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报了吴桥兵变之仇。”崇祯五年,孔有德带着大明朝最先进的火器营,在吴桥起兵叛变,与耿仲明渡海投降后金,使得崇祯想建立一支火器劲旅的计划泡汤,更一举让后金的火器赶超了明廷。
如今还是这支部队,不过兵变的地方却是放在了满清的盛京。
一场爆发,死亡数千人不说,更直接让满清火器营一朝回到建设前。
这内心的舒适感,简直难以言表。
……
而额哲这边,朱常淦也是旅履行了他的承诺,将他给放回了漠南蒙古草原,但放是放回去了,但如今的漠南蒙古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漠南16部,49旗,却是日子难过的紧。
他们不想投降明朝。
可不投降明朝,宣大、蓟辽、密云的兵锋便不断的进入草原,抢他们的马匹、牛羊。
漠南蒙古一战,四大营以及宣大、密云等兵马,一举击穿蒙古诸部。
回来的时候,从蒙古带回来大量的马匹。
不说四大营挑走的。
单单卢象升这个宣大总督,下面就新组建出了三万骑兵。
洪承畴履新蓟辽总兵,自然也不可能放过这机会,蓟辽几个总兵也新添了两万骑兵。
密云多了一万骑兵。
此消彼长,大明靠近北面的各边镇,实力增加了不止一筹。
而且为了继续削弱漠南蒙古诸部,宣大、蓟辽、密云等明军采取不间断的骚扰,防止蒙古兵再次卷土重来。
趁它病,要他命。
以往满、蒙骑兵入关,每次都掳走大明数十万人口和牛羊,卢象升、洪承畴又都不是那种“愚仁”之人,一有机会便会出关。
额哲看着草原上的乱局,眼眶发红,“我漠南蒙古诸部该何去何从?”
“母亲,你告诉我!”
如今他们仰仗的满清骑兵,在火器赶上明廷之前,又不愿意为了漠南蒙古诸部,与明廷展开决战。
苏泰经过千辛万苦,在锦衣卫的帮衬下,也从满清逃出来了,“依我之见,还是投降明廷吧。”
“不说其他,单单换你回来,便已经彻底回不去清廷了。”
额哲咬着牙,怒道:“那我岂不是真成了三姓家奴了?”
他识的汉字不多,小时候觉得汉字太过枯燥,总是不听话,却不料他自己从林丹汗那里找了一本《三国演义》,竟然看的津津有味。
到如今,他甚至可以将里面的情节倒背而出。
“什么三姓家奴?咱们自己家的不算,说到底,你也就两姓。”苏泰扭头问儿子,“你在明廷京师待了这么久,有什么感受?”
“明廷很强大,明朝皇帝比我们听说的要更强势,我听关在下面的人说,皇帝刚刚杀了朝堂之上近三成的官员,其中甚至有朝中重臣……”
额哲将自己的见闻与苏泰说了出来,听的苏泰长叹一句,“如你所说,明廷的兵锋恐怕不会藏太久,便会再次出鞘了!”
“打谁?”
苏泰没有回答,而是看向远方。
只见一骑从远处奔来,原来是苏泰留在盛京的人让人传回来一道信息。
苏泰看完之后,将羊毛毡递给额哲。
“天佑军哗变?炸死炸伤数千人?”
“天佑军……那不是满人最强的火器营吗?他们叛变了,还炸死这么多人,那岂不是……”额哲怔了良久,终于下定了决心。
……
七月十五,漠南蒙古十六部派使臣向大明递交了降表。
大明礼部与漠南蒙古的使臣商议诸多事宜。
朱常淦没有参与,双方讨论的很激烈。
当太阳落山,朱常淦和崇祯交换身体之后,王承恩照例给崇祯复述的时候,提到了几个字眼。
“察哈尔、科尔沁、内喀尔喀……等十六部,每年向大明朝贡马匹、牛、羊,合计三万匹,而大明则不再派兵北上,并与诸部共同抵抗满清……”
这让崇祯异常的兴奋,“此一时,彼一时,朕甚慰也!”
想当初,在大明朝财政困窘的情况下,为了笼络林丹汗共同对抗后金,每年给林丹汗岁币白银40000两。
可即便如此,林丹汗还是收了钱便翻脸不认人,反过来亲率大军攻打宣大边塞,以此要挟朝大明朝索取八万两,以示羁糜。
如今漠南蒙古诸部,不仅反过来朝大明朝朝贡,而且还要请求明朝的庇护,这让崇祯如何不唏嘘?
“陛下,这还只是第一天的议题,接下来还有两天。”
崇祯点头,“你继续说。”
“是,皇爷!”
当王承恩提到孔有德哗变的时候,却见皇帝的眼眶突然变红,久久没有出声。
“陛下,您休息一会儿,我让人给您弄点宵夜。”
“不用了,朕去皇后那里吃点就行。”崇祯站起身,平复了一下心情,忽然想起自己好久不曾去皇后那里了。
“可……皇爷,您今儿个中午刚去过陈妃那里……”王承恩低着头,“御医说陛下今日操劳过度,让内臣劝陛下好好休息几天。”
崇祯的脚步一顿,脸上的肌肉抽了抽,要不然他怎么感觉自己的身体最近有点虚呢?
敢情不是自个儿的身体,你不心疼是吧?
终究,崇祯还是让王承恩给自己拿了一套笔墨纸砚过来,告诫自己要凝神静气。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封奏疏上。
他轻轻的展开,却是熊文灿的奏疏:“滇将许名臣捧宪檄招抚,其述贼乞抚之词,不曰‘解散归农’,而曰‘愿带马兵七千、步兵三千合万众以剿贼自赎’……”
崇祯猛地叫住王承恩,“这封奏疏,朕如何批的?”
“回皇爷……”
王承恩将皇帝今天批阅的情况,原原本本的讲了出来。
听的崇祯脸色大变,“岂能让献贼投降?难道就没有人说这是养虎为患?”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