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太史对《周易》很有研究,陈厉公就让他用《周易》给陈完算卦。当时的卦象显示,这个孩子,将来能看到立国的光芒。先是国君的宾客,其后裔会取而代之,拥有自己的国家。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应该是姜姓之国。因为姜姓,是太岳的后代。
齐桓公称霸这几年,秦国并没有大的动作。公元前672年,隐忍了几年的秦宣公,终于要有所作为了。因为实力越来越强大的晋国,在晋献公的带领下,正在不遗余力拓展晋国的发展空间。
晋献公攻打骊戎以后,又试探性地进攻了几次秦国。晋献公这些动作,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任由秦国发展壮大,总有一天,秦国会跨越黄河,攻打晋国在河东的腹地,甚至入主中原。
进入春秋以来,秦国兼并了西戎及周边不少土地,版图大大增加,戎狄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而晋国在晋献公的带领下,也不甘人后。晋献公继续着父亲晋武公的事业,兼并了好几个诸侯国。
晋国西进,秦国东扩。两强相遇,各种冲突不可避免。
面对晋国咄咄逼人的态势,秦国文武大臣群情激奋,纷纷要求与晋国开启战端,还晋国以颜色。恰在这时,晋国出兵三面包围了杨国。杨国是汾水西岸一个小国,是周宣王封给儿子尚父的。
杨国北面是霍国,西面是翟国。翟国跨越黄河东西两岸,南面是梁国,梁国与秦国同宗。翟国和梁国,都是秦国的东部邻国。
晋国三面包围了杨国,莫非是给杨国留了一个西逃的缺口?杨国君臣也不愿意等死,于是和一些杨国百姓,携带着金银等贵重物品,穿过翟国来到秦国。秦宣公大喜,封杨君为秦国大夫。
翟国是赤狄建立的国家,翟国西面,是地域辽阔的义渠。
晋国驱逐了杨国君臣,给了秦国出兵的理由。在晋献公在位的第五年,秦宣公在位的第四年,秦军和晋军在河阳正面相遇。虽然总体上晋军战斗力超过秦军,但因为晋军常年与周边诸侯国,还有戎狄等交战,并且屡屡获胜,所以晋军出现了轻敌倾向。
而秦军在秦宣公在位这几年,并没有发动像模像样的战争。所有秦国的将士,都憋着一股要打一场胜仗的念头。双方一开战,秦国将士像猛虎下山一样冲向晋军。相比之下,晋军的士气就要略逊一筹。交战结果,秦军击败晋军,取得了河阳之战的胜利。
秦国此战的胜利,长了秦军将士的志气,灭了晋军将士的威风。从此以后,在西方隐忍了多年的秦国,以虎狼之师的凶猛形象,出现在了中原各诸侯国面前,晋国首次被秦国打败,并且败得很惨。秦国的胜利,也震慑了齐国、鲁国和中原其他诸侯国。
之所以这些年秦国很低调,主要是因为晋国,阻挡在秦国东进的道路上。原来以为国土、人口日益膨胀的晋国,是多么威武雄壮,多么不可一世。经此一战让秦国认识到,晋国不过如此。喜欢战乱与冲突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