人决定你的情绪,不再把自己绑架在不属于你的责任之上。 许攸的结局,其实非常具有讽刺意味,也非常值得从政治策略、人性逻辑、以及“课题分离”的角度来深究。 ? 一、许攸的下场:投曹之后被杀 许攸原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在官渡之战前后,因被袁绍冷落、得不到重用,又因家事被斥责,于是愤而夜奔曹操。 他刚投奔时,给了曹操极关键的一条情报——袁绍粮草在乌巢。曹操采纳建议,偷袭成功,彻底扭转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可以说:许攸是曹操胜利的关键推手之一。 然而,就在曹操击败袁绍、稳定局势后不久,许攸便被杀。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原因是: 许攸依仗功劳,言语无忌,出言轻慢,多次在公开场合以“我若不来,曹公安能有今日”等语自居,引起曹操极大不满。最终,曹操以“乱军心”为由,将其杀害。 ? 二、从曹操角度分析:他为何杀许攸? 表面上看,是许攸“狂妄自大、自取其祸”,但更深层的原因是: 1. 许攸没有“课题感”——混淆角色边界 许攸始终认为: “我救了你,你就该感激我。” 这种逻辑是情绪主导+课题错乱:他把自己的帮助看成对曹操的“债权”,进而在行为上挑战曹操的权威边界,违背了权力博弈中最核心的原则:功高不自夸,臣子不造势。 而曹操恰恰是个对权威极度敏感的人。他能容忍一时的不满(如张绣杀子),但绝不容忍功臣以下犯上、动摇军心。 许攸在“你欠我一个天下”的心理上越走越远,终于越界。 2. 他低估了曹操对“战略秩序”的维护欲 许攸在战时是战略武器,但战后成了政治不安定因素。 他带着“背叛袁绍的痕迹”和“居功自傲的嘴”,成为曹操未来政治整合的最大隐患。 对曹操来说:“乌巢之功值千金,但瓦解军心值一命。” 这就是现实政治中“使用价值”与“可控价值”的平衡博弈。 ? 三、从阿德勒课题分离角度看:许攸“情绪反噬”的悲剧 阿德勒说: “所有的人际冲突,都是因为你越界进入了他人的课题。” 许攸的问题在于: ? 他把自己“助曹成功”当成对方永远需要承认的事实; ? 他想控制“曹操如何评价我”这个他人课题; ? 他无法放下“我为你付出,你就该认可我”的情绪债权观。 于是他不断越界,不断索取,不断表达不满,最终被杀。 这是一种典型的因未能课题分离而导致的“情绪毁灭”: 你想要控制他人对你的看法,你就永远无法真正自由。 ? 四、许攸为什么不能像荀彧、贾诩那样生存下来?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几个人物: 人物 智谋 政治情绪 最终下场 荀彧 高 克制节制,始终不越界 忧愤病亡,但身后受尊 贾诩 高 看清权力本质,绝不多言 安享高位寿终正寝 许攸 高 语言冲动,情绪控制差 被杀 他们三人智力旗鼓相当,但胜负关键在于: ? 荀彧、贾诩知道“话说到哪里停,话说到谁能听”,懂得在系统里生存; ? 而许攸则像是“抱怨型的战略家”,没有转换自己的身份,也没理解政治节奏。 荀彧懂礼,贾诩懂势,而许攸只懂自己。 ? 五、现代启示:你的“价值”不能挑战“结构” 许攸的死,其实是很多现实场景中的写照: ? 公司里,有人提了关键方案后天天抱怨“都是我撑起这个项目的”; ? 团队中,有人因为“我做得最多”而公开批评领导“吃干饭”; ? 合伙创业者中,初始贡献大的那个人反而最容易走向情绪化与自毁。 为什么? 因为你误以为价值=控制权,但实际上控制权=结构博弈。 许攸的“结构定位”——是投奔者、间谍、变节者,曹操永远不会真正信任他。他若识趣,在功成之后“退而守口”,或许还能安享高位。 但他“既要权力认同、又要话语主导、还想情绪宣泄”,结果是三者皆空。 ? 六、总结:许攸是典型的“无法课题分离者”,被自己害死 他的错误在于: ? 认为功劳可以换取情绪支配权; ? 以为自己的话语不受组织结构限制; ? 没意识到政治空间里,“自我表达”是一种高风险投资”。 ? 一句话总结: 许攸死于没有看清“自己是价值输入者,不是控制者”,也没弄懂“功劳不能越界,忠诚才有未来”。 ? 我可以从“价值与控制”、“忠诚与博弈”、“情绪与生存”的视角,延伸出更完整的历史人物系列,比如“法正为何能独得刘备信任”,“王朗为何被诸葛亮骂死”等。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职场小聪明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相亲嫌我穷,反手拿下她警花闺蜜 1981,二流子的逆袭 红楼甄嬛:金手指是两颗生子丹 年代穿书,我和反派囤货过荒年 文豪宿命 妹妹装备白丝后看我的眼神不对劲 非攻略类攻略游戏 每日盲盒,我赶山打猎喂饱全家! 延时告白 攻略病娇暴君后,娘娘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