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8章 施粥
宫幼薇走了,带着李道玄的嘱咐离开了李家村。
她要去帮李道玄一个忙,这事也关乎这李家村的生死存亡。
李道玄在这里没有谁能信任,除了李延明,他只有宫幼薇可以相信。
看着宫幼薇化为白兔从窗口跃出去,他在房间里坐了会儿后便也下了楼。
孙大娘和周婆婆在宅中忙着事,这两位老人这两天相处下来,都觉相识恨晚。
周婆婆谈吐斯文,不似寻常农家的老太太,琴棋书画皆能道来,还和孙大娘有共同话题。
两人有说有笑的坐在院子里晒太阳,顺便还绣着鞋面。
“还是周婆婆厉害,这刺绣的手艺可得不了。”孙大娘夸赞着周婆婆的手艺好,不时还让周婆婆指点。
两人坐在那儿好似姐妹一般,当真是亲切的不得了。
“哪里的话,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周婆婆自谦的笑道,“要真说聪慧,还得是我那孙女。她呀,才是天生聪明。”
“婆婆还有家人?”孙大娘疑惑问道,她以为周婆婆是三少爷从外面带回来的孤寡老人,没想到周婆婆还有家人,这倒是让她分外不解。
毕竟若是家人还在,怎么就落到逃难至这里。
周婆婆听孙大娘的话,面色有些伤感,摸着手上的绣刺说道:“自然是有家人,只是老妇人这一路颠簸而来,早与人家走散。一路跟着灾民走走停停,就流落到了这里。”
周婆婆说着自己的一路而来的经历,李道玄这才知道原来周婆婆是在回故乡的路上时遭了劫匪,跟随的丫鬟遭了命,只留下周婆婆一人。
四下又都是逃灾的难民,周婆婆只能被裹挟着南下,一路上漂泊到了这江宁府之地。
而她故乡则是陕西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只不过因事住在河南,后来河南闹旱灾,周婆婆原本是想回陕西。
听完这些话,孙大娘同情周婆婆的遭遇,又念叨这年头匪徒凶的狠,周婆婆如此遭遇也是没办法。
幸好这人还活着,往后再议回乡之事也不迟。
李道玄大抵听完了这两位老妇人的对话,便走上前去与孙大娘说道:“孙妈妈,我需一些竹子,帮我去寻几根吧。”
孙大娘自然应下,迈着步子风风火火离去。
李道玄坐在周婆婆身边,自己则继续与她说起那河南旱灾。
“惨啊,那是真的惨。”周婆婆谈起河南的旱灾,眼中不禁落泪。
用手帕抹去泪水,就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
“老妇还以为那些吃观音土事是假的,谁知道这事却是亲眼所见。那人啊都饿的受不了,这树皮草根都能吃。那小石块磨成粉,混着白土就做成饼,一个个的塞进肚子。然后这肚子撑得受不了,好多人活活噎死。唉,老妇就看不得这些事。”周婆婆哀叹着,将手中的针线活也放下。“好多人啊,这路上卖子卖女的,那么大的孩子,几两就给人。甚至几块烧饼就能换个女娃娃,当真是无可奈何。”
“朝廷没去赈灾?”李道玄不解的问着。
“朝廷哪有余粮赈灾,这河南的官啊,不得了。”周婆婆谈起河南山西的官府,不住的摇摇头,“遭难,遭难。没趁火打劫就是起了善心,更别提赈灾。老妇就说啊,这朝廷再这么下去了,迟早会闹出大乱子。”
“这事啊,也无能为力了.”李道玄轻叹。他心中自是知道,自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在停泊于金陵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与英国人签订下那份条约开始,这清廷便注定是一個病入膏肓、无力回天的朝廷了,而周婆婆所担心的“大乱子”,也已不远了。“婆婆若是想留下,就安心住在这里,若是想离去,等我忙完了村中的事,就帮婆婆打听打听去处。”
周婆婆自然是应下来,又与李道玄说说话后就忙着自己的事。
没多久孙大娘就寻来竹子,都是长势颇好的大毛竹,摸上去也是结实,颜色清脆,李道玄对这竹子很是满意。
回屋前,他与孙大娘交代了想在村口施粥救灾民的事,孙大娘听后不免露出来为难的表情:“少爷,家中粮食也不多,这里平日里就这么些下人,每月李夫人给的银钱也是有限,怕是不能买太多粮食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