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这时,负责为龙且诊治的大夫焦急地喊道:“将军,您的伤口还没有处理完呢!这般强行用力,若是不小心伤到了经脉,您的这条胳膊恐怕就难以保住啦!”
听闻此言,正欲迈步离去的龙且脚下微微一顿,他低头看了一眼自己仍在渗血的伤口,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之色。但仅仅只是一瞬间,他便咬了咬牙,坚定地抬起头来,继续迈着大步向前走去。
要龙且对项羽的忠心可谓是天地可鉴、正是因为这份无与伦比的忠诚,范增才会放心地将龙且安排在治县负责防守。毕竟,其他人或许会被敌人的说辞所动摇,或许会选择投降以保全性命,又或许会因畏惧战争而临阵脱逃,更有甚者连拼死一战的勇气都没有。唯有龙且,无论面对怎样艰难险阻的局面,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坚守到底,哪怕只剩下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退缩半步!
同一时刻,此刻的治县城外,不仅是城外四周,就连那四座紧闭着的城门之外,也都被无数耀眼的火光所照亮。只见数不清的火焰箭头如流星般划过夜空,纷纷射向高耸的城墙之上。原来,这些箭头皆是事先被树脂浸泡过的,一经点燃,便如火龙一般呼啸着扑向目标。
整个治县的城墙上方仿佛变成了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火光冲天,映红了半边天际。之所以会造成如此惊人的火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树脂的可燃性。而城墙上那些原本用于加固城防、抵御敌人进攻的木头,则成为了火势蔓延的助燃剂。
这些木头本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而设置的,它们既可以用来砸击试图爬上城墙的敌军,又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虽说石头和木头都具备这样的功能,但相比之下,木头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体积较大,相同体积下重量却更为轻盈。秦朝的人们自然不会忽视这一点,所以他们明智地同时准备了这两种材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选择最为合适的来应对战局。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在阵阵沉闷的战鼓声中,一大片黑压压的人群如同汹涌的潮水般,缓缓朝着城池逼近。然而,由于夜幕的笼罩,根本无法看清这群人的具体数量,只能瞧见眼前是乌泱泱的一大片,令人心生恐惧与震撼。
此时韩信并未外出行动,他始终待在中军大帐里。与旁人不同的是,韩信没有丝毫的焦急情绪,反而悠然自得地躺在那张由高要精心设计的简易行军床上。
这张行军床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它不过是由几根木头借助木工技巧拼接而成,但妙就妙在其独特的设计——不用时可以轻松折叠起来,而且重量极轻,携带十分方便。
此时此刻,韩信正舒舒服服地躺在这张床上稍作休憩,仿佛外界嘈杂喧嚣的声音对他毫无影响。当然,这一切其实都是韩信早已谋划好的计策。
以往的疲兵之术大多侧重于白天作战中的运用,而在高要的启发之下,韩信开始意识到夜晚同样可以巧妙地施展此计。高要曾提议利用火光照耀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来误导敌人,具体做法便是在靠近火光的位置多部署两排士兵,而位于火光阴影之处的,则只是一些空荡荡的衣物而已。
实际上就是将一根根粗壮的木头用力撑起来,然后熟练地捆绑在附近其他士兵的身上。远远望去,在那城墙上方,密密麻麻的人影攒动,看上去仿佛有数千人之多,但实际上真正的人数也就只有区区一千多人而已。
这治县共有四座城门,所有守军加在一起还不到一万五千人。然而,经过如此巧妙的布置后,所营造出来的声势却犹如五万大军正蓄势待发、准备一同发起猛烈攻击似的。这般浩大的阵势使得治县的守军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坚守城池,以防敌军攻破防线。
龙且刚好赶到了城墙之上。他目光如炬,迅速扫视着战场形势。一方面,他毫不犹豫地下令组织人手扑灭火焰,以免火势蔓延开来危及城池安全;另一方面,则果断命令守城士兵放箭射击,阻止逐渐逼近的南境军前进。
只听弓弦响动之声不绝于耳,“唰,唰,唰,唰……”无数支利箭瞬间离弦而出,如雨点般射向南境军。一时间,各城门处的南境军遭遇密集箭雨的袭击,其攻势顿时受到严重遏制。看上去就好像是南境军奋力冲锋,但面对城墙上如雨而下的箭矢,他们也只能步步后退。
就这样持续了大约一刻钟之久,南境军多次尝试突破都未能成功。最终,在付出不小伤亡代价后,南境军不得不选择如同潮水般撤退而去。喜欢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