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6章
没一会,贾张氏拿了盆出来洗衣服,一边还得看顾着小当,好不容易把衣服晾好。
正想躺一会,肚子饿了,这又得做午饭,东旭到现在都不见回来。
“天杀的啊,过节呢,家里咋就没白面了啊。”
贾张氏掀开储粮缸的盖子,里边就剩棒子面了。
原本她在厂里上班,留了面票,中午在食堂都吃白面,但儿媳妇顶岗去了,她只能把票交出来,因为家里其余定量都已经换成了粮食。
加上她从光荣的钢铁工人,变成了普通住户,定量从二十七斤,一下滑落到二十一斤,这谁受得了啊。
……
“早啊,二大妈!”
李治国端着盆,提着水壶从屋里出来,这天渐渐转凉了,洗漱要用热水。
“还早啊,都晌午了,我窝头都蒸锅里了。”
二大妈一人在家,光齐和媳妇蔡素芬,都上班去了。光天和光福上学,这日子反倒比以前清闲。
加上多了个儿媳妇是有工人定量的,粮食倒是比之前多了。
“这不养病吗,等我身体好了,得去挣钱养家。”
李治国找了个很好的借口,不丢人,要不是年龄还不算大,他能提笼架鸟,日崩四九城。
二大妈笑着过来帮忙倒洗脸水,凑近了低声说:“李治国,过几天换下月定量了,你可得留点粮票啊,到时候能换白薯呢,我还叫你一块去。”
“行啊!咱俩谁跟谁。”
李治国跟二大妈低语了一番,把人逗乐,他洗了脸也清醒了,那就走着。
“二大妈,那我出去了啊,等关响下午回来,你帮我看着点。”
“得嘞,放心吧,有我呢。”
二大妈看着人远去,这才赶忙回去看锅里。
李治国出了院里,心想着,等儿子大点,就能去少年宫玩。
所谓少年宫是源于老大哥那边来的,相当于就是儿童课外活动中心,类似的还有青少年宫、科技馆、儿童公园等等。
是民生福利过程,为了解决职工家庭,儿童放学后的托管问题。
目前少年宫里边所有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有图书馆、绘画馆、歌唱室、体育场等等。相当于是免费的散养式课外培训和集体托儿所。
但有一点不好,就是人数爆棚,比如说打乒乓球,你得占位置啊,小人书什么的,也只能在那儿看,不能带走。
所以更多的孩子,放学后还是在胡同里瞎玩,寻摸几分钱,买根小麻吃着滚铁环,不美吗。
万一就在院里捡到一只鸡,拿去烤了,更美。
其实还是农村孩子好,上学带一背篓,路上割点草,放学后一路上割着草料回去,能挣工分呢。
“东旭,你居然在这儿?”
李治国有点懵,这啥年月啊,东旭兄弟都能混到他这个层次,中午下馆子了。
“哥,我这不是饿了吗。”
贾东旭非但不尴尬反而有些得意,这端着一碗面条吃得正香呢。
“你哪来的票?”
李治国坐下后,招呼伙计也给来一碗面,素的,不敢消耗肉票,这月的也没了。
“我妈不是没上班了吗,她的票就给了碧华,省了一斤给我用。”
贾东旭就要了二两面,吃不饱的,多喝汤。
“行啊,男人就是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养生。以后让你妈多干活,你把身体养好了才能挣钱。”李治国这是在传授生存之道,人生座右铭。
“我也是这么想的。”
贾东旭喝了面汤,没急着走,让时间慢下来,起床慢,走路慢,吃面慢,慢慢喝汤!
一首《慢慢》不就有了吗,回头写下来,送到出版社去,要是发表了就能拿到稿费的。
“大哥,您的面来咯。”
当年送外卖的小伙,如今也是青年了,成了公私合营职员。
“得嘞!”
李治国抽了双筷子,跟着就吃了起来,还是那个味,就是淡了点,没油水。
“大哥,您还没上班啊!”
小伙也没急着走,在旁边凳子上坐了下来。
“我这是待业,随时准备上岗,家里俩孩子,负担重啊。”
李治国笑了笑,不光吃面也喝汤,这就是片汤话。
也就一小会功夫,散伙了,出了面店,他就问:“东旭,你下午打哪儿去?”
“我到东直门外边转转,差不多就去学校接孩子。”
贾东旭还是想沿着河道碰碰运气。
“成,我还有事,先了走。”
李治国前往前门中学,心里却在想,下乡插队的问题。
学弈是独生子,不用下乡。
许大茂家的小红星,也是独生子,同样不用下乡。
而他的大儿子关响,作为老三届,如果不下乡,那么小儿子朝阳就得下乡,俩儿子只能留下一个。
那就让关响下乡吧,跟韩春明、程建军这群人一起,好歹安全,去呆个几年就能回来。
“李哥哥!”
一阵呼喊让他回过神来,一抬眼,到前门中学了,丁秋楠在门口挥着手。
“等久了吧!”李治国把车刹停在路边,光明磊落,不怕人瞧见。
“就一会。”丁秋楠是住校的,吃了午饭就在门口等着了。
“嗯,这是给你的米票。”
李治国拿了个手绢递过去,票包在里边的,财不露白。
“李哥哥,我有票的。”
丁秋楠胃口不大,就是作为南方人馋米饭,老吃面食,总感觉吃不饱,饿得快。
而京城这边恰好相反,早两年,经常有郊区的村民拿着大米到城里换白面,因为觉得吃白面更容易饱。
“拿着吧,我不缺这点票。你高三呢,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吗?”
李治国倒是想说给补习什么的,他曾经也是小区学霸,高考六百六十多分的,只是早就还给了老师,加上教材不对版,教不了啊。
“有一点吃力,我住校,晚上也可以学习。”
丁秋楠读书很用功,她知道能读高中的机会有多难得,一定要争取考上大学。
“嗯,也别累着了。就这样了,回吧,我还有事,也要走了。”
他假装看了看手表,其实不忙。
“嗯!李哥哥慢走。”
丁秋楠手里攥着手绢,回到寝室后,才打开一看,里边裹着十斤米票,这太不容易了,要一百斤定量才能攒到这么多米票。
这边李治国直接去了丝绸店,他已经没在街道算账,减轻了负担。
“李经理您来了,店里出事了。”何玉梅迎了上来,手里没拿鸡毛掸子,看来是有活干。
“出啥事了?”李治国见店里没几个店员,片爷也不再。
“街道和居委会那边安排了任务,让我们帮着接待永定门外边的灾民。”
何玉梅本来就是暗线,每次要汇报店里情况的。
“现在就有灾民了?”
李治国愣了一下,虽说今年收成不好,但还没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啊。
“听说是外地逃来的,不是咱们京城周边的灾民。雪茹姐和片爷他们都到食堂帮忙了,是昨天安排下来的任务。”
何玉梅本来也要去,被春桃抢了先,她就只好看店了。
“行,那我这就过去一趟。”
李治国转道去了食堂,果不其然,都已经过了饭点,食堂里依旧有顾客排队,好吧,看穿着,都是逃难来的灾民。
这是正常的,要是一个生产大队,甚至整个公社都受灾严重,一时间等不到救济粮,那只能各奔东西找活路。
而京城自古以来就是个靶子,一旦受灾,本能反应就是拖家带口去大城市找救济。
不过现在不能搞施粥那一套,城里没有富人啊,曾经的资本家都只能关起门来吃肉,有余粮也不敢拿出来。
所以上边就把任务给了临近的街道,而街道也只能把灾民安置到各个食堂去吃饭。
“治国,你怎么来了。”
陈雪茹一眼从人群中看到了自家男人,是那么的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过来看看,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李治国从灾民身边走过,还好,排队打饭的这些人还能站得住,就是身体状况不太行,满脸菜色,无比消瘦。
“都忙两天了,到里边去说。”
陈雪茹今天穿着很朴素,也没戴任何首饰,别人受灾逃难,她要是穿得光鲜亮丽,影响就太坏了。
“街道给了任务,前门大食堂、小酒馆的便民食堂,还有各个机关单位的食堂,全力接待灾民。
也不能随便给粮,要登记在册,按定量来,跟公社食堂一样,很麻烦的,这还没理顺呢。”
陈雪茹平时强势,喜欢争个输赢,但遇到这种事,还是很同情灾民,愿意出力。
“嗯,是该出力,你这边调配人手,全力支持吧。必要的时候可以给灾民捐钱,但也不要当冤大头,要适度,救急不救穷。”
李治国其实就是在等灾民的出现,救济肯定是应该的,但也顺带把梁拉娣的事给办了。
他这辈子没多大追求,生不逢时,满腹经纶无处施展,上班没前途,下海创业没条件。
索性就追求一下三妻四妾,妻子养他,他养妾,把手里的钱能得出去,让经济流通起来搞大建设。现今《婚姻法》第十五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受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