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欠了欠身子,说道, “大王,臣私下里都劝了大王多少次,大王回绝到臣都不敢劝了,群臣知道大王没有私心,只有公义。” 晋王听到这话,才完全放下心来,但还是没往御床上坐,说道, “虽说你我君臣相知,但天下悠悠众口,难免众口铄金,既然逸少说那份禅位的诏书在杜曾那里,那就要先把它拿过来。茂弘,你说哪?” 王导摇了摇头,说道, “大王是知道臣的,兵事,臣不擅长。” 晋王又问向旁边的王敦,说道, “处仲,你看周士达那个办法怎么样?用互市的办法,把武当山里面的逸民都引出来。” 王敦点了点头,说道, “大王,士达是世之良将,仅用八千人,就大破杜曾,在场的诸位,包括臣,都不敢说有这个本事。依臣所见,士达的办法,是最稳妥的,只是……” 晋王看王敦欲言又止的样子,急忙追问道, “只是什么?” 王敦沉吟了片刻后,才说道, “只是这样打,恐怕要一两年,甚至更久。” 晋王大手一挥,说道, “这次邺城的教训,就是阿裒太急于求成了,稳扎稳打,时间久一点没关系。既然大将军也觉得没有其他问题,那就这么定了。” 晋王迅速的拍了板,没给其他人反驳的机会,他现在太需要留下周访这样一个又能打又正直的武将了。 只要周访还能够镇守襄阳,扼制上游,那么大将军王敦的野心,就还是野心,不会成为野望。 有了周访这个梁州刺史,在加上广州刺史陶侃、豫州刺史祖逖,这一南一北的夹击,王敦应该能够安稳很久。 王敦自然也看出了晋王的用意,他也终于说出了此次贸然入京的真实目的, “大王,现在六州安宁,匪患皆平,杜曾又被围在武当山不能动弹。臣以为应该厉兵秣马,西征入蜀,扫平李雄。” 晋王一听这话,差点从床上跳起来—— 这可不行,万万不行。 天下未乱,蜀先乱。 蜀地自来就是野心家心仪的起兵之地。 这要是让王敦领兵入蜀,扫平了李雄? 一方面,他的功劳,只怕就封无可封,只能称公建国, 另一方面,一旦王敦占领了蜀地,那么就处在长江的最上游,到时候顺流而下,只怕江南之地,都保不住了。 去,自然是不能让王敦去的。 但又不能直接说, 毕竟李雄是真的扯起大旗,改元建国,国号还换成了大成,说是篡国逆贼,一点也不为过。 王敦身为大将军,去讨伐这等逆贼自然是合情合理。 晋王绞尽脑汁,总算是想出一个理由,长出了一口气后,说道, “大将军,事有轻重缓急。现在李雄不过是疥癣之痛,石勒和刘曜才是心腹大患。现在他们都像狼一样盯着平阳这块最后的肥肉。” 晋王说到这里,越说越是顺畅,本来只是搪塞王敦的话,竟然汇聚成了一个计策, “一旦这个肥肉到了火候,这两匹狼,定然会一拥而上,到时候,可就是北伐的最佳战机了,如果能一举打过黄河,夺回并州,把石勒和刘曜隔开,再利诱鲜卑诸羌,合而围之,天下何愁不定?” 王敦刚开始还很不耐烦,想好了理由要反驳,就说司州有荀组、李矩,豫州有祖逖,徐州有蔡豹,都足以抵挡一阵。 可随着晋王分析的深入,王敦也看到了晋王描述的那个机会—— 他再次冷静了下来, 计算着得失。 蜀地虽然优越, 但刘聪俘虏二帝, 是整个天下的仇人, 要是把刘聪抓住, 只怕,自己的功勋, 不称公建国,天下都不答应了。 王敦思虑良久,反复衡量,最后还是点了点头,说道, “大王英明,是臣目光短浅了。臣这就回武昌去,操练兵马,等待大王的召唤。” 见王敦满意的坐下,晋王心中的担忧才落地,长出一口气后,扭头问身旁的宦官,说道, “今天,还有什么事情嘛?” 宦官翻了翻早晨司马睿交给他的记事簿,这才说道, “今年扬州大荒,坊间有流言说是淳于伯冤死(见第三卷第13章),上天不满,降下惩罚。” 司马睿眉头一皱, 现在,他最要紧的就是名声—— 像这种冲着他名声来的流言,是最致命的。 毕竟一件坏事处理不好, 那十件、一百件好事,都白做了。 这事情看着只是有点苗头, 但已经能传到自己耳朵里了, 就不一定是报上来那一点。 晋王听好,让宦官把记事簿递给他。 司马睿翻开记事簿,向着王导问道, “茂弘,你管着扬州,扬州可是根本,可不能出一点乱子。” 王导自然知道晋王想听什么,忙说道, “大王放心,臣已经按照大王的心意,减免扬州税负,调运江州、湘州的粮食来稳定扬州的粮价,抓了一些不法商人,平了几处煽风点火的匪寨。”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说到这里,王导话锋一转,扯上了陆晔, “这事情都是士光经手操办的,臣给士光表功,士光却说内乱终是施政有误,不值得表彰。” 被点到了名字,陆晔一脸不情愿的站起来—— 他倒不是不想领表彰, 只是那些不法商人里, 有不少本就是他们吴郡四姓的钱袋子。 他这也算是断尾自救了。 舔伤口还来不及哪, 哪里还有心情去表功劳。 “臣不敢领赏,实在是愧对大王的信任,臣教子无方、御下不严,家里竟然出了不少挖墙根的仓鼠,臣还请大王治臣的罪,以安民心。” 陆晔把心一横,与其让刘隗刁协把自己的那些问题抖落出来,还不如自己先走一步,把能说不能说的,都先说了。 他这么一说,还真就把生憋了一天,正准备撸袖子大干一场的御史中丞刘隗给生憋了回去—— 心里默念:他这都是我的词。 晋王眉头一皱,本来他是想借着这个事情,打压一下王导,最好王导能把扬州刺史退出来,然后他再把这个好处许给刚刚和王家闹翻的荀崧。 可谁承想, 王导才一开口, 陆晔就把这口黑锅结结实实的接了过去。 一副你要杀头, 就杀我陆晔的头, 王刺史,他没毛病! 晋王心里正在犯难之际—— 现在的吴郡四姓,经过了十年的持续压制—— 时不时的抓一两个孙权后人出来,以谋反复国的由头,将吴郡四姓再过一遍筛子。 这几年下来,已经没什么人敢走吴郡四姓的门路了。 那真是,好事一件没有,黑锅背个不停。 不过,这也怨不得别人,谁让他们当年那么傲慢哪? 晋王当年亲自写帖子,请他们出来做官,甚至亲自乘车去请,一律都是闭门谢客。 当然,也不是没有聪明人。 你看人家纪瞻就很灵活—— 闭门归闭门,不耽误人家邀请王导这些南渡名士到别院去清谈哪。 晋王的思绪在心里来回绕着,每次看到陆晔就想起了陆玩那句——几为伧鬼。 司马睿稳了稳心神,看向了他最信任的中兴四佐——刘隗、刁协、戴渊。 还有一个周顗前段时间,因为侄女结婚,门客打伤了尉官,被刘隗一本参倒,成了一介白衣,没了上殿的资格。 每每想起这个,他就气得很—— 本来他就这四个得力的人手, 还指望他们斗宗室、斗权臣哪? 他们自己先斗起来了。 想到了此处,晋王先瞪了刘隗一眼,眼神掠过刁协,又瞪了戴渊一眼—— 让戴渊当护军将军,就是让他去得罪那些权臣的,他可倒好,权臣一个不敢得罪,揍得百姓可不少,这黑状都摆到自己案前了。 司马睿最后把目光锁定在刁协身上,问道, “玄亮,士光说要治他的罪,你看怎么处罚合适?” 刁协再次被点到名字,心里已经是万分不爽—— 心想: 好事轮不着我, 这种得罪人的事情, 都是让我出头, 我出头也行啊? 最后您又要来一句—— 这次就算了, 下次可不要再犯了, 哎呀, 这都是孤的错, 要罚就罚孤吧? 刁协不愿背锅,自然就要甩锅,往旁边一看,管着刑罚的大理少卿卫展正神游物外哪,这能让他跑了? “大王,臣当值尚书台,这律法的事情,臣不太明白,不敢妄议,道舒(卫展的字)通晓律法,还请大王垂询。” 卫展正在那里想着外孙王羲之回来了,晚上做些什么好吃的,给外孙子接风洗尘哪,一口黑锅就甩了过来,砸得卫展是猝不及防。 晋王也不好太为难刁协,毕竟这些年刁协受得夹板气最多,要是真撂挑子不干了,还真就没有人敢接那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晋王叹了口气,转问卫展, “那道舒就说一说吧,该怎么处罚士光,才最合适?” 卫展摇了摇头,说道, “大王,以臣愚见,不应该处罚陆常侍。” 晋王眉头一皱,说道, “卫展,你好大的胆子,你是说孤的庚寅诏书错了嘛?诏书上白纸黑字写着族人造反逃亡,族长首罪处死。” 卫展把脖子一挺,说道, “诏书没有错。” 晋王的脸色稍微好看了一点,继续问道, “那就是陆士光错了?” 卫展拔得更直了,继续反驳道, “陆常侍,也没有错。” 晋王刚消得气,又升了起来,就算你是逸少的外祖父,也不能太不给自己面子吧? “那就是爱卿错了?” 卫展继续说道, “臣也没有错。” 晋王被他这套一问三不错惊呆了,问道, “那是谁的错?” 卫展不紧不慢的说道, “律法,律在法前,律者,时也。当年战乱起,江南不宁,恶匪遍地,大王以严纠宽,行峻法,是爱民护民的仁政。”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今六州承平,安居乐业,峻法就成了苛政暴政,就像当年商鞅变法时,峻法可以强秦,但到祖龙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峻法又会亡秦国。” 晋王越听越觉得卫展说得在理,说道, “不错,兴秦亡秦,皆秦法。法一成不变,就会变成暴法,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但这些道理,和孤的庚寅诏书,又有什么关系哪?” 卫展继续说道, “大王,现在的诏书上,有拷问儿子来搜集父亲罪证的,也有鞭打父母询问儿子下落的。这些都有违亲亲相隐之教化。” “如果一个臣子连父母子女都能出卖,那么他对大王的忠诚还可信吗?” 晋王听闻摇了摇头,说道, “当年齐桓公身边三佞臣,就是这样的小人,他们的忠诚当然不可信。” 卫展继续说道, “诏书里说,族人犯罪逃亡,族长就是首罪要处死,那如果族长是主谋,处死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族长明法纪,要把族人扭送官府,族人害怕被扭送官府,才出逃的,却还要牵连族长,这是不是—— 让犯法的族人,得到了好处, 让守法的族长,受到了惩罚。 那么这样的律法是不是暴政?” 晋王点了点头,说道, “不错,道舒说得有道理,那你说,应该怎么办?” 卫展继续说道, “律法如果放过了一个坏人,那以后还有机会弥补,但如果错杀了一个好人,就会让百姓埋怨朝廷、累及大王。” “庚寅诏书中不适宜现在安定情况的法条有很多,如果能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正式的法条,来替换那些过时的禁令,那样臣再审理起案子来,也就轻松多了。” 晋王大喜,说道, “道舒所言,正是孤心中所想,礼乐教化是律法禁令的根基,开庠序教化万民之事刻不容缓。” “自从元康(晋惠帝年号)以来,战事政事越来越多,律法禁令也越来越繁琐。” “道舒所说的,才是该在朝会上好好议一议的,看看有那些律法禁令过了时,就要把它们都剔除掉,不要因为这诏书禁令是孤颁发的,就认为它不可更改。” “就依道舒所请,士光无罪,不必处罚。” 晋王这话一出,群臣纷纷上言,指出律法禁令中的错误。喜欢新语新编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新语新编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