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人也就20多岁,是某位中医大夫的徒弟,而且他的抱怨也是事实.只要是年龄30岁以内,之前没什么名声的中医大夫或者学徒,即使是通过考试,也只给颁发医助的资格证书。
医助之后也要在正式的诊所里行医三年后,再通过中医和西医的双重考试,才能成为正式的中医大夫。
而这个政策文件,还是去年底王德明通过考试之后颁发的.
王德明内心暗叹,就因为这个政策,好多中医学徒都已经改行西医,因为不仅是上海医学院特别开设针对中医学徒的内科班,京城医学院也同样有。
王德明只能是继续给学员们打气:“同志们难道忘记咱们中医学协会还有配套的中药厂?”
“咱们中药厂现在仅仅在京城就准备再开20个铺面,每个铺面可都需要中医大夫坐诊呐。而且同志们就没听说中药厂的工钱和福利有多好?医助一个月也至少有上百块啊!”
“再者医助只是一个过渡身份嘛。咱们学中医的,跟着前辈们多增加几年的行医经验,对于以后的单独行医只有好啊!”
什么增加行医经验?根本没几个学员关心。
都被王德明话里的一个月赚100多块所吸引,“啊,咱们中药厂竟然福利这么好?”
“王教员,您说的真的假的?”
“要是一个月能有100多块,比我们之前单独开中医诊所也少不了多少吧?”
“你可真给你自己脸上贴金!没名气的时候哪有多少人找伱看病?能赚什么钱?”
学员们的斗志成功被王德明激发出来,顿时纷纷向他打听中药厂的细节。
尤其是听闻药厂现在不仅仅是在京城,而且在外地也准备开设诸多分厂后更是群情激奋!
“没想到咱们中药厂竟然发展的这么好?”
“那肯定的啊!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光靠城里那么几个西医医生能看几个病人?”
“可是农村的生病都硬抗啊,哪有钱治病的?”
“你说的那是解放前,咱们现在解放了,农村分了田,家家有余粮,秋收卖了粮,兜里都有钱看病买药。再说咱们中成药价格不贵,还能采药抵钱。”
“嘿,也是啊!”
听着学员们的热情的议论,王德明嘴角微微上扬,自己费这么老大劲搞的中药厂终于发挥应有作用的时候。
值得了!
要不是自己有前世的经验,懂得以药补医,通过卖药赚取的利润来补贴医生的收入。让中医学徒没们有后顾之忧,继续投入中医的学习,而不是被政策响应被生计所迫转去西医。
能多挽留一个中医学徒,未来说不定就多一位中医国手的机会啊.
而不是像前世国家几十年后再次想振兴中医的时候,中医人才凋零的不得了。
而不是像前世国家的科技展里竟然通过ai把脉机器人来给患者把脉.
而不是像前世国家的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只能依靠西医做诊断,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辅助诊断开药方
至于什么五行辩证、经方加减,那是什么东西?
最近读完余华老师的新书《我们生活在巨大差异里》.怎么说呢?恰巧也在看鲁迅先生的《朝夕拾》,想起看过的余华老师的采访,别人问:您跟鲁迅先生都是学医然后从文,请问您觉得谁比较好?
余华老师的回答很智慧:鲁迅是海归派,我tm是赤脚医生,谁能跟鲁迅比。
我非常赞同。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