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又在地上刨出一件瓷器,瓷器形状有点像羊。 “这是一件羊形瓷器?”泉哥疑惑的问道。 唐青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用手抹去瓷器上的泥土。 “咦,居然是青瓷羊形烛台?!”泉哥惊讶的叫道。 “青瓷羊形烛台,我可在夏国博物馆里面见过。 不过那件青瓷器是三国时期的。” 【这青瓷羊形烛台看起来好憨厚可爱!】 【青瓷羊形烛台,我也去夏国博物馆见过,简直一模一样。 只是时代不同而已。】 扶桑国:【在百齐国时期,他们是不可能烧制出青瓷羊形烛台。 看来又是一件南朝梁的赠品。】 棒子国:【这种瓷器,我们大百齐国早就能烧制。 夏国的工艺,还是偷学百齐国的。】 【踏马的,老子的拳头饥渴难赖。】 棒子国的一旦发言,直接就把天给聊死了。 唐青把青瓷羊形烛台表面擦拭干净,整个羊看起确实憨厚可爱。 “直播间的各位,别太理会棒子国的人,他们的脑袋都被门夹过。 我们还是继续欣赏古墓的古文物。” “在古代,羊与祥通音。 所以羊在古代代表着吉祥,用羊随葬可以避免不祥。” “你们看该羊形烛台,造型设计很巧妙,外部装饰手法夸张且醒目。 羊的形态显得安祥,又显得温驯而可爱。 在南朝梁时期,此羊形烛台是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 唐青指着羊形烛台,“大家看羊形烛台是呈跪伏的羊形。 而羊则是昂首张口、双角又绕耳呈弯曲。 羊的额上则有一圆孔,那是用于来插烛的。” “整个羊躯显得肥壮,而它的脊背上长着毛分披。 腰间则划出双翼,臀部上贴着短尾,四肢则呈卷曲状。 使羊显得憨态可掬。” 唐青继续说道:“而整个羊形烛台的胎质呈灰白。 而外部是青釉绿中带点微微泛黄。” “其实这种羊形烛台呈卧羊形,羊头顶有一圆孔,体内又是空的。 所以有学者认为,此羊形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羊形器是一件盛水器。” “最后多数学者认为那个孔是插烛台的,所以才给它取名羊形烛台。” 唐青笑道:“其实我还是认同大多数学者的说法,应该是插烛台。 如果把它拿来盛水,没有手提处,怎么倒水出来。” “而且羊嘴比上面孔低,水如果要倒出来,肯定是从羊嘴出来。 可是我们看羊嘴的形态,就不像是做的出水口。” “古先生说的对,我也认为是羊形烛台。”泉哥附和道。 “如果用如此憨厚可掬的羊插烛台,肯定显得很有艺术感,也很上档次。” 【我觉得大多数学者说的对,羊头上面的孔,应该是插烛台的。】 【确实是插烛台,如果里面装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倒出来。】 棒子国:【没有历史依据,都是自己随意猜测。】 【棒子国的人,你有本事,你说羊头上面的孔是做什么用的?】 棒子国:【我们国家的秘密,怎么可能告诉你们。 你们夏国和扶桑国总想偷学我国的技术。】 扶桑国:【……】 【……】 【……】 唐青放回羊形烛台,“这种羊形烛台,也是南朝梁赠送给百齐国圣王的。 百齐国当时是烧制不出这种瓷器。” 唐青说着,又从地上刨出一件东西。 “古先生,这件好像是盘口壶?”眼尖的泉哥,隔着泥土也能猜出来。 瓷器圆嘟嘟的,唐青抱起把泥土抹去。 “泉哥,是南朝的青瓷六系盘口壶。 南朝的青瓷六系盘口壶,可是南北朝时期青瓷工艺的典型代表。 南朝梁把它赠送给百齐国圣王,确实是能代表南朝梁的烧瓷工艺。” 【怎么又是南朝梁赠送的瓷器,这些小国没事就跑来打秋风。】 【那是在古代,人们思想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 你要是放到现在,谁还愿意赠送。】 【赠送过去都是给了一群白眼狼,他还反过来咬你一口。】 【这件青瓷六系盘口壶,看着才像是装水,或者装酒的容器。】 唐青解释道:“六系盘口壶确实主要用于储存水或者盛酒。 你们看它的肩部的六系设计,就是便于穿绳提携。 而它的底部是平底造型,则增强了装水的稳定性。” “有一些盘口壶还加配了器盖子,进一步提升了瓷器的密封性。” 【古先生,我在博物馆也见过六系盘口壶,怎么感觉有点不一样?】 【兄弟,我在博物馆也见过,我也感觉有点不一样。 就是说不出是哪里不一样?】 【应该是朝代不同六系盘口壶,所以应该有点区别,大家才感觉不一样。】 唐青看到了粉丝发的消息,“你们问的这个问题,在古代跨越了几个朝代。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慢慢给大家解释。” “我们首先来看,我手里的南朝六系盘口壶。 它的典型特征有盘口、细长直颈、丰肩、圆鼓腹、平底。” “它的颈部与肩部之间,装饰着六条桥形系,呈“两双两单”对称排列。 盘口下方,通常对称分布着两条小系。 而肩部四面,则均匀分布着四条桥形系。 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形成稳固且实用的提携结构。” 唐青继续说道:“我们再来看手里瓷器的胎釉特点。 它的胎质酥松且多孔,看着呈浅灰色。” “我们在看釉层则是肥厚润泽。 它是以青釉为主,在积釉处呈现出翠绿色,釉面开有细密深色的纹片。” “但多数器物因为釉胎膨胀系数的差异化,从而导致剥落严重。 所以存世完整的南朝六系盘口壶,在市面上还是极为罕见的。” 唐青介绍完就把六系盘口壶放下,“介绍完这个南朝六系盘口壶。 我再给大家普及,为什么你们看见的六系盘口壶有点区别。” “其实南朝的六系盘口壶,与早期的晋代青瓷相比。 南朝盘口壶的釉层显得更加厚。 使其基本消除了晋代的缩釉点和釉斑问题,使它的质感更为温润。” “但是,釉层的加厚,也加剧了开片现象,成为南朝技术上的局限。 东晋到南朝时期,盘口壶的壶身逐渐从短粗演变为修长。 颈部略有增高,重心则是下移,造型更趋于协调。”喜欢听泉鉴宝:开局进秦始皇陵墓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听泉鉴宝:开局进秦始皇陵墓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