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鳏夫的文娱 > 第295章 【摄人心魄的炫技之作】

第295章 【摄人心魄的炫技之作】(1 / 2)

(' 第295章 【摄人心魄的炫技之作】(求订阅)

林有成的这篇《赎罪》小说在《人民文学》上面发表,可以说瞬间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度。

虽然现在是八十年代的尾声,即将到来的是1990年,但是文学的影响力依旧火热,更别说这还是林有成所发表的小说,可以说是反响空前,整个文学界都为之一震。

绝对的一场文学大地震,文学界的评论家们很清楚地意识到《人民文学》杂志社所说的茅盾文学奖级别的作品并不夸张。

11月20日,《青年评论家》杂志率先转载评论了林有成的这部《赎罪》,文学评论家向辉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直言《赎罪》这部小说是林有成的炫技之作,评论写道:“林有成的构思惊人,天才般的构思,细节完美,文字细腻动人,极具冲击力,在林有成冷峻、锋利的笔触下女主林雪是近乎极端的创作者生命,对虚构境界的迷恋,伴随了她的一生。所谓的赎罪,就是放大了道德美学,在生命的缺口培育了绚烂。也就是把真相变得难以审判。这就是林有成的残忍之处,人物是背德者,而读者是痛苦的审死官。”

“林有成的某种现实主义风格,或者说基于赎罪这一人性题材的严肃性,对刻意的现代技巧的拒绝。这本小说在探讨虚构这件事本身。读者都知道小说是作家的虚构,但是读者更倾向于忘记它是假的,心甘情愿地被催眠,沉入这个故事的世界。叙述是一门艺术,作家不断探索着它的边界。所以任何冒犯,都是一种对边界的突破,读者在其中获得颠覆性的、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林有成显然是这种叙事探索的创造者。他不仅用文字把我们带入虚构的世界,还在中途将读者唤醒,让人思考虚构本身。”

“思考虚构,也就是思考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这里,林有成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赎罪》是一本丰富的小说,不同的读者在其中各取所需,喜欢阅读故事的读者读到了荡气回肠的故事,而更专业的读者则会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会产生对虚构及小说的更深入思考。”

很显然,《青年评论家》的这一篇评论就是直接揭示了林有成在《赎罪》这部小说里面惊人的构思,不同的文中本虚虚实实,单就这一点而言,就值得让文学评论家们长篇大论地写上分析的文章。

但这只是小说里面的其中震撼的一点。

同日,《燕京文学》也有刊发一篇关于《赎罪》小说的评论文章,称赞林有成是真正的文学大师,评论写道:“无数个悲剧命运填充了《赎罪》整个故事,战争的时代洪流与个人的悲剧命运构成了一个精巧的迷宫。而叙事本身也很精巧,层层迭迭的环绕着,以剧作喻故事,小说喻小说,层层嵌套,让读者走入莫比乌斯环。”

“小说里还包含了一种对文学、对艺术的质疑。林雪活在戏剧性的幻想里,同时幻想是她抵抗孤僻生活的解药。罗阳靠幻想着光明的胜利以及对林雨的爱意支撑自己生存。小说编辑回信那段尤其妙,让故事拥有了衔尾蛇一样的结构……”

隔日,11月21日,《文学评论》杂志的评论家张朝更是直言林有成的这部小说《赎罪》是一部完美的人性赎罪小说,评论写道:“人性的嫉妒和阴影,没有恋人的终成眷属,没有重拾清白,一个死于败血症,一个死在炮弹下,甚至没有赎罪,只有罪人的自我安慰。”

“林雪这个作者式的人物给出的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赎罪,罗阳因本不该由他承担的赎罪之路受苦多年,林雨至死在等待,表姐夫妇享受尽荣誉、名声和富足的生活到生命尽头,然后就凭借她林雪一支轻飘飘的笔和对他们生命最后一点痕迹的篡改就叫《赎罪》了?这实在是太荒谬,发生的事情无可否认矫饰辩驳,只能背负罪恶,赤脚走上荆棘路,直至永远……”

同样,12月5日,《人民文学》杂志也刊发了前主编王濛对于林有成的《赎罪》这部小说的评论文章,可以说是一篇赞誉,直言这是关于人性思考的小说,关于叙述本质的小说,关于小说传承的小说,评论文章里面更夸赞道:“惊艳于作者林有成对于故事情节的设计,构思之精巧,写作手法之纯熟,对人物心理把控和渲染节奏之高超,让这部作品相当引人入胜。无论是冲突发生前那个如画的夏天,残酷的战争,还是三人之间的矛盾与纠缠,都具象地用文字表现了出来。”

“从雾气般的荷尔蒙到战场残酷硝烟再到林雪垂垂老矣的脑海中,弥漫着林雪无处排解的表达欲、受家庭影响多少有些病态的性格以及那骨子里的出于报复也好出于缺爱也好的—恶。即便终其一生忏悔也没有作用,在那个夏天的夜晚在那个混乱的时刻,她只是动了动她的嘴唇,然后罗阳的人生先毁了,接着每个人的都彻底毁了,明显感觉到林有成是在小心翼翼的保护着林雪,使得故事继续往下走使她能逐步发育完成自人至神的转变,可惜直到结尾还原了罗阳与林雨早已亡故的真相后,他俩那句‘我会等你,你要回来’,也只是躺在信纸上,消融在战争的灰烬里,停留在没人知道真假的历史中。”

“一个关于多重叙事视角和叙事嵌套的文本,小说的核心与其说是罗阳与林雨之间的爱情故事、林雪的赎罪,不如说是关于小说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小说真的能够帮助林雪赎罪吗?读者所希望的是血淋淋的现实,还是美好的虚构和想象呢?林雪过分的想象毁灭了罗阳,但她再次通过这种过分的想象让罗阳和林雨战后重聚,生活在一起,想象之过与想象之功,如何来衡量这一切……”

很显然,正如前主编王濛提出来的如何衡量作者的虚构式地赎罪,这同样也引起了剧烈的讨论,不单单是文学杂志上,还有文学圈外,学校文学社,热爱文学的青年读者们都在激烈地讨论着,交流着。

《赎罪》发表之后,迅速受到了国内各大文学选刊的密切关注和跟踪选载,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们在讨论林有成的这篇《赎罪》。

《作品与争鸣》、《小说选刊》、《湘江文艺》等文学期刊都有在第一时间转载……

真的就是相当火热。

可以说,在这个八十年代文学即将结束的这一年,林有成的这篇《赎罪》真的就是让无数文学爱好者都相当疯狂。

林雨和罗阳的爱情是那般勇敢,跨越阶级,可以说是与你相爱时,我清白又勇敢,但是故事的结局又是那般残忍而现实,两个人都死在了战场。

这些文学青年们从未想过林有成的会有这样的小说,这样的爱情,这样的人性,这样的文学结构。

除了文学杂志,各种关于《赎罪》的观点都在疯狂地碰撞着!

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的余桦等人同样也在激烈地交流讨论着林有成的这部《赎罪》,很显然这部小说对他们的冲击也是相当大,一个个都震撼到不行。

“我必须要说,这是让我很心塞的书,那种心塞不是单纯的难过、遗憾,更是一种难以宣泄的情绪。”

程红心情就是依旧有些压抑,沉声说道:“小说读的我几度想哭,罗阳和林雨真的太惨了,而这一切却是十三岁的女孩的误会。有时候人真的会选择性的忽略或就是不承认自己曾经心中的嫉妒和恶意。怎么说呢,还是不是什么错误都可以原谅的,真的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

最新小说: 穿越兽世,大蛇他粘人又小气 王妃她表里不一 都市小神仙 退伍兵传说 撞南墙 这异能超纲了 爱的关键词 开局爹娘惨死,重生让全村傻眼 不满分暗恋 天上掉下个眼珠般的林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