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浪蹄子一边儿去!”
佘嬷嬷喝退了楼上嬉笑的众女,转身继续前行。
不多时,她就来到了后院账房,见到了吴嬷嬷。屋内的光线昏暗,对方正带着两名婢女,在一众账房先生面前发号施令。
“隋先生的老师是聂老夫子,最喜欢一些玉器古玩,你们挑一对镇宅辟邪的玉狮送过去……质地要选好的,毕竟隋先生就职礼部,下一任的礼部侍郎极有可能是他。”
“是。”
“端木家的公子是个大主顾,他……佘嬷嬷?今日你不是在门前值守吗?怎么抱了一大堆的珠宝回来?”
吴嬷嬷瞄到佘嬷嬷的身影,忽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门口有一名女子,自称是东家在素州的旧识,执意要与您见面。”
“素州?”
吴嬷嬷想起了什么,浑身一震,猛然抬头。
“你确定她说的是素州?”
“是,千真万确。”
吴嬷嬷猜出了对方的身份,颤声道:“通知下去,望月楼今夜闭门歇业,所有恩客的费用退一赔三……让护院现在就开始清人,快!”
佘嬷嬷不解的问道:“东家,望月楼占据京城一坊之地,过夜的食客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这决定是不是太潦草了些?“
几名账房先生也出言劝道:“东家,本来近两日就在清账……”
“听不懂老娘的话吗?”
屋内陷入了死寂,无一人敢吱声。
平日里极好相处的吴嬷嬷冷着脸,带着侍女出了账房。
……
秦疏影站在楼门口停顿了片刻,忽然看到望月楼里的宾客向外涌出。
人们的衣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守在门前的其他几名迎客女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望月楼里发生了什么事。
毕竟望月楼是京城最大的楼,还从未出过这种幺蛾子。
“小姐,里面请。”
待宾客散的没有几个,一名穿着淡绿色衫子的丫鬟前来引路。
迎客女们瞬间认出,这丫鬟好像是吴嬷嬷身边的贴身侍女。
“好。”
秦疏影走入青楼内,四处弥漫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而楼上也都站满了枝招展的各色倌妓,她们俱都用好奇的目光投向这名女子,想知道谁能让望月楼主动歇业。
丫鬟推开大堂门扉,鞠了一躬,退在了一旁。
秦疏影背着蕉沐,走了进去。
淡淡的檀木香萦绕在楼间,镂空的雕窗桕中映照出幽幽烛火。
偌大的厅堂极为空荡,桌凳也被收走立起,独留中央的一张圆桌。
桌上摆满了色泽鲜丽的餐食,像是在等待她的到来一般。
“还是和我走时一样的布局。”
“疏影……”
内堂走出来的妇人,身穿淡绿绸衫,约莫三十六七岁左右年纪,容色清秀。
她唤了一声秦疏影的名字,转身走下玉阶。
“当年一别,我还以为你过上了富贵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秦疏影的声音温婉动听,里面却透着一丝冷漠。
“吴嬷嬷,疏影也不想回到这烟柳巷,可谁曾想……只有这臭味散不干净的地方,才能是我秦某人的栖身之地。”
她解下纱笠,秀发如瀑,五官精致,皮肤白皙,犹如上等的瓷器。
尤其是那双细长的眉眼如湖水般深邃,见者心动。
“嬷嬷,疏影这里有一份名单。烦请望月楼明日去宴请各个京城各个府上的公子,说许家将倒,秦氏重操旧业,在望月楼里弹曲献舞。”
吴嬷嬷轻蹩细眉,上前接过了简易名册。
在扫了一眼名册上的姓名后,吴嬷嬷心中一凛,发现了共通处。
“这上面的贵族公子可都是河洛名门,勋爵之后,你想做什么?”
秦疏影就是吴嬷嬷从小养大的,她知道自家魁栽培曼陀罗的把戏。
“你栽培的是朝廷禁药,不能再用了……若是有一两个公子出了事,我们望月楼担待不起。”
吴嬷嬷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而且你为何要亲自下场?你缺钱的话,我把望月楼三成的盈利都分给你,如何?”
秦疏影摇头道:“嬷嬷,再多的钱都救不了我家夫君的命。”
吴嬷嬷面色一沉,继续问道:“你既然心里清楚,又何必执迷不悟?”
秦疏影没有答话,而是越过了吴嬷嬷的身侧,向着自己曾经的屋子走去。
过了片刻,楼上才有一道声音传了下来。
“嬷嬷,你可别忘了……是谁替你杀了望月楼的前东家。”
……
每逢年根的时候,京城里就会显得热闹非凡。
因为除夕将至,城中将会解除宵禁,将各类民间活动举行到十五上元夜。
官府也鼓励居民过年时出门欢庆,会派巡捕游街,维持秩序。
但今年跟往年比起来,明显有点不太一样的地方。
一是太学院中的泰斗聂老夫子,竟将讲学的地方设在了太学府的府门前,这在万千读书人眼里可是难得盛事。
要知道聂老夫子虽是太学博士,但已与挂名无异,几乎不会主持任何的文会,更不会在学院内讲课。
可这次讲学,聂老夫子不仅会亲自主持,还故意把地点设在了没有门槛的门前广场,显然是希望天下有学之士都能旁听。
二是望月楼里的红牌秦疏影,竟又准备重出江湖。
秦疏影当年艳压群芳,成为京中最负盛名的魁,名号就被传的神乎其神。
只可惜其在最为火热的时候,被太后家中的许公子看上,早早就娶回了府上。
如今又有了新的消息,自然牵动了无数好色之徒的心。
现在京城中的大街小巷,几乎都在议论此事。
尤其是在学会开始的前一夜,更是达到了高峰。
当学会的时间临近,众多马车行至学府街前,被人头攒动的场面拦住了去路。
前列马车上面的马夫面色焦急,忍不住对行人喊道:“这是礼部郎中,上届科举探的座驾,你们谁敢拦我家公子的路?”
马夫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就得到了行人的鄙夷和不屑。
毕竟来参加学会的,都是读书人,大伙最讨厌仗势欺人的举动。
“姓马的探?就是写北川游记的那位?”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