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翟介就不参加了,干燥窑的尺寸材料,反正有人会专门负责的。
看着建筑工程队爬上农用车向博铺开,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马上找了几个手下询问:“你和木材组的人商量下,再修一个木材干馏窑。”“干馏窑?”
“就是烧炭的窑,一会你们先研究一下,看看什么时候能够投产。”
既然没有煤炭,只有先用木炭来代用了。
干馏木材,不仅可以得到木炭,还能获得用作化工原料的木焦油,这是种复杂的化合物,能提炼出许多有用的物质来。。
工地上,正好是休息时间,伙夫给在砖瓦厂劳动的工人们送来的饭。
现在,翟平通过棍棒已经教了他们排队。
排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秩序,是每个人大体都能公平的获取资源的一种表现,中国人之所以不喜欢排队,似乎无关于个人素质。
或许很大程度上和长期的社会资源匮乏有关,谁遵守秩序谁就会吃亏,所以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喜欢排队了,有机会就会猛冲,把其他人挤到后面。翟平觉得这话多少有些道理。
就如同现在的分饭一样,尽管每队都有队长在维持秩序,但是整个队伍还是有点乱糟糟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排到前面。只是迫于穿越者的威摄力,队伍的秩序才勉强的保存着。
翟平对自己的劳工们的工作还是满意的,在整个工程期间,他看似只是随便走走,转转,观察着这支队伍。
翟介已经从并州运来了两批生铁锭和少量的熟铁,总计吨,还运来了吨急需的煤炭。大致可以满足初步的规模化炼钢需求了。
眼下翟介所使用的是转炉炼钢法,船只通过黄河运来大宗的煤炭和铁矿石可以就近使用。眼下的炼钢车间不过是一个大号的砖柱工棚,经过硬化的地坪上一字排开了台型转炉和座化铁炉。
奇巧阁的工匠黎丰掌握了不少炼钢的技术,虽然跟后世转炉炼钢的那种技术没法比,可在王景的指点下,原理他还是弄明白了的,如今也可以根据生铁成分的化验结果,采用一种转炉侧吹法进行炼铁,采用转炉侧吹法,要添加一定比例的熟铁。
在发现洛阳产的耐火材料之后,黎丰所带领的冶金组已经修建了一座化铁炉,这座圆形的熔铁炉不大,却比转炉要复杂的多。
因为转炉要求从化铁炉出来的铁水必须达到摄氏度。这一温度是一般燃料难以企及的,在没有蓄热室之前,人工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为摄氏度。
要达到这个温度,就必须把冷鼓风换成热鼓风,这就是所谓的“蓄热室”。
黎丰所带领的冶金组,如今采用的是铸铁管式热风炉。
冷鼓风从鼓风管总管上支管通到每一个加热炉,并经过位于火上的拱形铸铁管进入到换热室另外一侧的管子中,然后再进入化铁炉的风口。
整套装置被密封在一个用砖和耐火材料砌得很厚拱形加热炉内,以保存和反射尽可能的热量,鼓风被直接加热之后,温度能升高到摄氏度,足以熔化铅。
但是这个温度还不能让冶金组满意,另外采用的一个措施是废气加热,从熔铁炉顶部用陶瓷管道将炼铁炉的废气引出,从上部进入蓄热炉,再从下部的废气口排出。
“组长,你来了?”
奇巧阁,冶金组的工匠都在一脸敬仰地看着黎丰,作为铁匠里第一个被评为工士的匠师,他如今可谓是名满京师了,尤其是在铁匠的圈子里,简直成为了活着的传说,大名如雷贯耳。
“嗯,实验做得怎么样了?”
黎丰环顾四周,向所有人点头示意。
虽然在冶金组里,黎丰不是年纪最大的,但他的天赋却是最强的,在金属冶炼方面,很有才华,甚至运气都比其他铁匠要好得多。
王景将一些自己记忆中,十八世纪左右由英国人搞出来的冶炼经验传授给他,没有完整的理论,只有一些零散的技巧和办法,却愣是被他领悟出了其中的精髓,如今还举一反三,建立起了新的理论知识体系。
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是存在天才的。
得益于黎丰的努力和成就,如今王景麾下的军队已经用上了比其他诸侯势力更好的兵刃和铠甲,战斗力直线上升。
为了保证军队的物资供应,王景不惜费重金投资办厂,大炼钢铁。
毕竟武器装备可是消耗品,常规的刀剑,往往一场战斗下来就磨损严重,甚至直接断裂无法修复,只能回炉重铸。
若是没有足够强大的生产体系,根本难以承受这种剧烈的物资消耗。
要不是黎丰现在搞出了“土法炼钢”,王景恐怕很快就要打不起仗了,除非他能忍受麾下的士卒拿着劣质的铁器奔赴战场。
铁场里,到处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那是水力锻锤在工作产生的响动,非常嘈杂,可听在黎丰的耳朵里,就宛如天籁一般。
黎丰走了进去,找了一位老铁匠问道:“老李,现在产量怎么样了?”
“组长!”
老李是一位铁匠,从兖州来的,年纪比黎丰大了整整一辈,在铁场里却不敢倚老卖老,在这里是达者为先,可不兴论资排辈那一套。
因为特别喜欢吹嘘他年轻时的英雄事迹,所以大家都喜欢叫他老李。
虽然喜欢吹牛打屁,但打铁的本事,老李还是很拿手的,加上心思灵活,更难得的是还认识字。
所以刚来没多久,老李就被黎丰相中,拉着他加入到了冶金组当中。
冶金组是负责改良金属冶炼工艺的,具体生产的事情,并不归他们管,不过黎丰现在负责研究的一部分内容里,就包含了提高钢铁产量的选项。
而生产机器,同样需要大量钢铁,因此贾诩也给黎丰安排了想办法在技术上扩大产能的研发任务。
老李盯着高炉,眼神很是振奋了,朝黎丰竖起了一根大拇指:“组长,你之前想到的办法简直神了!”
“效果很好?”
“那当然,我们按照组长你说的,先把木炭炼成焦炭,之后再去炼铁,果然得到了上好的钢材,而且工序变得比以前更简单了,这样一来,产能就可以大幅度提升。”
自从来到洛阳,见识到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之后,老李原本的三观都被撕成了粉碎。
普通的流民大字不识,也不知道何为技术,在他们眼里,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往往都会被当成只有鬼神才能施展的法术。
但老李不一样,他虽然出身不太好,却读过几年书,能识文断字,还掌握了一门手艺,因此知道这不是什么法术,而是技术,是科学。
虽然科学究竟是什么学,和儒学、道学有啥区别,老李本人看不太懂,但他却深知眼前的这些技术厉害得没边,甚至比传闻中太平道能治病救人的符水厉害多了!
撒豆成兵,哪里比得上炼铁为钢?
能够大规模生产钢材,这种事情,在以前是老李想都不敢去想的事情。
在黎丰改良钢铁冶炼技术之前,再牛逼的铁匠,也只能将矿石冶炼成为生铁,然后通过反复折叠锻打,淬火,不断清除掉其中的杂质,才能得到可用的熟铁。
而钢材,更是难以获得。
比如百炼钢,这里的百炼,虽然是夸张用词,但反复的工艺流程却已经可以想象。(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