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在此时,坤宁宫的太监匆匆而来,请乾隆皇帝前去品尝荔枝。一听说有荔枝,乾隆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脚下的步伐也不自觉地加快,仿佛真的装上了风火轮,一眨眼的功夫,便已来到了荔枝面前。
三箱满满的荔枝映入眼帘,乾隆惊讶得合不拢嘴,他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问道:“这……这也太多了吧!”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惊喜与疑惑,仿佛是在确认这份突如其来的幸福是否真实。
荔枝的确难以保鲜,它们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暗淡,香味也会日渐消散,最终变得索然无味。李清歌深知这一点,因此她更加珍惜这份来自南方的馈赠。她想起历史上那些为了运送荔枝而付出的艰辛,那些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她感慨万分,心中涌起一股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然而,到了清朝,运荔枝的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人们甚至会将整棵树砍下来,树根上裹着厚厚的黄泥,日夜不停地赶路到京城。尽管如此,乾隆皇帝每年能吃到的鲜荔枝也不过四五十颗而已。这份珍贵,让李清歌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颗荔枝。
《清史稿》上详细记载了乾隆分配荔枝的规矩,李清歌对此也略有耳闻。她知道,这些荔枝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尊贵的体现。然而,在她看来,这些荔枝更像是连接她与家人、与乾隆皇帝之间情感的纽带。
自从李清歌的事情发生后,南方战乱不断,荔枝的供应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仔细算算,乾隆皇帝已经有四年没吃过荔枝了。这份遗憾,一直藏在他的心底,成为了一个难以释怀的情结。
当听说皇后那里有荔枝时,乾隆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期待。他以为只有几颗而已,却没想到竟然是按箱算的。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满满的喜悦。皇后笑着对他说:“皇上,这些荔枝都很新鲜,您尝尝看。”她的声音温柔而亲切,仿佛能抚平他心中的一切烦躁。
乾隆虽然是天子,但在这一刻,他却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对这份来自南方的甜蜜充满了渴望。他看到那么多又红又大的荔枝,连忙让太监剥皮给他吃。第一口下去,甘甜的味道就在嘴里炸开了,还带着一丝丝桂花的香气。那份甜蜜,仿佛能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里,让他忍不住赞叹道:“太妙了!我活了五十年,还没吃过这么甜的荔枝呢!”说着,他也不等太监剥了,自己动手吃起来,一颗接一颗地往嘴里送,仿佛要将这份甜蜜永远地留在心底。
皇后看着乾隆吃得津津有味,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份甜蜜不仅仅来自于荔枝本身,更来自于她与乾隆之间那份深厚的感情。她轻轻地吩咐容嬷嬷切了一盘西瓜上来,想要让乾隆也尝尝这份来自夏日的清凉。
乾隆尝了一口西瓜,又被它的美味惊到了。那西瓜的甜,与荔枝的甜截然不同,却又相得益彰。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跟刚才吃荔枝时一个样,仿佛是在确认这份美味是否真实存在。他赞不绝口,连声说道:“好!好!这西瓜也真是美味极了!”
那一刻,坤宁宫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李清歌与乾隆皇帝共同享受着这份来自夏日的甜蜜与清凉。他们知道,这份幸福虽然短暂,但却足以让他们铭记一生。
在那个炎炎夏日,紫禁城的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为这古老的皇城添上了一抹慵懒而温暖的色彩。李清歌,这位大炎的女王,此刻正端坐在坤宁宫的凉亭内,面前摆放着一个精致的瓷盘,其上赫然躺着一块刚被切开的西瓜。那西瓜,皮薄如纸,红瓤黑籽(注:原文提及无籽,此处为增加描写丰富性,后续会调整回无籽描述),汁水丰盈,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溢出甘甜的汁液,颜色纯正得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四周的一切,也照亮了李清歌那含笑的眼眸。
“哎呀,这瓜真是太好了,颜色纯正得让人眼前一亮,味道美妙得无与伦比,比我以前吃过的任何香甜之物都要强上许多。”李清歌轻声赞叹,她的声音柔和而清脆,如同山间溪流,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她小心翼翼地用银勺挖起一小块西瓜,送入口中,那清甜瞬间在舌尖绽放,仿佛夏日的烦躁都被这一口清凉所化解。
想当年,清朝的西瓜皆是自然生长,未经人工选育,外皮厚实坚韧,宛如古城墙一般,瓜瓤则是淡淡的粉红色,夹杂着些许白色,瓜子繁多,吃起来口感粗糙,甜味稀薄,仿佛只是嚼着无味的瓜皮。而今,这西瓜却如同天赐之物,红彤彤的瓜瓤,甜滋滋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它竟然是无籽的,这在当时可谓是罕见至极。乾隆皇帝,这位清朝的帝王,此刻正坐在李清歌身旁,大口大口地享受着这份来自异域的甜蜜,几块西瓜下肚,他忍不住高声赞叹:“这哪是凡间的瓜啊,简直是仙瓜下凡!”
乾隆的话语中充满了惊喜与满足,他边吃边夸,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高兴之余,他还即兴挥毫,作了两首诗,诗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这西瓜和同样来自大炎的荔枝的无限赞美与感激。
吃得意犹未尽,乾隆好奇地问:“这么好的瓜,你是从哪弄来的?”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仿佛想要探寻这美味的来源。
李清歌微微一笑,她的笑容温婉而神秘,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她轻声回答:“是大炎的女王送的,特意用保温箱装着,里面还放了厚厚的冰块,快马加鞭送来的。我打开箱子的时候,冰都还没化呢。”
“哦?是她送的?”乾隆一听,眉头微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知道大炎女王与自己的皇后交好,但没想到她会如此贴心地送来这样的美味。
“是啊。”李清歌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
“那怎么只送给你,不给我送点呢?”乾隆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小情绪,连自称“朕”都忘了,显得格外真实而可爱。
李清歌笑得更加灿烂了,她解释说:“臣妾也纳闷呢,可能是缘分吧。西瓜还好说,荔枝太难保存了,臣妾已经分送出去大半了,就剩这么一点了。”她的声音柔和而诚恳,仿佛真的在为乾隆的遗憾而感到抱歉。
乾隆听了,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他想着荔枝虽然分了,但之前那三箱得有多少啊!人家当妈的给女儿送这么多好东西,当爹的却一个没捞着,这心里能不酸吗?他暗暗嘀咕着,不公平!太不公平了!
乾隆心里酸溜溜的,干脆把剩下的西瓜大半都拿走了,他还特意挑了两个最好的,派人送去五台山给老佛爷尝尝鲜,又送了一个到漱芳斋,剩下的就自己享用了。毕竟这西瓜没切开,放久了也不容易坏,那甜味正好能解解他心里的酸楚。
其实,李清歌心里跟明镜似的,她早就看透了乾隆皇帝的小心眼儿,这次故意用这西瓜来试他,就是想看看他会有什么反应。她心里暗暗好笑,仿佛在说:“酸不酸?我让你酸到骨子里去!”她送的荔枝西瓜虽然多,但料定乾隆一听就会要大半去,不过她也不介意,因为皇后、容嬷嬷和永璂他们几个,分到的也足够了。
转眼间,时间就到了七月,夏日的热浪依旧滚滚,但紫禁城内却因一场捷报而洋溢着欢乐的气息。皇家海军打了胜仗,带着满身的征尘凯旋而归。石叔遇将军率领大军,消灭了东瀛的百万武士,还收降了千万的百姓,这份功绩足以载入史册。
其实呢,这仗早在年底前就能打完的。但东瀛人嘛,懂点小礼节却不顾大局,爱计较些小事却缺乏大德,既无耻又狠辣。就算被大军压境了,还是死硬不投降,还搞自杀式袭击。石叔遇将军虽然经历了不少血腥的战斗,但也觉得这帮人挺难缠的。经过半年的苦战,才终于平定了东瀛,这场胜利来之不易。
在离开之前,为了防止再生变故,石叔遇将军还特意嘱咐高丽人监视东瀛的情况,并留下了一部分军队和武器在岛上,以确保这片土地的安宁。
李清歌听到捷报后非常高兴,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欣慰的笑容。她立刻论功行赏,不仅赐予了将士们丰厚的奖赏,还在宫里大摆宴席犒赏三军。石叔遇将军举杯感谢道:“征讨东瀛的战役能够胜利,全靠女王陛下的英明领导,我们不过是遵旨行事罢了,哪里敢贪功呢。”他的声音坚定而诚恳,充满了对李清歌的敬意与感激。
宴席之上,欢声笑语不断,将士们畅饮美酒,品尝着各式佳肴,庆祝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李清歌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仿佛在思考着更加深远的未来。她知道,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对东瀛的征服,更是对大炎国力的一次展示,是对她女王之位的一次巩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英勇善战的将士们,以及背后默默支持她的乾隆皇帝和整个大炎的子民。
李清歌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身着一袭绣着繁复花纹的华服,头戴珠翠,面若桃花,嘴角挂着一抹温婉的笑意。她轻轻摆了摆手,那动作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却又不失亲和:“你太谦虚了,功劳和过错,这世间自有它的定数。东瀛的顽强,我心里比谁都清楚,你们在海岛上漂泊征战,那日子可真是不好过啊!”她的声音柔和而坚定,仿佛能穿透人心中的阴霾,带来一丝温暖。
说完,她也举起手中晶莹剔透的酒杯,那酒杯中盛满了琥珀色的酒液,映照着她眼中的坚定与决绝。她一饮而尽,动作洒脱,没有丝毫的犹豫。那一刻,她仿佛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女王,而是一个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的战友。
没过多久,石叔遇大胜的消息还如同春风一般,在金陵城中回荡,给这座古老的城池带来了一丝振奋的气息。就在这时,高丽那边却派了使臣来朝拜,表示臣服并献上贺礼。高丽,这个弱小的国家,总是能在强者面前展现出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谄媚。他们仿佛是小狗跟着主人,摇着尾巴乞求怜爱,想求点庇护似的。
东瀛虽然也擅长谄媚,但他们毕竟有着一定的实力,可以把强国当靠山,而不会像高丽那样,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尊严。高丽的力量弱小,又没有依靠,只能当个宠物犬,虽然偶尔也会狂吠几声,但终究伤不了人,反而让人厌烦。
这次高丽使臣的到来,除了例行的称臣献贡之外,还带来了不少珍贵的东西。人参、黄玉、虹缎……这些在高丽都是难得一见的宝物,如今却都被他们毫不吝惜地献给了李清歌。更奇的是,他们还带来了两个人,打算献给李清歌当玩物。
刘墉,这位李清歌身边最得力的助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警觉了起来。他怕其中有诈,就偷偷去查了查这两个人的来历。这一查,才知道这俩人原来是高丽世子的双胞胎儿子。这个结果,让刘墉也感到十分惊讶。
当刘墉把这个消息告诉李清歌时,她正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片盛开的花海。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的脸上,给她平添了几分柔和的光辉。听到刘墉的话,她猛地转过身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说什么?高丽世子的儿子?他们怎么会被当作礼物送来?”
刘墉看李清歌一脸疑惑,便解释道:“我也觉得这事儿挺奇怪的,仔细一查才知道,这俩孩子是世子喝醉了酒和艺伎生的。高丽有个规定,就是不允许庶出的孩子留在国内,所以他们就被带到这里来了。”说完,他脸上露出一种意味深长的表情,“我看这俩孩子怕是要留在大炎了。”
李清歌一听这话,顿时明白了过来。她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原来是这样啊,难怪呢!”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天空,仿佛在看着那遥远的高丽国度。
高丽,这个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男子可以娶多个妻子和妾室,但嫡庶之分却非常严格。这种制度,被称为“孽庶禁锢”。在李清歌的国家,虽然也有妻妾之分,但妻妾之间可以称姐妹,正妻去世后,如果得到父母宗族的允许,贵妾是可以被扶正当正妻的,她的子女也会跟着变成嫡出。然而,在高丽,妾室一旦成了妾,就一辈子都低人一等,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
更让李清歌感到震惊的是,高丽还实行“从母法”,子女的地位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母。如果生母是卑贱的妾室,那么子女也会跟着低微。在高丽,妾室就是正妻的奴婢,她们生的孩子也永远是嫡出子女的奴仆。这种制度,简直太残酷了,简直就是一种变态。同一个父亲的孩子,就因为生母的不同,竟然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甚至导致同胞相残。
李清歌想到这里,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愤怒和悲哀。她转过头,看着刘墉,语气沉重地说:“这种制度,简直就是人间的悲剧。同一个父亲的孩子,却因为生母的不同,而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不仅是高丽的陋习,也是人世间的一大悲哀啊!”
刘墉闻言,也沉默了下来。他深知李清歌对于这种不公平制度的厌恶和痛恨。他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是啊,这种制度确实太残酷了。不过,现在这两个孩子既然已经来到了我们大炎,我们就应该好好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