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四五百文钱来算一两银子的价值,那夏太监问贾府要的二百两银子的宅子,岂不是要值上万文钱?这也太夸张了!就算按三千文来算,也觉得便宜得不可思议。现在有了纺织生产线,衣服的价格就能降下来,让大家都能穿得起好衣裳。李清歌想着,心里就美滋滋的。她知道,这纺织生产线不仅能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还能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超级水稻让大家吃得饱,纺织线让大家穿得暖,衣食无忧了,民心自然就稳定了,国家也就安定了。李清歌深知这一点,所以她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和纺织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至于第三个奖励嘛,百毒不侵的身体和补全的武功心法,这是李清歌自己的小福利。她虽然继承了江玉燕的绝世武功,但那“移花接木”有两处短板:一是玉枕穴是个软肋,遇到空木葬花的招式就完蛋了;二是怕毒王圣水,一旦中招就难解。现在系统帮她补上了这两个漏洞,让她真正做到了百毒不侵,在武林中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了。
李清歌感受着体内涌动的力量,心中充满了自信。她知道,以后那些武林高手再厉害,也不用怕了。她可以毫无顾忌地行走江湖,为百姓除暴安良,维护国家的安宁。
正高兴着呢,系统又发话了:【叮!系统任务来了,请宿主选择一项完成。一是修路致富,发展交通,奖励是交通工具制造大全及设备;二是文化军事并重,普及教育,奖励是世界巨型油田一座。】李清歌一听就乐了:“两个任务我都要!”
她立刻召来了苏小梅,让她组织官员安置那些被释放的裹脚女子,送她们去纺织厂工作。苏小梅虽然是个绣娘出身,但能力出众,一接到命令就立马行动起来了。没过多久,各地的招工启事就贴得满天飞了。纺织厂里的女工们纺纱制衣干得热火朝天,工资又高又轻松,女孩子们都争着抢着去应聘,竞争那叫一个激烈啊!
李清歌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些女工们不仅是在为自己赚钱养家,更是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国家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而在明皇宫内,李清歌正看着南方地图,规划着未来的蓝图。她打算以金陵为中心,推动南方的现代化进程。等待时机成熟了,就挥师北上,统一整个中原,恢复盛唐时期的辉煌盛世。但她心里也清楚,要想发展,道路必须先行。没有路,货物就运不出去,市场就活跃不起来。所以修路是当务之急。
幸运的是,她在前世就已经预留了交通干线的用地。现在只需要按照规划来建设,就可以避免很多征地拆迁的麻烦。李清歌想着,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修路虽然是个大工程,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把路修好。
早朝的时候,群臣们听到李清歌要修建交通网的规划,都惊呆了。户部尚书刘金溪站出来劝阻说:“陛下啊,这修路可是个大工程,耗资巨大,国库恐怕难以承受啊!”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都对财政问题表示担忧,没有意识到现代化道路带来的长远利益。
他们不知道,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有多快,运力会有多大。如果知道了,肯定会全力支持的。但是现在,他们还被传统观念束缚着,看不到未来的美好景象。李清歌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她已经下定决心了,修路兴邦,这是必须要走的路!
她看着群臣们,语重心长地说:“各位爱卿,我知道你们担心财政问题。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路修好了,我们的货物就能更快地运出去,市场就能更活跃起来。这样一来,国家的经济就能得到发展,国库自然也会充盈起来。所以,修路虽然耗资巨大,但它是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
群臣们听了李清歌的话,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意识到,修路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于是,他们纷纷表示支持李清歌的决定,愿意为修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清歌看着群臣们的反应,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把路修好,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于是,她开始着手准备修路的事宜,调动全国的资源,组织工匠和民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修路工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在南方大地上延伸开来。它们像一条条巨龙,蜿蜒曲折地通向远方。这些道路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更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各地的货物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金陵等大城市,市场变得越来越活跃。
同时,李清歌也没有忘记文化军事的重要性。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教育,普及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素质。她还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样一来,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李清歌的带领下,南方地区逐渐走向了繁荣富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李清歌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她知道,自己离恢复盛唐时期的辉煌盛世又近了一步!
李清歌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时间看到未来的景象。她深思熟虑后,缓缓说道:“要想国家富强,首先得修好路。现在全国的道路都破烂不堪,百姓出行困难,货物流通受阻,这对国家的发展有多大的阻碍,你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修路规划,我一定要实现它,让国家的血脉畅通无阻。”
刘金溪站在一旁,眉头紧锁,显然对修路所需的巨额资金感到担忧。他犹豫着开口:“可是,陛下,这需要的资金……”
李清歌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我已经抄没了不少地主、士绅的家产,国库现在很充实,钱多得用不完。与其让这些财富烂掉,被小人偷走,不如拿来惠及百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修路的钱,直接从国库里拿就行了。”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让在场的大臣们都不禁为之动容。
李清歌停顿了一下,又笑着说:“而且,现在我们钢铁、水泥产业都发展起来了,多招募些民夫去修路,还能增加就业机会。百姓手里有钱了,消费自然就上去了,经济也就跟着繁荣了。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让大臣们仿佛看到了国家繁荣富强的景象。
后来的历史证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是经济腾飞的关键。新王朝刚刚建立,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这正是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时候。
李清歌一声令下,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各地纷纷建起了水泥厂、石料厂、钢铁厂,大量招募工匠和民夫。这些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数十万青壮年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百姓们干劲十足,他们知道这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奋斗。他们挥洒着汗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财富日益增长,消费也带动了经济的繁荣,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金陵都城,首条双向十车道的大道开始修建。工地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他们有的搬运石料,有的搅拌水泥,有的铺设路面……每个人都在为这条大道的建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清歌把这条路视为开国的首功,她亲自参加了开工仪式,并时常前往视察。每次看到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她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这一天,她又来到了工地,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她走到刘墉身边,对他说:“衣食住行是百姓生活的基础。虽然交通看似排在最后,但实际上是经济的命脉。我们一定要精益求精,不能出任何差错。你作为中书令,百官之首,要替我分忧啊。”
刘墉严肃地回应:“陛下放心,臣一定亲自督办,不负圣望!臣会时刻关注工程的进展,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标准,让这条大道成为国家的骄傲。”
李清歌点点头,笑着说:“我相信你能做到。你一直是我最信任的大臣,我相信你的能力和责任心。”
刘墉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惑:“陛下,马车那么小,双车道就足够了,何必修十车道那么宽呢?就算金陵是都城,也不需要这么奢侈吧。”
李清歌笑着回答:“马车算什么?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你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修十车道看似奢侈,其实是为了未来的前瞻布局。等到将来车水马龙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我的远见了。而且,金陵作为都城,人口肯定会越来越多。如果资金不是问题的话,我还想修双向十六车道呢。”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预见和规划,让刘墉不禁对她充满了敬佩和信心。他相信,在李清歌的带领下,国家一定会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
视察完道路建设后,李清歌又召见了陈宏谋。陈宏谋是乾隆朝的名臣,以治水闻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怎么能少了水利呢?李清歌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因此决定将这项重任交给陈宏谋。
陈宏谋一来到皇宫,就被李清歌召见。他走进大殿,看到李清歌正坐在龙椅上等待着他。他赶紧行礼参拜,然后恭敬地站在一旁。
李清歌看着陈宏谋,心中充满了期待。她前世读过很多地理书籍,对农业有很深的研究。她惊讶地发现,虽然华夏有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但在耕地质量上却并非世界之最。论地理环境优越,美国首屈一指,印度次之,俄罗斯又次之,而华夏仅列第四。但她不明白的是,印度地广人稀、耕地广袤、雨量充沛,为何却常常面临饥饿问题?这都是因为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的。
她决定改变这一切,让华夏的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因此,她将水利建设的重任交给了陈宏谋,并对他充满了信心。
李清歌将水利规划图纸交给陈宏谋,并详细阐述了水利建设对农业的重要性。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农业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待。
陈宏谋手捧图纸,心潮澎湃。他没想到陛下对水利竟有如此深厚的了解,更没想到自己能有幸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他看着图纸上的规划,仿佛看到了未来农田灌溉、水旱无忧的景象。
他激动地对李清歌说:“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早日完成水利建设,为百姓造福!”
李清歌严肃地看着陈宏谋,说:“水利是民生之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把这件事交给你,希望你能不负众望!”
陈宏谋庄重地回答:“陛下放心,为了百姓,臣虽万死不辞!”
李清歌又说:“工程虽然浩大,但资金不是问题。你只管安心建设,我会全力支持你的!”
陈宏谋连连点头,表示一定竭尽全力,早日完成工程,解除百姓的水旱之灾。他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但他相信,在李清歌的领导下,他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将水利建设托付给陈宏谋后,李清歌又着手规划教育大计。她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决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她召来了吏部尚书蒋劲松,一位持重老成、虽古板但周全的官员。蒋劲松一直负责国家的官员选拔和任命工作,对于教育事业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李清歌和蒋劲松坐在书房里,共同商讨教育事宜。李清歌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告诉了蒋劲松,并征求他的意见和建议。
蒋劲松听完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道:“陛下,教育乃国家之根本,臣完全赞同您的想法。但是,要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比如,我们可以增加学校的数量,提高教师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同时,我们还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那些家庭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
李清歌听后,连连点头。她觉得蒋劲松的建议非常中肯,也很有必要。于是,她决定采纳蒋劲松的建议,并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她看着蒋劲松,坚定地说:“蒋大人,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了。我相信你的能力和经验,一定能够把这件事办好。记住,教育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蒋劲松听后,深感责任重大。他郑重地回应:“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不负您的重托!”
就这样,在李清歌的带领下,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和教育事业都蓬勃发展起来。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也日益繁荣。李清歌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她知道,自己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属于百姓的时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