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十一年,
准噶尔汗国算是称雄西域的大国,仅逊色于辽东的满清,而且在背后与沙俄也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
在大明肃清辽东之际,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汗乘机向喀尔喀大举进攻,土谢图汗等猝不及防,拒战失利。
沙俄趁喀尔喀战败,向其上层人物威逼利诱,要他们投降俄国以寻求保护。
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倡议,喀尔喀蒙古举旗投靠明朝。
大明朝廷令黄得功、马祥麟,孙应元、孙可望、李定国出击漠西蒙古。
与此同时,漠南蒙古49旗王公、漠北蒙古各部之王齐集大明京都,举行会盟仪式,正式宣布宣布喀尔喀蒙古实行大明官制,漠北蒙古正式纳入大明版图。
漠北蒙古的贵族在大明京都落户,与大明友好往来。
时间从崇祯十一年夏开始,打到崇祯十一年秋,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彻底击败准格尔部在喀尔喀的部队。
为了消除准噶尔的威胁,不给子孙留后患,李定国在击败准噶尔部后,直接就地格杀。
……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祖大寿、吴三桂被调配到宣大。
大明内部议论不一,本以为祖大寿他们会抗旨不尊,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竟然直接接旨了。
而在朱常淦看来,却是有些失望。
本来是一次性解决从李成梁开始的辽东军阀的机会,如今看来只能一点点消化了。
“世子,红娘子来了。”
“夫君,我给你炖了鸡汤,你一会儿别忘了喝。”
“呃……”朱常淦看着外面的红衣女子,头皮有些发麻,真是食之知味了,就不能歇几天?
……
而随着漠北的平定,明军直接西征。
此时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是绰罗斯·和多和沁,他利用南伊斯兰教的派别斗争,征服了塔里木盆地
为了给大明秀肌肉,准格尔部直接派八万大军到漠南蒙古的乌穆沁草原,向大明示威。
但明军六万大军出击,直接将准格尔部给屠杀殆尽。
一举奠定省局,接下来几个月时间,李定国直接从伊犁河谷出发,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大明的政权。
绰罗斯·和多和沁在众叛亲离之下,服毒自尽。
其儿子绰罗斯·噶尔丹继位,但很快又被黄得功给抓住,押送京都。
不仅绰罗斯·噶尔丹,就是他的一众老婆也被全都押送入京。
而随着噶尔丹家族覆灭,整个漠西蒙古陷入彻底的混乱,各部都在篡权,都在争名夺利,明军又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彻底征服了西域。
战争以及各部的自相残杀,使得数十万漠西蒙古人被屠杀。
据后世记载:“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惟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缩设佐领昂吉,此外数干里间,无瓦刺一毡帐。“昭链的描写更加夸张:“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三,为我兵杀者十之五,数干里内遂无一人”。
留下的空地由大量移民填充
崇祯十二年,西北地区彻底一统。
……
而在京都,随着西北的一统,朱常淦整个人混身一震,整个人先是一阵惊喜,随即神情猛地呆滞了下来。
「主线任务拯救大明朝完成度:9999/10000」
「大明朝国运值:25679,(国运过万,天灾及小冰河变冷的趋势扭转,其后持续回暖中,百姓的生活改善依旧,一切稳中向好」
「已延续大明国祚:42000天」
「现代寿命奖励:42000天」
「资金奖励:1150684921元」
啥意思?
卡住了?
进度怎么不走了?那我岂不是回不去了?
【全书完!】
……
……
【反正到最后了,也不收费,正好聊一下李定国这个人。当初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因为看李定国的资料,掩饰不住对他的悲怆、共情,才动笔的……写小说嘛,如果没有立场,那写什么?】
一个流寇,却最终成立为大明最后的名将。
他的一生其实是偶尔却又是必然的
之前说过,李定国从小颠沛流离,从10岁那年起,军营就是他的“家”。
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一带饿殍遍野,饥馑相望,各地农民起义渐成燎原之势,敲响大明的丧钟。
年仅10岁的李定国,在这片遍布天灾人祸的土地上挣扎求生。出生于贫苦农家的他无依无靠,唯有吃草根树皮充饥,正在那时,张献忠率军路过。
张献忠见李定国相貌不凡,聪明伶俐,便将他带到军营,抚养其长大。
和李定国同吃一锅饭的还有孙可望、刘文秀和艾能奇三人,他们都被张献忠收为养子,日后成长为大西军的“四将军”,为张献忠征战四方。
其中,李定国有勇有谋,战功卓著,被誉为“万人敌”,是大西军中的顶级流量。
李定国确实也有几分偶像气质,史书记载,他“长八尺,眉目修阔,躯干洪伟,举动有仪度”,且在军中以宽容慈爱著称,喜欢与文人打交道,精通兵法、星象,更像是一位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而非莽莽撞撞的一介武夫。
……
1662年,李定国所部只剩五六千兵马,驻扎在九龙江一带(澜沧江流经西双版纳河段)。
恶劣的气候、低迷的士气让这支以陕西人为主的残兵迷失在人烟稀少的边境,粮食药物供给不足,将近一半将士病死。
绝境之下,李定国仍然鼓舞各地抗清势力奋起抵抗,同时派使者前往暹罗求援,并向缅甸打探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的下落。
直到永历帝被杀的噩耗传来,李定国自知回天乏术,不禁捶胸大哭,悲痛欲绝,数日之后就染上重病。
临终前,李定国撰写表文,焚告上苍:“若大明气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并对部下们说:“宁死荒外,勿降也!”
一代名将,历经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徒留一曲壮志未酬的挽歌。
……
清军曾经两次让李定国一心守护的理想破灭。
第一次是在1647年,张献忠的大西军与豪格所率领的清军在西充凤凰山对垒。两军交战时,张献忠为清军暗箭所伤,阵前殒命。
张献忠是李定国的老领导,也是他的义父。
早在清军兵临川蜀时,张献忠就曾召集四名养子,说:“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危急关头,张献忠放下十多年来对明朝的仇恨,命养子们以大局为重,联合南明抗清。
杀父之仇、民族之恨,不共戴天。之后十五年,李定国一直奔波在抗清前线。
张献忠战死后,大西军形势急转直下。
四将军以大哥孙可望为首,率领大西军残部且战且走,一方面摆脱穷追不舍的清军,另一方面突破南明军队扼守的长江,打开向南的通道,并在遵义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遵义会议”,确立由黔入滇,并与南明朝廷合作的战略。
大西军残部选择向云南进军,一是因为张献忠生前曾经得到过云南土司的接济,与云南兵将过从甚密。张献忠曾经通过石屏土司龙在田得到过大批马匹、兵器,李定国兄弟几人也与龙在田是老相识。
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贵州休整军队时得知了沙定州叛乱的消息。
云南本是明朝黔国公沐天波的地盘。
明朝灭亡后,蒙自土司沙定州发动叛乱,攻陷昆明。
沐天波的妻子和老母都被杀,自己逃出来,躲在角落瑟瑟发抖。看到大西军兵强马壮,家破人亡的沐天波只好抱大腿,与四将军达成合作协议,请大西军平定云南叛乱。
大西军占领云贵两省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经营,并废除了大西国号,确立“共扶明后,恢复江山”的政治方针。昔日的起义军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与此同时,天下大势风云突变,清军因鞭长莫及,无暇进攻西南,而万历的孙子桂王朱由榔在瞿式耜等人的扶持下建立永历政权,在广东肇庆与清军苦苦相持。
1649年,尚可喜率清军攻陷广州,孔有德率军攻陷桂林。一天之间,两广失陷,永历朝廷兵败如山倒,永历帝也与沐天波一样成了无家可归的光杆司令,一路向西逃亡到南宁。
彼时的永历帝正需要一个暖男,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向贵州的孙可望求助。
孙可望乐意效劳,又不想让他待在自己眼皮底下,整天朝见称臣,就把永历帝迎奉到贵州安隆千户所城安置。为表示尊重,特意把“安隆”改名为“安龙”。
据史书载,“王自入黔,无尺土一民”。永历帝自打依附孙可望后,就彻底沦为吉祥物,在后方竖起抗清的大旗。除了李定国,没几个将军真正把他放在心上,他们醉心于拥兵自固,打各自的小算盘。
不过,孙可望也不只是喊喊口号。1651年,这支以原大西军为主的抗清武装挥师北上,开始对清军的绝地反击。
1652年,李定国率部由黔入湘,一举攻陷靖州、武冈。
湖南的清军以为永历政权早就日薄西山,不知从哪儿杀出来这么一支雄师,彻底慌了阵脚。情急之下,剿抚湖南将军沈永忠向广西的定南王孔有德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