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晚风轻轻拂过青山村,赵家堂屋里的煤油灯将众人的身影拉得老长,一场关乎家庭未来走向的讨论正在激烈进行。一切源于赵家女儿赵悦的提议——让堂哥哥赵安在县一高门口开小吃店。小姑从赵悦那儿回来后,第一时间召集家人,还特意强调:“小悦已经跟她爸还有在部队的小哥都商量过了!小哥在信里说,现在政策松动,只要合法经营,做点小生意准行!” 奶奶的眉头拧成了疙瘩,布满皱纹的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此时的农村依旧实行挣工分制,家里的农活繁重得像座山,春种秋收、喂鸡养鸭、侍弄菜园,哪一样离得开人手?“安子和富贵都是壮劳力,这一走,家里的地谁来种?圈里的鸡鸭鹅、栏里的猪谁来喂?”奶奶的声音里满是焦虑,“要不把富贵留下,咱再请个人帮忙?” 小姑轻轻叹了口气,往奶奶身边凑了凑,耐心解释道:“请人哪有那么容易?就说咱家养的这二头猪、二十来只鸡鸭鹅,就算全卖了,挣的钱还不够去县城请个帮工半年的工钱。要是请人,往后家里连荤腥都难见,干脆猪也别养了,鸡鸭鹅少留几只。” “人不能不过日子,这些可都是家里的进项啊!”奶奶心疼得直抹眼角,浑浊的泪水滴在手背上,“去年过年,要不是杀了头肥猪,一大家子哪能吃得那么热闹?现在说不养就不养,往后日子可咋过?” 大伯母在一旁也红了眼眶,她望着墙上挂着的孩子们的奖状,声音哽咽:“家里本就人丁外流严重,孩子他叔在外,小叔、小姑也都有自己的营生。如今家六个孩子一下子要走三个,家里只剩下三个还在上学的娃,地里的活儿谁来扛?” 小姑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缓缓说道:“妈,您想想,小美、小欢他们都在上学,往后要是考上大学,学费、路费哪样不要钱?光靠挣工分和这点养殖业,咋供得起?小悦在县一高念书,眼瞅着学校门口连个像样的小吃摊都没有,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她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奶奶,“小悦说了,没人干就先不弄这些养殖,让孩子们安心上学。家里就养两三只鸡,够吃就行,猪和鸭子能卖就全处理了。等小吃铺开起来,肯定能有别的进项。” 这时,一直沉默的大伯开了口:“孩子们有想法是好事,现在世道变了,光守着几亩地、几只家禽,怕是没出路。安子在家待了一年,也该出去闯闯了。” 奶奶依旧犹豫不决,颤巍巍地拉住小姑的手:“一年真能挣几百块钱?”要知道,当时人们工资普遍微薄,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月薪不过二十左右块,工作两三年的熟练工也才二十八九块,30多块已是令人羡慕的高薪,几百块对普通家庭来说,堪称天文数字。 小姑面露难色:“我也说不准。”气氛瞬间凝固,空气仿佛都变得沉重起来。 就在这时,赵悦从里屋跑出来,眼睛亮晶晶的,像藏着星星:“奶奶!我给在城里当工人的表哥写信问过了,他说现在城里的小吃摊生意可红火了!咱们县一高有那么多学生和老师,只要味道好、价格公道,肯定能挣钱!而且爸妈也支持,说愿意借些本钱给我们!”她握住奶奶的手,语气坚定,“具体能挣多少我不清楚,但开小吃铺肯定比养这些鸡鸭鹅强!等小吃铺开起来,每年挣的钱都交给奶奶,保证比现在收入多!” 赵悦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您看,一个肉包子卖五分钱,成本三分钱,一个就能挣两分钱。要是一天卖五百个,就能挣十块钱,一个月下来就是三百块!”她的话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众人心中的希望。 在赵悦的坚持和劝说下,尽管大伯母和奶奶满心不舍,最终还是被这个古灵精怪又充满主见的小姑娘说服。但真正让奶奶点头的,是赵悦那句:“奶奶,您一辈子都在为这个家操劳,等小吃铺挣钱了,您就好好歇着,享享清福!”喜欢雪夜红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雪夜红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