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竹拍拍王道一肩膀,道:“小孩儿,你觉得如何?”王道一看着虚竹,有些不确定的道:“前辈……我……行吗?”用半个时辰学一门功夫破了这“金刚罗汉阵”,她可从没有十足把握。虚竹一笑,不答她话,往旁边迈了一步,道:“我这乃是天下第一号逃跑大法,莫说这金刚阵了,便是天罗地网也跑的出。”王道一问:“前辈要教晚辈什么功夫?”虚竹却不告诉她,而是说道:“猝遇强敌,以此保身,更积内力,再取敌命。”说罢,不给王道一犹疑的机会,忽然喝道:“看好了!”话音一落,只见虚竹便开始在台上一步一步走将起来,一步跟一步,足迹密密麻麻铺展开来,每一步却都走的极为缓慢。众僧抬眼瞧去,见他走的正是一套繁复的步法,但这步法却看起来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言,竟像是他在台上随意瞎走,就连法明也看不出个门道来,众僧不禁纳闷,这么慢吞吞的胡乱走法如何能用来制敌?王道一却是见虚竹刚走了两三步,便是浑身一震,她认出来了,虚竹这步法走的正是《易经》中的卦象方位!她早在七八岁的时候便已能熟读《易经》,是以一见之下,立时便反应过来了。《易经》乃儒道典籍,佛门中人甚少有人精通,是以诸僧中无人能辨得出。王道一盯紧他每一步,只见虚竹信步而走,姿态潇洒随意,步下灵活自如,先迈“同人”,再走“大有”,左脚“归妹”,右脚“未济”,退守“明夷”,转回“无妄”,前取“中孚”……八八六十四挂位,步步精准。看似毫无章法,实则大有章法!王道一认真观察虚竹步法足迹,她不死记他走的每一步的方位,而是注意琢磨他步与步之间,卦象与卦象之间的关联规律,仔细推敲其中奥妙原理。虚竹脚步密密麻麻的一趟走下来,约莫有千百来步,只把台下众僧看的一头雾水。他收步看向王道一,见她一副沉思入迷的沉浸模样,微微一笑,问道:“小孩儿,看清楚了没有?”王道一回过神来,道:“看清楚了。”虚竹又问:“都记住了没有?”王道一道:“记住了。”诸僧不禁诧异,如此乱走一气的千百步走法,这女施主是如何看一遍便记得住的?虚竹听到她回答,面上却并未有半点高兴之色,只道:“小孩儿,我再走一遍,可要看仔细了。”王道一点点头。虚竹又走一遍,这次却比上次快了一些,步与步之间不再停顿,而是前后连贯,龙行虎步,一气呵成,姿态更显潇洒逍遥。虚竹停下,又问:“小孩儿,怎么样?”王道一回味半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虚竹这才微微笑了笑,说道:“好,这也难为你了,你自己再想想吧。”王道一低头默想片刻。过了一会儿,虚竹再问:“现下怎样了?”王道一道:“前辈,已忘记了一大半,只还记得三四步了。”诸僧顿时一片哗然,纷纷窃窃私语起来,都搞不明白为何王道一明明第一遍就记住了,到后来却越忘越多。他们又哪里知道,虚竹教给王道一的是一门道家的玄妙武功,自然要用道家的法子来学。什么是道家的法子?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忘”字。在道家看来,修道之人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无知”阶段,二是“有知”阶段,三是通过“忘”来达到“无知之知”的心灵的最高境界。《庄子》中便有对“坐忘之理”的详尽阐释。学武亦是同理。“无知”便是指人的原始阶段,什么都不会,然后经过学习变为“有知”阶段,从“有知”再到“无知之知”便是需要靠一个“忘”字。忘记武功路数,忘记表面的招式,将武功的精华内涵与自身合而为一,化进骨髓血液当中,让功夫变成一种身体的本能,就像是吃饭喝水一般的本能,而非一种需要刻意记忆的身外之技。这个“忘”字,便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参悟的一步。王道一学习虚竹所教功夫,她“忘”的越多,反而说明对这门功夫理解的越深。就在诸僧惊疑不定间,虚竹听到她的回答,笑道:“好,我再走一遍。”举步而行,这一回速度更快,如旋风一般来往行走于台上,叫人根本看不清他身处何地,只能看见他的无数虚影在台上飘荡。虚竹最后一个旋身,停了下来,问道:“小孩儿,怎样?”王道一在台上缓缓踱了几步,体悟半晌,再抬起头来,眼神发亮,满面喜色,道:“前辈,这下可忘得干干净净的了。”虚竹直直看向她,笑道:“不错不错,你可以走了。”王道一接到他的目光,却微微一愣。虽然两人并没有见过几次面,但王道一从他的眼神中准确读懂了他的意思,他说你可以走了,不只是说你可以走出那金刚阵了,而是,你可以走出这座山了。王道一尚自愣神,虚竹却不再多说,一个转身飘然而去。诸僧见虚竹离去,不禁都目瞪口呆,只见虚竹竟像是登天梯一般,不借助任何东西,直接凌空向上而行,真真如神仙一样腾云驾雾。 ', ' ')