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汉在对面的茶肆蹲守半个多时辰了,终于等到了许黟。
“许大夫,你可算是来了。”老汉拉着孙儿坐到对面的木凳上,苍老的脸上有着抹不开的愁绪。
许黟看了看老汉,又看向倚在他旁边的小孩。
这小孩面色黄中带白,无光泽,头发枯槁,这些外在可见的症状放在寻常乡下百姓小孩身上,并不少见。
毕竟常年营养不良,油水不足,长得好的小孩几乎少见。
但见这小孩,他脸上失了血气,不像是长期营养不良,更像是得了什么不好的病。
小孩子被许黟盯着看,有些害怕地往爷爷身边缩去。
许黟见状,就把目光移开,回到老汉身上:“老丈带着孙儿是来看什么病?”
老汉连忙道:“我孙儿的腿上,出生时就带了一颗红痣,结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红豆大的血疱,不到半年就长到如婴儿拳头大小了。”
许黟听到这话,紧皱起眉梢。
他向阿旭和阿锦使了个眼神,两人瞬间了然,立马回到车厢里,搬了折叠屏风下来。
接着,就将屏风打开,架在后方,开辟出一片隐秘而不漏风的空间。
许黟向老汉言明需要检查血疱,让他带着孙儿来到屏风后面。
他道:“麻烦老丈将孙儿的亵裤解下来。”
那小孩看着七八岁大,听到要脱裤子,就乖乖地解开外裤,把里面的亵裤脱下来。
顷刻,两条细细瘦瘦的小腿出现在许黟眼前,许黟垂眸,目光落在大腿外侧长着的血疱上。
说是血疱,其实不然,许黟观其模样,这块差不多婴儿拳头大小的血疱,更像是鲜红的斑痣,表面微微凸起,浮出肌肤,里面好像分布细密的猪肝色血管。
他蹲身检查,紧皱的眉梢没有松开。
“可疼?”许黟按着患处,声音柔和地询问小孩。
小孩懵懵地看着他,听到他问话,摇了摇头。
不疼……
却能动。
许黟心里嘀咕着想,患处呈现海绵状,这怕是从胎里带出来的。
许黟又轻声地问小孩:“平日里,它可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小孩太小了,除了知道不疼以外,其他的都问不出来。
老汉在旁看得紧张,大冷天的双手都出来汗水。
他口中干涩,默默地吞咽着唾沫,试图用来缓解心中的不安。
可看许黟问完孙子就一直闭口不言,他止不住地开口说话:“许大夫,我这孙儿腿上这是得了什么病……还,还望告知。”
许黟眉梢依旧拧着,他神色内敛,轻叹了一声:“老丈,你之前可有带孙儿去看过?”
老汉赧然地垂下头说:“我们以为不过是个痣,便没管过。”后来,也是渐渐觉得不对劲。
一开始是出现在走路上,他孙儿走着走着,会平地而摔。
再接着,就是孙儿越来越瘦,脸色也难看起来。
他们本以为是吃得太少了,就舍了本,五天喂颗鸡子,喂了大半年,不仅没起色,反而越来越不对劲,连腿上的那颗红痣都变成了血疱。
这时候他们听闻城中出现了个年轻有为的好大夫,看病收取的药钱不高,就带着孙子过来了。
“我们也是没法子,地里有庄稼要忙,一年到头来攒不到几个钱,这手里头拮据,可不就拖到这时候。”老汉说罢,看起来更加苍老了。
他不止一个孙子,可养活下来的没两个。
这个小孙子还算听话,模样也乖巧。要是没得病该多好,长到十二岁就可以帮忙下地做农活了。
可要是真得了什么治不好的病,便没法子了。
家中舍不出这么多钱来救个小孩。
老汉问道:“许大夫,你快说说,我孙儿得的是什么病?”
许黟还不知道老汉已经打定主意,要是病不好治就放弃治疗了。
斟酌片刻,许黟道:“老丈安心,这病是先天禀赋不足所造成的胎瘤,乃气虚血瘀证,服汤药就可治好。”
看着老汉松了一口气的模样,许黟笑了笑。
“你来得还算及时,并没有造成大麻烦。”他继续说道,“它的胎瘤摸而能动,绵软不硬,并非恶证,只要服用药剂,直到这胎瘤消散便可。”
老汉激动地问道:“那要喝多久的药啊?”
许黟:“短则一旬,长则两月。”
这就要看小孩的恢复情况如何了。
老汉哽住,良久才喉咙发涩地问:“这……这药汤贵不贵?”
许黟回到诊案前,阿锦眼力见地已经为他研磨,铺开纸张伺候。
他坐下来,拿起笔架上的歙州笔,一面书写药方,一面对着老汉温和说道:“不贵,这药方一剂只要二十文,老丈可先在我这儿开一旬的量。”
一旬的用量,就是十包药剂,算下来是两吊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