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岳託竟然带着兵马直接跑了,这让多尔衮如何不气?
……
大凌河城,李邦华让大军将大凌河城围了起来,不打他们,而是和他们耗。随着天气的骤降,明军的粮草供应比以往更勤快,因为天冷,无论是人还是战马,消耗的能量更多。
大明如此,清兵同样如此。
清兵又组织了几次突围,全军覆没。
李邦华让人搭建了一个高台,可以看到大凌河内的情况。
崇祯这些天看着李邦华这些天一系列的操作,似乎也明白过来什么,他没有再问,而是仔细的学了起来。
过了两天,负责查看的人汇报:“督师,城中开始杀马了。”
又过了两天,负责探查的人汇报:“督师,城中的马已经杀干净了。”
李邦华摆手让人退下,“马杀赶紧了,那就只能吃人了。”
果然几日之后,明军再次汇报出来一个词。
“炊骨析骸!”
就是用人骨头当柴烧,把人肉割下来烤着吃。
整个城中到处是人的遗骸,到处在烧人肉吃,此时的大凌河已变成了一座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下活生生阴森森的阴曹地府。
先是那些受了伤、饿死的兵,紧接着便是朝鲜兵,可到了这里问题就出现了,朝鲜兵哗变了。
紧接着哗变的还有蒙古兵。
很快大凌河城中的蒙八旗先行送信出来,与明军主动联系,秘密请降。
蒙八旗和朝鲜兵愿作为内应。
明军派人前往劝降,却遭到了济尔哈朗的拒绝。
十月二十七,大凌河城破。
除了济尔哈朗、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拓等满清的王工贝勒被俘,其余的所有满八旗兵全部被杀,筑成京观,立在了大凌河的边上,以告慰六年之前死在此城的大明将士。
蒙八旗旗主莫日根、以及大量的朝鲜兵参与内应的兵马,暂时归降大明,但李邦华却没有将他们给编入阵营之中。
因为李邦华不信任他们。
但大明的粮食不可能白白让他们吃,留下来一些人马看着他们修筑大凌河城,其余兵马继续朝着盛京的方向挺进。
时隔十年,大明再次收回大凌河城。
而大凌河城是锦州的卫星城,也是满清想要进军关内的必经之路,相当于再次扼住满清的咽喉。
……
随着大凌河城的攻破,大明的攻势如怒海波涛一般,连绵不绝,不过相比之前的攻势却又发生了改变。
还有一则消息,让大明的士气越加振奋。
孙传庭的兵马肃清了江南,派出五万精锐驰援辽东。
兵马充沛,再加上粮草充足,即便天气还在不断的变冷,但大明的士气却是越加的火热。
然而李邦华的攻势却明显地比以往慢了下来,让各大应的兵马休整。
“督师……”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这是陛下的意思,每逢大战,必然要将炮弹和子弹备足,如今火炮和火铳的储备不足五成。”
李邦华喝了一口热茶,笑着继续说道:“况且陛下的圣旨之中,直言有更新型的炮弹过来。”
“新型的弹药?”崇祯有些欣喜地和李邦华一起前往后方去看所谓的新型弹药到底是何物。
等他们赶到的时候,发现已经有将士在测试新型的弹药了。
“准,太准了。”
“嘿……好东西啊!”
“啧啧啧,这玩意才是真正的趁手。”
“……”
一百步开外的靶子上画着一个八旗兵的画像,此刻胸膛的部位却是被打的尽是孔洞。
明军的的火铳和火炮虽然不再是那种先装火药,然后装子弹,再捣一捣,然后扳下燧石夹子,最后扣下扳机。
而是采用了定装弹的“先进步枪”。
每次装进去的火药数量差不多,射击时弹道一致性也大大提高,但击发方式还是燧发。
从扣下扳机到子弹出膛这段时间最要命,燧石一点点火星,想要引燃发射药就需要一段时间。
可以想象一下,扣动扳机之后,燧石点燃发射药的场景。
眼前呼呼冒着烟,天知道到底是半秒后击发还是一秒后击发,目标还在拼命的跑。
下一刻火铳击发出来能不能击中目标,射手自己都含糊。
而底火的发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兵仗司历经半年的时间,在朱常淦的有意引导下,终于把底火给造出来了。
雷汞,最敏感的火药之一,只要轻轻一撞,就会爆炸。
这东西肯定不能用来当子弹的发射药:且不说做炮弹还得捣一捣给他夯实在咯,就算是做成定装弹,走走路跌一跤,都能bang的一声给你来上一下子,就受不了。
轻的终生不育,重的直接一命呜呼。
可他这个特性却可以用来代替燧石,用于引爆发射药。
只需要以一个小小的撞针代替原来的燧石夹子,而且由于雷汞的反应很快,而且喷出的火又粗又长,所以底火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引燃发射药。
几乎在扣下扳机的下一刻,发射药就被全部引燃,击发出去。
而有了底火,再加上弹壳这个东西,牛逼之处就出来了。
彻底锁定了弹头的质量和火药的质量,确保了弹道的一致性;而且一次性就能完成装火药和装弹头的动作,大大提高了射速和精度。
张世泽握着手中的火铳,“有了这东西,我大明扫平满清,不在话下。”
明军上下,士气高涨。
除了五大营,平虏军、关宁铁骑、蓟辽、宣大的兵马军心稳固,士气之盛,几十年未有。
……
满清这边,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报不断地冲刷着多尔衮等王公贝勒的脑子,甚至是他们的三观。
一直到天色暗下来,紧随而至的一个消息,给了多尔衮一个巨大的打击。
济尔哈朗变节了。
满清郑亲王济尔哈朗正式投降了大明,消息传回满清盛京,所有人为之大震,这个消息对多尔衮来说,犹如平地一声炸雷,让他目瞪口呆。
然而,他在朝廷之上,对王公贝勒和大臣咆哮着说:“你们都在骗朕,这不可能是真的!”
在他的眼里,谁变节,都不可能是济尔哈朗。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济尔哈朗乃是大清的郑亲王,当初他支持豪格,后来又支持阿济格,都没有改变他对大清朝的忠诚,更在危急关头掩护自己,怎么可能会变节?
更何况济尔哈朗的全家老小都在盛京,并且担任各种重要职务……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