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2 / 2)

调八万精兵入北地郡设伏,又有项羽早就在九原郡枕戈以待,才得有此番大捷。

击败匈奴不难,蒙恬就曾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

但戎狄轻骑善于骑射,即便落败也能轻易撤退,秦军难以追击。

当初李牧养兵数年,以部分赵人和牲畜为饵诱敌深入赵地,再两翼包抄歼灭匈奴十余万骑。

如今的匈奴单于汲取教训,不会再轻易深入秦地,每次掳掠都会派遣大量斥候以防包抄。

蒙恬本以为李牧之计已不可复现。

但韩信不是示敌以弱数年再诱敌深入,而是诱使匈奴认为他们已识破秦军之计,再进行反制——

源于李牧之计,却截然不同。

韩信命军队据守不出,只为迫使匈奴绕道。

匈奴认为轻骑兵奔袭速度远高于秦军,用部分军队正面佯攻拖延驻军、另一部分绕袭北地郡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数月来韩信治军极严,秦军早已习惯长途奔袭。

早在匈奴分兵之前,韩信就作出准确判断,提前调派八万精兵前往北郡,仅以不足两万的精兵与二十万适戍边者来进行防守。

适戍边者是因罪受罚来戍边的人,战斗意志薄弱,蒙恬将他们作为抵御匈奴骑兵冲刺的外围军队、平时则令他们屯田以补充军粮。

韩信来此数月,便将这二十万人训练成攻伐不足、但防守有余的守军——调动他们训练积极性的,是韩信定下两年之期。

两年后,他们就可以在北地落户为民,不必再与匈奴作战。

为了安然活到两年后,适戍边者接受防御训练时就会竭尽全力。

如此一来,不仅数次成功防守匈奴的进攻,还没让匈奴发现任何异常。

八万精兵设伏,再加上项羽所领的第二军骑兵在九原郡以逸待劳,方有此番大胜。

冒顿收拢残部而归,将有异心的大臣全部杀死,头颅就堆放在主帐之外。

可他此时没有多少继承王位的喜悦。

秦军换将,以后再去掠秦就要冒更大的风险。

韩信。

敢调离长城驻军设伏于北地郡,此人谋算远胜蒙恬。

这样的将才竟然年仅十八岁。

冒顿极为忌惮秦军新将,但他认为草原不属于秦人,最大的威胁是强盛的东胡。

但东胡王目光短浅,只要割让的利益足够大,就会给他喘息之机。

还有一事。

冒顿召来工匠,命其打造此战他所见到的鞍具。

秦骑不可能短时间内骑术进步如此之大,能追击数百里,必与那奇怪的鞍具有关!

项羽自是志得意满。

和一军不同,二军万卒中有六千精骑,皆由各级指导员从上郡军中择优而取。

本就兵强马壮,咸阳送来的新鞍与“马镫”更是为虎生翼。

再历经数月磨合,便成就今日之战果。

斩匈奴单于!

“此战之后,我军当名飞羽!”

二军将士本就热血未平,听得主将此言自是齐声应和。

“飞羽”一词响彻夜空!

副将项梁却是心底一咯噔——秦二还没封赏呢!

好在他看到项羽的指导员也在欢呼。

当是秦二早已有令。

他猜得没错。

指导员邹新能轻松获得项羽的认可,就是因为他私下带来太子的诏令:

“若擒杀匈奴王,第二军可更名飞羽。”

——嬴云曼并不知道,现在的匈奴单于不是史上围困刘邦的冒顿。

——好在这也并不重要,毕竟不会再有白登之围,就像冒顿也无法再现鸣镝弑父。

秦二欲封第二军为飞羽军的奏章、同朔日家书一道送来嬴政手中。

青玉案早就将北地围袭战的详细情况呈报。

这封奏章的目的,只是让他来为燎原二军赋名。

嬴政合上简牍,却没有加盖印玺,令人将奏章原封不动送回咸阳。

以往巡游时国事不可荒废,多数时间都在辒辌车上批阅奏章。

如今有太子监国,方能随心所欲。

一路行止之间,嬴政看着秦人从抗拒力役转变为渴求力役。

秦二修的路不止是驰道,还有许多县道、乡道及田道。

县道宽三十米。

乡道宽十五米、田道八米,两侧建有无数新居。

嬴政偶尔会行微服私访之事——来自秦二的建议。

方知官吏贪酷之害。

星火部的商人不再隐藏身份,这些官吏才有所收敛。

秦二只惩治罪行严重者,是因为储备官吏不足。

车队行过驰道与县道的相接之处,嬴政看到一座大型“宅院”在建。

驰道县道两侧均不建民居,这是学校。

此次巡游没有目的地,全凭嬴政意愿。

如今却是直指东郡。

各地郡守郡尉皆是嬴政亲自指派。

他当然想知道,东郡这粮仓是怎么失的火。

章邯也没想到,他的刑徒军居然这么快就要派上用场。

其实得知北地大捷时他就已经慌了。

怎么对匈奴开战不叫上他?

——这不过是场旨在削弱匈奴的防卫反击战,军功爵制改革完成之前,嬴云曼不会让秦军远征匈奴。

难道是因为到现在他还只挑选出八千卒吗?

章邯胡思乱想之际,却是收到太子诏令。

即刻领军驰援东郡。

嬴云曼也是头疼。

青玉案的权限上,祖龙比她更高一点。

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更高。

真要关系到君权交接,青玉案知道该怎么做。

于是祖龙前往东郡这事,就被瞒到了现在。

毕竟这不会影响她掌权。

要不是“飞羽”奏章回来得太快,她都不知道她爹居然临时改南巡为东巡!

她不担心李信处理不了小小的东郡。

问题是火龙烧仓大概率为上下勾结,东郡肯定要乱上一阵子。

三千都尉军和两千卫尉军无法确保祖龙的安全!

其他名将齐聚上郡,嬴云曼也只能令章邯前往东郡护驾。

她就不该看祖龙待在皇宫无所事事就心生不满,于是建议他出去巡游——

本意只是让她爹当威慑力拉满的巡查使。

谁知道他会哪里危险往哪去?

祖龙这么迷信,怎么就不信“第五次东巡”不祥?

这其实是嬴云曼关心则乱。

东郡的情况确实乱,却远没有她想象中那么乱。

李信刚到东郡,星火部商人就送来郡县兵的调动情况。

东郡真有反意!

以三千人攻打一郡之地,就是十几年前的李信也不敢如此妄言。

但东郡军卒愿意随郡守造反吗?

都尉军所及之处,各县守军纷纷卸甲。

更有勇武之士号召军卒倒戈,擒拿县令县尉。

他们被调动防卫时就感到疑惑。

太子监国,各地徭役虽然依旧未减,却有粮食为酬,连女子都自愿参役,无黔首谋反之危。

东郡不与异族接壤,亦无侵袭之害。

为何要调军守城?

等得知“敌军”竟是奉太子令彻查粮仓失火的李信——

连六国遗族都不敢再鼓动黔首造反,东郡郡守凭什么让秦卒当反贼?

让秦卒造秦二的反……

只能说东郡郡守确实是走投无路了。

当巡游车队抵达东郡时,嬴政看到的就是戒严中的东郡。

李信立即前去觐见并汇报情况。

郡尉畏罪自尽。

郡守郡监逃亡时被擒。

之所以戒严,是因为参与盗粮案者实在太多,即便东郡郡县兵为李信所用,还是有许多逃犯潜藏各处。

盗空东郡粮仓,涉案之广之巨前所未有!

其他各郡难道没有盗粮之人吗?

当然有。

但是秦二调粮时,他们能在不压榨黔首的前提下交粮,就不会被追究。

唯独东郡不同。

“卖粮囤金银,你竟如此好财?”

嬴政冷冷地看着伏地痛哭求饶的东郡郡守,对其厌恶至极。

这郡守冒险火龙烧仓,正是因为他手中只有金银。

他认为粮食存放时间有限,不如盗取后换成能永久保存的金银。

可太子调用各郡之粮时,他却无法以金银抵粮。

就只能冒险以火烧仓。

心想待太子派人前来调查,就以武力恐吓、再以重金收买。

不想太子派的不是御史,而是领三千军的李信!

竟然真如天幕所云那般:有商人的地方就有星火,有人的地方就有青玉案。

他的所作所为,早就为太子所知。

听着郡守的悔痛自诉,李信感叹青玉案果真可怕。

嬴政神情有些微妙。

青玉案搜集情报的能力虽然不错,但人数有限,目前主要分布在关内。

关外的情报多是由星火部在行商时获取。

大秦禁止私下买卖粮食,郡守售粮都是通过六国遗族,星火部并不知情。

秦二命李信严查,只是因为她过人的洞察力。

嬴政似乎知道青玉案为何被后世如此传颂。

章邯急行军来到东郡,领的任务却是抓捕逃犯。

还别说,挺合适的。

刑徒军犯罪经验丰富、逃亡经验也很丰富、甚至还有被抓的经验。

大量六国反贼被抓,更是审出他们曾准备找块巨石,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谶语。

不过因为天幕的出现,这个想法已经被搁置。

嬴云曼看完青玉案对此次事件的完整汇报,才知道“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著名谶语居然就发生在东郡。

她有理由相信看到“谶语”的策划全过程,以她爹的性格必然会恼羞成怒。

毕竟根据天幕透露的未来,“亡秦者胡”显然也是假谶语。

最令嬴云曼意外的,是她爹居然遵守了和她的约定:

不牵连无关之人。

虽然依旧是杀了个人头滚滚,但这些人都死得不冤。

百家大议顺利召开,只是此次没有三君之问,记录进《语文》十册的也不止十六家的学说。

倒是就“华夏论”的完善,讨论了半月之久。

儒生数量为百家之最,决心执教的数量同样为百家之最。

其余学派倒不是不愿教学黔首,只是除去多为官吏的法家,加起来都没有儒生人多。

因为儒家有“有教无类”。

这才是其他学派式微的最大原因。

当取长补短。

这是秦二给其他学派的忠告。

未来圣皇之言,岂能不听从?

秦历11年,荧惑守心,有陨石落于东郡。

嬴政心有所感,结束巡游返回咸阳。

当年十月,始皇帝内禅太子。

登基大典耗时数日,嬴云曼本想简化流程,但始皇帝不准。

宣读即位诏书之时,秦二世依旧以“我”自称。

嬴政亲自交授传国玉玺时,想起女儿就“不改自称”一事作出的解释:

“阿父,我长于民间。” ', ' ')

最新小说: 斗罗:我生物学者,觉醒器武魂? 全家重生上娃综 侏罗纪志异 权门贵嫁 美综世界的水深火热 在海贼世界的日子 逆袭唐末之枫羽帝国 重生后我把男主当工具人(复仇文,NPH) 反派师尊的追妻之旅 神印:绝美少女被阿宝门笛团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