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77章 集中力量,航发大会战
40分钟后,常浩南便来到了丁高恒的办公室。
有些出乎他预料的是,除了后者本人之外,还有航空工业总公司的董事长梁卓平也在。
“丁主任,梁总。”
常浩南只是在去年参与八三工程之前的那次面谈会上跟他见过一面,不过再怎么样,他对于自家航空工业的掌门人肯定还是认识的。
不过仔细想想倒也合理,毕竟丁高恒这种身份,不可能亲自去主持一次具体技术层面的会议。
而常浩南又没那么多精力去搞行政工作。
所以大会真开起来,无论在哪,肯定还是得由梁卓平来负责实际的筹备工作。
“小常啊,随便坐吧。”
丁高恒正在翻看手中的一份报告,从封面上看似乎正是有关航空发动机产业的。
而梁卓平竟然主动站起身,跟常浩南握了握手。
“浩南同志,好久不见。”
仅仅第二次见面,称呼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虽然听起来似乎区别不大,但其中隐含着的意思,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梁卓平已经不太好把常浩南视作一个单纯的晚辈或者下属了。
实际上前者的内心此时也是有苦说不出。
要知道,当年让常浩南参与八三工程,他好歹也是出过力的。
但毕竟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后面也就没有格外去关注。
毕竟刚开始一段时间,关于八三工程的报告里面,对方的名字出现频率也不是非常高
结果等到今年年初意识到情况不对,终于反应过来的时候,再想发力就已经来不及了。
谁能想到才半年左右的功夫,人家把人脉直接建设到丁高恒那去了?
于是梁卓平就有点尴尬了。
在科研领域,他不是院士,甚至也不是型号总师这类带头人。
行政上虽然身居航空工业董事长,但对方又不是你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员工,再说看人家跟丁主任这关系也是非比寻常,谁能压谁一头还说不准呢。
而要论个人关系,他还不像阎忠诚和杨奉畑这老几位一样,在常浩南刚加入八三工程那时候就一直带着他。
艰苦创业你不陪,功成名就你是谁?
这点自知之明,梁卓平还是有的。
总之小常同志四个字卡在嗓子眼半天愣是没能叫出口。
最后还是换了个称呼。
常浩南倒是没在意这些。
能跟梁卓平在地位上尽量拉平一些没有坏处。
不是说对这个人有什么意见。
而是在他的计划里面,未来要把航空工业总公司下面所有负责航空动力的单位全都拆出去单独成立一个华夏航空发动机集团,势必要触及到梁卓平的利益。
早点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没办法跟大趋势对抗,反而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到时候出现一些不愉快的可能。
“丁主任,我这段时间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考虑之后,写了一份关于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报告,请您过目。”
常浩南从包里把掏出一个档案袋,放在了丁高恒的办公桌上。
后者拿起档案袋,被里面内容物的厚度震惊地动作停顿了一下,然后才动作麻利的拆开。
“简单说说伱的想法,关于那个航空发动机产业大会的。”
常浩南的报告主要是关于技术可行性论证,以及汇总国内外航发产业发展情况,并没有直接提到刚刚在电话里面说过的内容。
“我认为,涡喷14发动机的最终定型,实际上以另外一种形式实现了当年高推预研项目设定的目标,也就是对标f404发动机,为我国自行研制涡扇发动机提供技术储备。”
所谓高推预研项目,是1980年时,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启动的第一个按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的大型预先研究项目,历经15年,才终于在1994年1月拿出来了一个样机。
尽管这台样机在纸面上达到了换算流量25kg/s的目标,但实际上么……
反正在项目总结里面,重点部分只能写“锻炼了人才队伍”。
这也是我国搞第三大涡扇大推过程中遇到的众多挫折之一。
只不过在如今的时间线里,由于涡喷14表现出的性能过于支棱,甚至在部分指标上达到了早期型f404的水平,相当于给这个不是很成功的项目强行挽了个尊。
但无论如何,这都说明咱们华夏已经把第二代发动机给玩明白了,按照一般科研规律,接下来就是时候搞第三代了。
因此停顿了一下之后,常浩南又继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