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个从草根爬起来的皇帝,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可谓深入骨髓。他坐上龙椅后,第一把火就烧向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他给他们定了历史上最低的俸禄,生怕他们手里钱多了,心就野了,手就伸长了。那时候的官员们,可真是过得紧巴巴的,连个好点的茶都喝不起,更别提什么奢华享受了。
岁月流转,清朝的皇帝们进了中原,接管了明朝的那一套制度。他们虽然没像朱元璋那样恨贪官入骨,但官员们的薪水也确实没多到离谱的地步。这样一来,钱少嘛,人就容易偷懒,官员们也不例外。他们既不敢直接顶撞皇上,说“你这薪水太低,我干不了”,又舍不得丢了那顶乌纱帽,毕竟那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于是,除了少数几个能安贫乐道的清官外,大多数官员都悄悄加入了搞“副业”的队伍。他们或开商铺,或放贷收息,或暗中与商人勾结,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捞钱。这样一来,贪官就慢慢多了起来,像春天的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康熙爷刚登基那会儿,贪污的风气就已经挺严重了。他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那些官员们一个个都油光满面的,心里头能不清楚吗?但他是个聪明的皇帝,知道不能一刀切,得慢慢来。于是,他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看见。到了晚年,他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不能再严重了,但为了维护自己圣明君主的形象,还是没下狠手。他只是搞了个“退赃就能减刑”的招数,意思就是:你贪了没关系,只要把钱交出来,就能从轻处罚,不用掉脑袋。这样一来,官员们就更肆无忌惮了,反正贪了也有救,何乐而不为呢?
到了乾隆爷接手的时候,他啥事都学他爷爷康熙,但就这点上,他不干了。他是个有脾气的皇帝,眼里揉不得沙子。他说:“这天下都是我的,你们敢偷我的钱,还想减刑?门儿都没有!”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废了这个政策,不光要贪官退赃,还要抄家、流放,甚至砍头,三管齐下,狠得很。这一招可把官员们吓得够呛,一个个都收敛了许多。
可没多久,乾隆爷自己也觉得过了火。严打之下,官员们都吓得不敢上任了,国事都没人管了。而且他自己又爱享受,南巡啊,给太后庆寿啊,那场面都得奢华得跟啥似的,钱从哪里来呢?国库都快空了。于是,他想了个新招,叫“议罪银”制度。这其实就是升级版的退赃减刑,只要你肯出钱赎罪,只要不是造反那种大罪,基本都能摆平。不过,这赎金可不是小数目,动不动就得好几万两银子起。这样一来,官员们又看到了希望,纷纷开始攒钱赎罪。
乾隆三十三年的时候,广西有个巡抚叫李清歌,是个女的,却也是个胆大的。她跑去找乾隆哭穷,说自己当官十五年了,已经交了四十万两银子赎罪钱了,现在穷得揭不开锅了。她穿着朴素,面容憔悴,一副真的穷得不行的样子。乾隆一听,表面上好像挺同情她的,还安慰了她几句。但心里头却直犯嘀咕:你这巡抚加上养廉银子,一年也就一万多两银子,十五年撑死也就十八万,哪来的四十万交罚款?这明显不对劲嘛。
乾隆爷可不傻,他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猫腻。这李清歌肯定是禄禄不够用了,就从老百姓身上刮油水。她表面上是个清官,背地里却是个大贪官。她利用“议罪银”制度作为掩护,大肆贪污受贿。乾隆爷心里那个气啊,但还是忍住了没发作。他知道这时候不能动她,一动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不过乾隆爷也不是个吃素的,他暗地里开始调查李清歌的底细。这一查可不得了了,原来李清歌背后还有个大靠山呢,就是李侍尧。这李侍尧可是个老狐狸了,他深谙此道,大肆贪污受贿,家财万贯。他跟李清歌是亲戚关系,两人狼狈为奸,一起贪污受贿。乾隆爷一看这架势就知道事情不简单了。
于是他决定派个人去查一查这个李侍尧。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和珅。那时候的和珅还是个正直的官呢,不搞歪门邪道,能力又强。乾隆爷觉得他是个可靠的人,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和珅接到任务后就开始着手调查李侍尧的贪污行为。他一路上明察暗访,收集了不少证据。最后终于查清了李侍尧的底细。原来他不仅贪污受贿还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呢!和珅把这一切都记在了心里头准备回京后向乾隆爷汇报。
回到京城后和珅立刻向乾隆爷汇报了调查结果。乾隆爷一听大怒道:“这个李侍尧真是太过分了!他贪了那么多银子就是砍十次头都不为过!”于是乾隆爷下令抄了李侍尧的家产还把他流放到了边疆。至于李清歌呢?乾隆爷念在她是个女的又是初犯就网开一面只把她贬为了庶民让她回家乡去了。
这场风波过后乾隆爷也意识到了“议罪银”制度的弊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政策是否过于宽松了。于是他决定加强对官员们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提高他们的俸禄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为国家效力。这样一来贪污的风气才慢慢地得到了遏制。
而和珅呢?他经过这次事件后也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他开始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择贪污受贿了。原来都是制度逼的啊!不过和珅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决定要做一个清官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于是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至于李侍尧呢?他在边疆流放的日子里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错误。他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会走上那条不归路。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一定会选择做一个清官一个正直的人。可惜啊时光不能倒流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自己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
而李清歌呢?她回到家乡后也开始了新的生活。她用自己的积蓄开了一所学校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和道德的重要性。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这个社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公正。
贪墨之影
乾隆皇帝听说了李侍尧贪污的事儿,非但没把他给杀了以儆效尤,反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关了他一阵子牢房,然后又给放了出来,甚至让他继续当官。这一消息如同春风拂过冻结的湖面,让朝堂上下一片哗然。和珅站在一旁,亲眼看着这一切,心里头那个惊讶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瞪大了双眼,嘴角微微张开,仿佛能吞下一个鸡蛋。心想这家伙贪了那么多银子,数目之大足以撼动国库,居然还能得到皇上的宽恕,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和珅心中五味杂陈,他摇了摇头,试图理清思绪。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李侍尧早就悄悄给乾隆送了几百万两银子,用来修建太后万寿寺和圆明园。那些银子如同流水一般,悄无声息地滋润了皇家的园林,也让李侍尧的罪孽得到了赦免。和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只要舍得花钱巴结上司,就算贪污再多也能逍遥法外,甚至还能升官发财。这其中的奥秘,让他既震惊又心动。
他望着李侍尧那得意洋洋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他深知自己一直以来的清廉正直,在这样一个贪污成风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然而,李侍尧的遭遇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值得。他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股浊气吸入心底,与自己融为一体。
从此,和珅也放开了手脚,开始大肆贪污。他不再拘泥于那些繁琐的清廉教条,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唾手可得的财富。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野心和欲望,他要成为乾隆年间乃至整个封建时代数一数二的大贪官。
而这一切,都被站在一旁的李清歌看在眼里。她冷笑一声,那笑声中充满了不屑和愤怒。她说道:“老子贪污,儿子残暴,视人命如草芥,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啊。”她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充满了力量,仿佛能穿透人心。她发誓说:“等我统一了北方,一定要把这些贪官污吏全部铲除,谁敢欺压百姓,我就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一天的到来。
李清歌是个女子,却有着不输男儿的豪情壮志。她身穿一袭紧身劲装,腰间挂着一把长剑,英姿飒爽。她的面容清秀,但眉宇间却透露出一股英气,让人不敢小觑。她站在那里,就像是一棵挺拔的松树,无论风雨如何摧残,都依然屹立不倒。
此时,回到驿馆的苏小梅已经像包粽子一样把李德宝五花大绑地带来了。这李德宝是李侍尧的儿子,平日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他看上去也就二十五六岁的样子,长得还挺文雅的,一点也不像是个为非作歹的人,反而有点书生气。但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家伙心狠手辣着呢,对老百姓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他平时躲在八大胡同里,跟那些花魁们调笑取乐,生活奢靡至极。
没想到这次他却被逮了个正着。被抓住的时候他还嚣张得很,说什么皇恩浩荡,没人敢动他。他瞪大了眼睛,一脸的不屑和傲慢。然而,苏小梅听了却直笑:“我可是大炎女王的心腹大臣,你那点皇恩算什么?”说完就把他给押回来了。
李德宝平时横行霸道惯了,从来没遇到过什么挫折。这次遇到了女王的人,一听说李清歌的手段狠辣无比,吓得魂飞魄散。他低着头,连看都不敢看李清歌一眼,仿佛生怕自己的眼神会激怒这位女王陛下。他的身子微微颤抖着,就像是一只被剥了皮的兔子,等待着命运的宰割。
李清歌慢悠悠地走到他跟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衣服说:“这料子挺滑溜的嘛,一看就是上好的锦缎。现在南方都归了大炎了,京城里想找到这样的好绸缎都难了。乾隆皇帝的龙袍都还是陈年旧货呢,你却能穿上杭州新织的锦缎衣服。这不是你老子贪污来的钱买的又是哪来的呢?”她的声音虽然轻柔,但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李德宝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急忙辩解说他爹虽然不是什么清官,但也不敢欺压百姓啊。他抬起头,试图用那双充满祈求的眼睛打动李清歌。然而,李清歌却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仿佛已经看透了他的心思。
“你爹敢不敢欺压百姓,我自有分寸。但你,李德宝,你作恶多端,欺男霸女,今日落在我的手里,就别想再逃脱了。”李清歌的声音冰冷而坚定,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剑,直刺李德宝的心底。
李德宝一听这话,知道今日难逃一劫,吓得瘫坐在地上。他望着李清歌那冷酷无情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恐惧。他知道,这位女王陛下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他闭上眼睛,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而李清歌则站在那里,望着这个曾经横行霸道的恶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快意。她知道,今日的行动只是开始,未来她还要铲除更多的贪官污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一天的到来。
女帝之怒
李清歌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冷冽,如同冬日里绽放的寒梅,轻声说道:“你父亲虽为乾隆的臣子,却不归我管辖,他贪赃枉法的事,我自然无权过问。”她的声音清澈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威严,仿佛能穿透人心。
话锋一转,她的声音突然变得严厉起来,如同寒风中的利刃,直刺人心:“但你伤害了我的双亲,这笔账我必须要算,我发誓要与你彻底清算!”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那是对敌人绝不手软的决绝。
李德宝一听,吓得差点晕过去。他原本就肥胖的身躯此刻更是瘫软如泥,颤抖着声音说:“我怎么可能害陛下的双亲呢?陛下的话,我实在是不明白。”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惶恐和不解,仿佛真的对此事一无所知。
李清歌严厉地斥责道:“不明白?还是装糊涂?五年前,你在京城大街上纵马狂奔,撞伤了多少无辜百姓。后来马匹受惊,又误撞了我父母的菜摊。你非但不道歉,还反咬一口,诬陷是他们故意为之。随后便指使恶仆加害于他们,让他们含冤而死!”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仿佛那日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
李德宝想辩解,但看到李清歌手中紧握的证据和那双充满恨意的眼睛,他知道自己已经无从狡辩。他的脸色惨白如纸,不停地磕头求饶:“陛下饶命啊!我真的不知道那两位老人是陛下的双亲,如果知道,我死也不敢啊!”他的声音中带着哭腔,充满了绝望和恐惧。
李清歌怒不可遏,她站起身,走到李德宝面前,冷冷地看着他:“难道不是我的亲人,就可以随意杀害吗?你简直是无视法纪、灭绝人性的豺狼,根本不配为人!”她的声音如同寒冰一般,让李德宝感到彻骨的寒冷。
她随即召唤杨天雄,声音坚定而有力:“你去告诉乾隆,我要借用慎刑司,让这恶贼尝遍七十二道酷刑,最终取他首级,以祭奠我父母的亡灵。”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遵命!”杨天雄应声答道,他深知李清歌的决心和意志,也明白这场斗争的严峻性。
乾隆听说李清歌要借用慎刑司,虽然不知道她的具体用意,但也很乐意促成此事。毕竟他也有意与大炎交好,而李清歌作为大炎的女王,她的要求自然不能轻易拒绝。更何况,他也想借此机会看看李清歌的手段和决心。
《纯元麝香传》里曾言:“慎刑司嬷嬷的手段,比刑部郎官还要厉害。”这话一点也不假。慎刑司的刑罚残酷至极,简直如同地狱一般。相比之下,容嬷嬷的针灸之术就像是萤火虫与皓月争辉,微不足道。慎刑司的嬷嬷们一听是大炎女王的命令,都振奋不已。她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准备给李德宝一个难忘的教训。
有的嬷嬷用竹签刺穿李德宝的指头和脚趾,那竹签如同利箭一般,穿透了他的皮肉,直抵骨髓。李德宝疼得嗷嗷直叫,却无力反抗。有的嬷嬷则用烧红的铁块烙烫他的身体,那铁块如同火球一般,在他的皮肤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反复折磨之下,李德宝的身体如同煎饼一般被翻来覆去地炙烤着。
紧接着又是水浸、火烧、辣油鞭打……各种酷刑轮番上阵,让李德宝痛不欲生。慎刑司内哀嚎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那些嬷嬷们仿佛不知疲倦一般,不断地变换着刑罚手段,让李德宝尝尽了人间苦楚。
最终,在绝望和痛苦中,李德宝被“贴加官”的酷刑夺去了生命。他的脸上被贴上了多层桑皮纸,每一层都伴随着嬷嬷的咒语和拍打声。随着纸层的增加,他的呼吸越来越困难,最终在一片黑暗中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得知李德宝的死讯后,李清歌淡淡地说:“把他的首级妥善保存起来,我要用它来祭奠我的父母。”她的声音中没有了之前的愤怒和悲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和决绝。她知道,这场斗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杨天雄应声答是,他深知李清歌对父母的深情和孝心。他也明白这场斗争对于李清歌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念,要一直陪伴在李清歌身边,支持她、保护她。
李清歌又吩咐道:“再为我挑选一个吉日迁坟吧,我要带着父母的遗骨回南方安葬。”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疲惫和思念。她知道,只有让父母的遗骨回归故乡,才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安息。
“遵命,臣已经卜算过吉日,下个月月初最为适宜。”杨天雄回答道,他已经为李清歌做好了一切准备。
“好,我的计划即将完成。一旦迁坟完毕,我就立刻离开京城返回大炎。”李清歌在心中默默盘算着归期,她发现恰好可以赶在新年之际回到家乡。这让她感到一丝欣慰和期待。
苏小梅和杨天雄听到这个消息后也面露喜色。虽然京城繁华无比,但与大炎的金陵相比还是有所不及。更何况这里尊卑等级森严,动不动就要跪拜行礼甚至杀戮成风,让他们感到难以忍受。他们早已习惯了李清歌所倡导的平等与自由之风,又怎能安心留在这个充满尊卑之分的京城呢?
因此,当听到李清歌要返回大炎的消息时,他们心中都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他们知道,只有回到大炎的怀抱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由和平等。而李清歌作为他们的女王和领袖,也将带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