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476章 说汉语

第476章 说汉语(1 / 1)

历史上的君主,就其权威而言,大致分三类: 1.绝对权威。军政大权攥在手中,人事任免基本指谁是谁。 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太武帝、宋文帝等就是这类。 2.有一定权威。但受到掣肘,被宰相分权。 多数皇帝是如此。 3.几乎(完全)没权,有强势辅政大臣(权臣)或垂帘听政者。 这类君主也不少,如汉昭帝、海昏侯、汉献帝、魏哀帝、魏元帝、宋少帝……等。 拓跋宏刚登基时,才5岁,先是由太上皇拓跋弘辅政,后由冯太后听政。那时他属于第三类君主。 待他18岁亲政后,进了一步,有了部分决断权,逐渐进步成了第二类。 冯太后去世后,经过几年适应、调整、巩固,拓跋宏现在成了实权皇帝。 无论在军事还是政务领域,他都掌握着绝大部分话语权。 他现在成了第一类君主。 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这两件事基本搞定后,拓跋宏感觉:现如今,朝廷重要岗位、州郡大员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拥趸。自己对朝局的把控没多大问题了。 既然如此,他决定趁热打铁,推出第三项改革措施:改讲汉语。 拓跋宏于467年出生在平城皇宫。 他睁开眼听到的话,是后宫里通行的语言:汉语。 冯太后于456年成为魏国皇后。自那时起,魏国皇室后宫就成了冯太后的地盘。 拓跋宏出生时,冯太后已经将汉语在后宫强行推广、普及了。 拓跋宏自幼所受教育的体系安排,是冯太后亲自制定的。 因此,拓跋宏是说着汉语启蒙,读着汉人典籍成长的。 当然,作为鲜卑族人,他也能说会懂鲜卑语。 自周天子定都关中、后迁都洛阳,自称中国以来,汉人的语言,也是南腔北调的。 北地燕赵卷舌,南方楚蛮吞音,西边陇右重鼻,东面齐鲁嗓声……汉族人说话,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并不统一,最初互相也听不清楚。 但是,秦朝之后,汉族人不但把文字统一了,后来又逐渐制定了一套官场语言发音标准,叫做“正音”。 统一的文字加上官场正音,这就是汉族政权时通行全国的汉语。 长安、洛阳、邺城、南郑、建康、徐州这些城里,会说正音汉语的人最多。 拓跋宏打算强行在魏国统一推行的语言,就是这种官场正音汉语。 作出决定后,他分头找臣子们谈话,表达自己意思,倾听对方意见。 他这样做,并不是真的征求意见,而是故意造势。 这天早朝时,拓跋宏向大臣们宣布了推广汉语的决心,要求大伙发表意见。 李冲与皇帝私下交流过多次。这时出列道:“禀陛下,天下四方,语言众多。有谁规定哪种话是正音呢?皇上下令以哪种话为标准,哪种话就是标准。以鲜卑话统一全国语言也可,何必一定要以汉语?” 太尉元禧道:“陛下,皇上既已迁都洛阳,易穿汉服,这说明咱们走的路子是修身改俗,以鲜卑族就汉族。那,语言也该改说汉话。毕竟,汉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拓跋宏道:“咸阳王说的好。名不正则言不顺。汉族礼乐高雅完整,继承有序,是为正统。其载体是汉语。咱们要定正音,只能是汉语。就这么定了。朕即刻下诏,要求鲜卑人改说汉话,学写汉字。……除了阳平郡侯,还有谁有不同意见?” 阳平郡侯就是李冲。他赶紧抱拳躬身道:“禀皇上,微臣知错。微臣收回刚才的话。” “知错即改,善莫大焉。”拓跋宏笑道:“阳平郡侯也同意朕的决定了。还有谁不同意的?” 一众大臣都看得出,李冲是在配合皇帝演戏。 自从皇帝起意迁都洛阳,他似乎苦修了表演和导演两大专业。 这年代没有电影行业。否则皇帝也可同时评上影帝。 大家都知道,改说汉语这事,皇帝酝酿已久,早有定案。大臣们这时反对,只能是自讨没趣。 于是,大臣们一个两个纷纷出列,对皇帝提出的改说汉语决策表态支持。 拓跋宏见无人反对了,便道:“那么,朕宣布,由现在起,魏国全境废止北方胡语,一律习从正音(汉语)。先由朝廷、官衙改起,年龄超过30岁的官员,允许慢慢学习、改过来;30岁以下的,立即转说汉语,不得找借口。故意违犯者,降爵罢官。此令,着左仆射李冲代朕拟旨,朕御批后发往全国,照准执行。” 李冲随即抱拳道:“微臣领旨。” 不久,一道改说汉语的诏令,由洛阳发到全国各州、郡、县、镇衙门。 汉族官员自然不受任何影响。 鲜卑族官员中,大部分也不成问题。 最苦的是那些年龄较大的老鲜卑人。 他们有的马上请来老师,认真学习。 也有少数人无动于衷。甚至牢骚满腹,骂骂咧咧。喜欢幸好遇见神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幸好遇见神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离婚倒计时,帝国上将夜夜叼我回巢 神诡世界,从樵帮杂役开始无敌 快穿好孕:狂撩绝嗣大佬后她一胎三宝 大秦巡天司 侯门第一纨绔 魂穿林冲,我为青龙星君 百世飞升 穿书神灵界 穿越古代儿孙满堂 蛟龙传:之蛇神寻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